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沧桑千年
伊斯坦布尔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端,扼黑海咽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人口超过1200万。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城中穿过,将这座古城一分为二,也让伊斯坦布尔成为世界上唯——座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
据考古发现,伊斯坦布尔已有3000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初的统治者只是利用金角湾这个天然屏障,在岬角的西面建起了一道城墙作为防御工事。到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东罗马帝国很快变成了拜占庭帝国,统治了千年之久。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掠夺。公元1453年,土耳其苏丹默罕默德二世攻占该城,建立奥斯曼帝国,改名尹斯旦布尔。
拜占庭帝国在长达1000多年的统治期间,只在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建立了许多豪华的基督教建筑,如大教堂等。而奥斯曼人却希望给伊斯坦布尔穿上伊斯兰教的外衣。所以,除了在城墙内许多小丘上建了一批著名的清真寺和大皇宫外,还向城墙外扩展,使城区越过金角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在新区也大兴土木,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市内3 000余座大小清真寺,可供全市1 00075@斯林礼拜之用。此外,城市内高耸的宣礼塔多达1 000余座,在伊斯坦布尔市,举目四望,总会有造型各异的宣礼塔映入眼帘,故城市也有“宣礼塔城”之称。
教堂歌声
夜幕低垂,一座座古老的教堂和清真寺,一根根高耸的伊斯兰尖塔,构成了伊斯坦布尔最经典的城市轮廓线。其他的建筑,就像在真主阿拉面前做祈祷的人们一样,虔诚地匍匐在高耸的尖塔下。这些古老的建筑清一色有着历史的沧桑感,但能够全权代表伊斯坦布尔城市特色的建筑只有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
蓝色清真寺建于1616年,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六塔清真寺。但是,它的美丽既不是里面的砖瓦,也不是高耸的尖顶,而是那些穹顶上色彩鲜艳的窗户。光线从这些窗户上穿过,变换着丰富的色彩,那颜色似乎奇丽而诡秘,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虚幻的仙境中。进入蓝色清真寺,要先脱掉鞋子,虔诚的穆斯林还要事先在前庭院中央的水池小亭里面将自己洗干净。在蓝色清真寺内,不时能看见虔诚的穆斯林匍匐在地。
圣索菲亚教堂是康斯坦丁大帝建造的,于公元6世纪建成。它宽大的圆顶直径达31米,离地面55米,还装饰了漂亮的拜占庭马赛克。在古代科技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建造如此大跨度的拱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今,这里被辟为博物馆。土耳其人将残破的圣像画修复完整,那些在泥浆中封存着的容颜,没有沉睡,仿佛在等待着圣洁的天光穿越千年的苦痛和哀伤,带给人们希望的曙光。站在教堂中间,仿佛有歌声在穹顶上空回荡,让人刹那感觉到:天国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
这两个大教堂面对面地站立着,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绝妙空间。悠扬的唱经声从高耸入云的清真寺尖塔里面传播出来,整个城市荡漾着一派安详从容的气氛。信徒们从各个角落安安静静地走出来,分别聚拢到附近的清真寺里面做新一轮的祈祷与圣拜。
城墙之内
走进伊斯坦布尔旧城,最显眼的是伊斯坦布尔城墙。它于5世纪由狄奥多西二世建造,后来有些地方完全重修,并从马尔马拉海到金角湾延长7千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城墙及其所包围的地区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在城墙的内面,横卧着巨大的萨尔特纳哈米德广场。广场的南面是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大片的草坪、各种花卉和树木点缀其间。这个广场是古代竞技场所在地,曾经是古代四轮马车比赛的场地和拜占庭市民生活的中心。过去的许多重要历史遗迹已被改造,只有狄奥多西方尖碑、青铜蛇纹柱和康斯坦丁大柱仍赫然醒目地竖在那里。狄奥多西方尖碑建于公元390年,高约30米,由整块紫色花岗岩凿成。碑上刻有栩栩如生的猫头鹰和其他鸟类图案。康斯坦丁大柱建于公元10世纪,高约30多米,由花岗石块砌成,基座由宽约2米的整块花岗石凿成。由于数个世纪的风雨侵蚀,许多石块已经受到剥蚀,有的整块脱落,有的出现大孔小眼,就是基座上也布满了像弹孔一样的洞孔。处在方尖碑和大柱之间的是建于公元4世纪的青铜蛇纹柱。它的外形像麻花或黑色的粗绳,上面一截已经断掉,只有下面约4米长的一截竖在那里,向人们述说着曾经辉煌的历史。
穹顶之下
