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谈及民生问题时特别强调的一句话。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尊严而奋斗的历史。回眸近代沧桑巨变,人民的幸福与尊严历经几代人的孜孜以求与不懈奋斗。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到实行改革开放,让人民走向富裕,再到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人民的福祉一直装在几代领导人的心坎里,体现在国家的发展中。
尽管如此,“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仍然让人深感振奋。把民生问题提高到幸福与尊严的层次,这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跨越。
什么叫幸福?什么叫尊严?
对于老百姓来说,幸福和尊严其实也简单。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兄弟,能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子女能就近入学,是幸福和尊严;默默耕耘的乡村教师得到承认与支持,是幸福和尊严;大学毕业后不会两手空空,无奈地回家“啃老”,是幸福和尊严;安居乐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幸福和尊严……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富裕起来了,许多人的腰包鼓起来了,普通百姓的幸福感也大大增强了。但我们的社会又步入现代化发展二三十年后的一种普遍困境,那就是农业化慢慢地为工业化所代替。一个简单标志就是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以及城市治安的恶化、贫富不均、收入不公、基本保障不足……
如何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呢?
温家宝总理说:“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他强调,要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
的确,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此,很多农民工都有深切感受,很多下岗职工都有切肤之痛,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无奈慨叹。“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正是让每一个中国公民葆有尊严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尊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百姓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业问题不可小觑。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百姓才能更有尊严地生活。农村社会养老的试水,让乡亲父老有了尊严,这种尊严正是来源于一个公民平等权利受到的尊重和基本的保障。一个人一旦被病魔缠绕、被巨额的负担双重折磨,几乎求生无望,何谈尊严与幸福?
努力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就要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非法侵犯。近年来,破解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和弱势困难群体的新政密集出台,不断冲破原有的制度藩篱,趋向人人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尊严。今天,我国已经有了物权法,有了城市拆迁条例的修定,公民有了更多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监督权,有了更多的社会福利保障,有了更多的权利觉醒,有了更多公民理念的播种,也有了更多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制。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提出对农民工一视同仁,要求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中央正在研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
事实上,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公平、住房等关乎百姓幸福与尊严的民生问题,都写进了国家的执政清单上,写进了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年虽然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信心却增强了。
进入2010年,从中央到地方,每一项新的举措都在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越来越近。
以四川为例,去年,全省民生保障支出在我省全年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重达63.3%,全省财力增量近80%用于民生保障支出。今年,全省用于保障民生的支出占比将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省财力增量部分原则上按80%或以上安排用于民生。
“民生至重则生民为暖。”这种暖,来自我们有念想,有盼望,有信心,有未来。
同时,“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是今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面对的一道考题。只有各级干部都身体力行做好这道考题,脚踏实地谋民之利、解民之难、排民之忧,人民的幸福与尊严才能真正实现。
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谈及民生问题时特别强调的一句话。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尊严而奋斗的历史。回眸近代沧桑巨变,人民的幸福与尊严历经几代人的孜孜以求与不懈奋斗。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到实行改革开放,让人民走向富裕,再到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人民的福祉一直装在几代领导人的心坎里,体现在国家的发展中。
尽管如此,“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仍然让人深感振奋。把民生问题提高到幸福与尊严的层次,这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跨越。
什么叫幸福?什么叫尊严?
对于老百姓来说,幸福和尊严其实也简单。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兄弟,能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子女能就近入学,是幸福和尊严;默默耕耘的乡村教师得到承认与支持,是幸福和尊严;大学毕业后不会两手空空,无奈地回家“啃老”,是幸福和尊严;安居乐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幸福和尊严……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富裕起来了,许多人的腰包鼓起来了,普通百姓的幸福感也大大增强了。但我们的社会又步入现代化发展二三十年后的一种普遍困境,那就是农业化慢慢地为工业化所代替。一个简单标志就是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以及城市治安的恶化、贫富不均、收入不公、基本保障不足……
如何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呢?
温家宝总理说:“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他强调,要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
的确,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此,很多农民工都有深切感受,很多下岗职工都有切肤之痛,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无奈慨叹。“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正是让每一个中国公民葆有尊严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尊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百姓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业问题不可小觑。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百姓才能更有尊严地生活。农村社会养老的试水,让乡亲父老有了尊严,这种尊严正是来源于一个公民平等权利受到的尊重和基本的保障。一个人一旦被病魔缠绕、被巨额的负担双重折磨,几乎求生无望,何谈尊严与幸福?
努力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就要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非法侵犯。近年来,破解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和弱势困难群体的新政密集出台,不断冲破原有的制度藩篱,趋向人人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尊严。今天,我国已经有了物权法,有了城市拆迁条例的修定,公民有了更多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监督权,有了更多的社会福利保障,有了更多的权利觉醒,有了更多公民理念的播种,也有了更多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制。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提出对农民工一视同仁,要求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中央正在研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
事实上,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公平、住房等关乎百姓幸福与尊严的民生问题,都写进了国家的执政清单上,写进了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年虽然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信心却增强了。
进入2010年,从中央到地方,每一项新的举措都在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越来越近。
以四川为例,去年,全省民生保障支出在我省全年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重达63.3%,全省财力增量近80%用于民生保障支出。今年,全省用于保障民生的支出占比将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省财力增量部分原则上按80%或以上安排用于民生。
“民生至重则生民为暖。”这种暖,来自我们有念想,有盼望,有信心,有未来。
同时,“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是今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面对的一道考题。只有各级干部都身体力行做好这道考题,脚踏实地谋民之利、解民之难、排民之忧,人民的幸福与尊严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