伊斯坦布尔的商业区十分繁华。黄金角南岸古老的室内市场——“大集市”,为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室内市场,创建于1461年,后几经扩建,占地达3万平方米。它8面开门,内有4000家店铺、20家客栈和65条街巷。每天车水马龙,人如潮涌。走在这里,仍能嗅到奥斯曼帝国的雄风巍峨。
这里是历史爱好者、古玩收藏家和皮草人士的天堂。穹顶之下,温暖的灯光、干净的甬道、历史、艺术和生活在此凝固。室内几千个摊位,出售着土耳其的工艺品:地毯、陶瓷、黄金珠宝、黄铜做成的器皿、海泡石做成的烟斗、皮革制品以及土耳其弯刀等等,应有尽有。
当地人和游客都喜爱在这里闲逛,摊位尽管密集,环境却甚整洁,空气中弥漫着土耳其香料的味道。古旧的拱门里,五颜六色的香料整齐地摆放成图案。木盒子里,有红胡椒、黑胡椒、芫荽、白胡椒和藏红花,一旁放有黄铜制成的磨胡椒器。
走进“大集市”深处,彩灯重重叠叠。咖啡店坐满了客人,几个人倚着廊柱作画。现实中黝黑的场景,在他们笔下剥去了时间的外壳,出落得绚丽鲜艳。在古董店里选择一把仿制的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弯刀,握在手里,仿佛握住了那段悠远的历史……
跨海大桥
伊斯坦布尔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一座华丽迷人、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在圆屋顶和伊斯兰教寺院高高的尖塔映衬的地平线下,川流不息的车辆沿着鹅卵石古街道前进的隆隆声,街头售货者穿梭来往的叫卖声和繁忙港口船只的汽笛声汇成一片,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将过去与现在紧密地联系起来。
人们喜欢驾车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欧亚跨海大桥上飞驰而过的感觉,每一次从这桥上经过的过程就是穿越欧亚两洲的过程。跨海大桥造成独特,全长1560米,除两头的钢架外,中间没有桥墩,各种类型的船只都可通过。它将被海峡分割的城市连在一起,把欧亚大陆连在一起。人们常常一会儿在欧洲逛街购物,一会儿又在亚洲旅游观光,感受着地理空间变换的奇妙感觉,横跨两大洲而乐此不疲。入夜,桥上华灯齐明,远远望去,宛如巨龙凌空。
船缓缓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中轴线上行驶,两岸连绵的山峦满目葱绿。左岸的欧洲和右岸的亚洲隔海相望,站在船头迎着两大洲的风,似乎张开双臂就能拥抱整个世界。流连于海岸边仿佛童话一般的别墅群中,俯拾可得的美景,那些随着季节和位置的变化而更替的古老情怀,让每一股海风都变得浪漫起来。
午后的阳光在马尔马拉海上撒下一片片金鳞,海豚在海里时而畅游,时而跳跃,仿佛可爱的精灵。海风从欧亚大陆的两边穿越,似乎能够感受到从马尔马拉海窜上来的海豚跳跃过的气息。
伊斯坦布尔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端,扼黑海咽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人口超过1200万。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城中穿过,将这座古城一分为二,也让伊斯坦布尔成为世界上唯——座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
据考古发现,伊斯坦布尔已有3000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初的统治者只是利用金角湾这个天然屏障,在岬角的西面建起了一道城墙作为防御工事。到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东罗马帝国很快变成了拜占庭帝国,统治了千年之久。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掠夺。公元1453年,土耳其苏丹默罕默德二世攻占该城,建立奥斯曼帝国,改名尹斯旦布尔。
拜占庭帝国在长达1000多年的统治期间,只在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建立了许多豪华的基督教建筑,如大教堂等。而奥斯曼人却希望给伊斯坦布尔穿上伊斯兰教的外衣。所以,除了在城墙内许多小丘上建了一批著名的清真寺和大皇宫外,还向城墙外扩展,使城区越过金角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在新区也大兴土木,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市内3 000余座大小清真寺,可供全市1 00075@斯林礼拜之用。此外,城市内高耸的宣礼塔多达1 000余座,在伊斯坦布尔市,举目四望,总会有造型各异的宣礼塔映入眼帘,故城市也有“宣礼塔城”之称。
教堂歌声
夜幕低垂,一座座古老的教堂和清真寺,一根根高耸的伊斯兰尖塔,构成了伊斯坦布尔最经典的城市轮廓线。其他的建筑,就像在真主阿拉面前做祈祷的人们一样,虔诚地匍匐在高耸的尖塔下。这些古老的建筑清一色有着历史的沧桑感,但能够全权代表伊斯坦布尔城市特色的建筑只有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
蓝色清真寺建于1616年,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六塔清真寺。但是,它的美丽既不是里面的砖瓦,也不是高耸的尖顶,而是那些穹顶上色彩鲜艳的窗户。光线从这些窗户上穿过,变换着丰富的色彩,那颜色似乎奇丽而诡秘,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虚幻的仙境中。进入蓝色清真寺,要先脱掉鞋子,虔诚的穆斯林还要事先在前庭院中央的水池小亭里面将自己洗干净。在蓝色清真寺内,不时能看见虔诚的穆斯林匍匐在地。
圣索菲亚教堂是康斯坦丁大帝建造的,于公元6世纪建成。它宽大的圆顶直径达31米,离地面55米,还装饰了漂亮的拜占庭马赛克。在古代科技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建造如此大跨度的拱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今,这里被辟为博物馆。土耳其人将残破的圣像画修复完整,那些在泥浆中封存着的容颜,没有沉睡,仿佛在等待着圣洁的天光穿越千年的苦痛和哀伤,带给人们希望的曙光。站在教堂中间,仿佛有歌声在穹顶上空回荡,让人刹那感觉到:天国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
这两个大教堂面对面地站立着,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绝妙空间。悠扬的唱经声从高耸入云的清真寺尖塔里面传播出来,整个城市荡漾着一派安详从容的气氛。信徒们从各个角落安安静静地走出来,分别聚拢到附近的清真寺里面做新一轮的祈祷与圣拜。
城墙之内
走进伊斯坦布尔旧城,最显眼的是伊斯坦布尔城墙。它于5世纪由狄奥多西二世建造,后来有些地方完全重修,并从马尔马拉海到金角湾延长7千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城墙及其所包围的地区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在城墙的内面,横卧着巨大的萨尔特纳哈米德广场。广场的南面是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大片的草坪、各种花卉和树木点缀其间。这个广场是古代竞技场所在地,曾经是古代四轮马车比赛的场地和拜占庭市民生活的中心。过去的许多重要历史遗迹已被改造,只有狄奥多西方尖碑、青铜蛇纹柱和康斯坦丁大柱仍赫然醒目地竖在那里。狄奥多西方尖碑建于公元390年,高约30米,由整块紫色花岗岩凿成。碑上刻有栩栩如生的猫头鹰和其他鸟类图案。康斯坦丁大柱建于公元10世纪,高约30多米,由花岗石块砌成,基座由宽约2米的整块花岗石凿成。由于数个世纪的风雨侵蚀,许多石块已经受到剥蚀,有的整块脱落,有的出现大孔小眼,就是基座上也布满了像弹孔一样的洞孔。处在方尖碑和大柱之间的是建于公元4世纪的青铜蛇纹柱。它的外形像麻花或黑色的粗绳,上面一截已经断掉,只有下面约4米长的一截竖在那里,向人们述说着曾经辉煌的历史。
穹顶之下
伊斯坦布尔的商业区十分繁华。黄金角南岸古老的室内市场——“大集市”,为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室内市场,创建于1461年,后几经扩建,占地达3万平方米。它8面开门,内有4000家店铺、20家客栈和65条街巷。每天车水马龙,人如潮涌。走在这里,仍能嗅到奥斯曼帝国的雄风巍峨。
这里是历史爱好者、古玩收藏家和皮草人士的天堂。穹顶之下,温暖的灯光、干净的甬道、历史、艺术和生活在此凝固。室内几千个摊位,出售着土耳其的工艺品:地毯、陶瓷、黄金珠宝、黄铜做成的器皿、海泡石做成的烟斗、皮革制品以及土耳其弯刀等等,应有尽有。
当地人和游客都喜爱在这里闲逛,摊位尽管密集,环境却甚整洁,空气中弥漫着土耳其香料的味道。古旧的拱门里,五颜六色的香料整齐地摆放成图案。木盒子里,有红胡椒、黑胡椒、芫荽、白胡椒和藏红花,一旁放有黄铜制成的磨胡椒器。
走进“大集市”深处,彩灯重重叠叠。咖啡店坐满了客人,几个人倚着廊柱作画。现实中黝黑的场景,在他们笔下剥去了时间的外壳,出落得绚丽鲜艳。在古董店里选择一把仿制的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弯刀,握在手里,仿佛握住了那段悠远的历史……
跨海大桥
伊斯坦布尔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一座华丽迷人、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在圆屋顶和伊斯兰教寺院高高的尖塔映衬的地平线下,川流不息的车辆沿着鹅卵石古街道前进的隆隆声,街头售货者穿梭来往的叫卖声和繁忙港口船只的汽笛声汇成一片,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将过去与现在紧密地联系起来。
人们喜欢驾车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欧亚跨海大桥上飞驰而过的感觉,每一次从这桥上经过的过程就是穿越欧亚两洲的过程。跨海大桥造成独特,全长1560米,除两头的钢架外,中间没有桥墩,各种类型的船只都可通过。它将被海峡分割的城市连在一起,把欧亚大陆连在一起。人们常常一会儿在欧洲逛街购物,一会儿又在亚洲旅游观光,感受着地理空间变换的奇妙感觉,横跨两大洲而乐此不疲。入夜,桥上华灯齐明,远远望去,宛如巨龙凌空。
船缓缓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中轴线上行驶,两岸连绵的山峦满目葱绿。左岸的欧洲和右岸的亚洲隔海相望,站在船头迎着两大洲的风,似乎张开双臂就能拥抱整个世界。流连于海岸边仿佛童话一般的别墅群中,俯拾可得的美景,那些随着季节和位置的变化而更替的古老情怀,让每一股海风都变得浪漫起来。
午后的阳光在马尔马拉海上撒下一片片金鳞,海豚在海里时而畅游,时而跳跃,仿佛可爱的精灵。海风从欧亚大陆的两边穿越,似乎能够感受到从马尔马拉海窜上来的海豚跳跃过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