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由此可见,地理课堂教学应贴近生活,应提供给学生与其周围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地理课堂为生活服务。那么,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做到呢?我认为应尽可能地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融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发生发展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还可以充实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一、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地理知识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应注意随时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果在课前先引用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现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为学好本课知识做好铺垫。如在教授“洋流”这一内容时,我在上新课前先讲了一个故事。其内容大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潜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从英军控制下的直布罗陀海峡出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上偷袭盟军,盟军在德军的偷袭下吃了几次大亏,便派战舰监视直布罗陀海峡,用声纳监听德军潜艇动静,打算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鱼雷将其摧毁。监听多日,毫无动静,但是,德军潜艇还是能偷偷地溜出海峡,进入大西洋,偷袭盟军。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德国潜艇能毫无动静地溜出地中海呢?这个故事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密度流”教学埋下了伏笔。又如讲“时差”时,我举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这个例子:巴西世界杯开幕式时间定为当地时间2014年6月12日15:00,而我们观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开幕式却是在6月13日凌晨2点。为什么时间不一样呢?学生急于知道原因,上课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当这些生活实例或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究精神,从而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将社会发生的“热点”现象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习,加深印象。
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点”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最佳切入点,最佳题材。某“热点”事件发生了,不仅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时,我们及时将相关的“热点”事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促使学生牢固掌握与“热点”事件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与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地震发生时,我刚好要上“地震灾害”这一内容,第二天上课时,我播放了一段有关尼泊尔地震的新闻报道,并和学生一起为受灾的尼泊尔人民祈祷、祝福。在课堂上,我以尼泊尔地震为背景材料,将地震的成因、分布、危害、防灾措施等相关内容设计成几道思考题,并让学生合作探究,掌握相关内容;我发现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比平时好多了。课后,据学生反映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记忆深刻。可见,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印象,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课堂上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服务生活,是我们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发生的相关地理现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如,在上完“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知识点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解释其原因:2013年8月8日这一天,有一艘海轮正在太平洋上行驶,船上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了,有趣的是姐姐在8月8日出生,妹妹却是在8月7日出生,单看出生日期应该是妹妹比姐姐更早出生。怎么回事呢?与我们生活常识相悖,请解释原因。初看这个问题时学生感到很不可思议,姐姐应该先生出来啊,怎么可能生在妹妹的后边呢?可是认真一分析,同学们就得到了答案:这两姐妹肯定是姐姐先出生,妹妹后出生,只是,她们出生时,所在的轮船刚好经过“日界线”,而且该船是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需减一天,姐姐出生时为8月8日轮船还没过“日界线”,轮船过了“日界线”后妹妹出生了,此时日期为8月7日,所以出现了妹妹比姐姐大的有趣现象。又如,在讲完“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时,我引入了“诸葛亮火烧葫芦峪”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要求学生探究其原因,故事大概为:在三国后期农历六月的某一天,万里无云,热浪袭人,真是火攻的大好机会,于是,诸葛亮将司马懿父子及其所带领的大军引入并围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正当大火冲天,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这场大雨真的是老天安排的吗?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就得到原因了:原来大火燃烧使近地面空气受热并不断膨胀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所含水汽不断凝结,最后产生降水。所以天降大雨,打乱了诸葛亮的计划,扑灭了大火,使司马懿父子得以逃生。以上实例的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些实例成因的思考和解释,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在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不断收集保存与教学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现象,再把它们融入到与之相关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解释它们的成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享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理解,加深印象;又能让他们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促使他们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地理知识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应注意随时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果在课前先引用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现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为学好本课知识做好铺垫。如在教授“洋流”这一内容时,我在上新课前先讲了一个故事。其内容大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潜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从英军控制下的直布罗陀海峡出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上偷袭盟军,盟军在德军的偷袭下吃了几次大亏,便派战舰监视直布罗陀海峡,用声纳监听德军潜艇动静,打算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鱼雷将其摧毁。监听多日,毫无动静,但是,德军潜艇还是能偷偷地溜出海峡,进入大西洋,偷袭盟军。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德国潜艇能毫无动静地溜出地中海呢?这个故事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密度流”教学埋下了伏笔。又如讲“时差”时,我举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这个例子:巴西世界杯开幕式时间定为当地时间2014年6月12日15:00,而我们观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开幕式却是在6月13日凌晨2点。为什么时间不一样呢?学生急于知道原因,上课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当这些生活实例或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究精神,从而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将社会发生的“热点”现象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习,加深印象。
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点”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最佳切入点,最佳题材。某“热点”事件发生了,不仅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时,我们及时将相关的“热点”事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促使学生牢固掌握与“热点”事件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与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地震发生时,我刚好要上“地震灾害”这一内容,第二天上课时,我播放了一段有关尼泊尔地震的新闻报道,并和学生一起为受灾的尼泊尔人民祈祷、祝福。在课堂上,我以尼泊尔地震为背景材料,将地震的成因、分布、危害、防灾措施等相关内容设计成几道思考题,并让学生合作探究,掌握相关内容;我发现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比平时好多了。课后,据学生反映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记忆深刻。可见,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印象,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课堂上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服务生活,是我们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发生的相关地理现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如,在上完“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知识点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解释其原因:2013年8月8日这一天,有一艘海轮正在太平洋上行驶,船上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了,有趣的是姐姐在8月8日出生,妹妹却是在8月7日出生,单看出生日期应该是妹妹比姐姐更早出生。怎么回事呢?与我们生活常识相悖,请解释原因。初看这个问题时学生感到很不可思议,姐姐应该先生出来啊,怎么可能生在妹妹的后边呢?可是认真一分析,同学们就得到了答案:这两姐妹肯定是姐姐先出生,妹妹后出生,只是,她们出生时,所在的轮船刚好经过“日界线”,而且该船是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需减一天,姐姐出生时为8月8日轮船还没过“日界线”,轮船过了“日界线”后妹妹出生了,此时日期为8月7日,所以出现了妹妹比姐姐大的有趣现象。又如,在讲完“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时,我引入了“诸葛亮火烧葫芦峪”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要求学生探究其原因,故事大概为:在三国后期农历六月的某一天,万里无云,热浪袭人,真是火攻的大好机会,于是,诸葛亮将司马懿父子及其所带领的大军引入并围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正当大火冲天,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这场大雨真的是老天安排的吗?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就得到原因了:原来大火燃烧使近地面空气受热并不断膨胀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所含水汽不断凝结,最后产生降水。所以天降大雨,打乱了诸葛亮的计划,扑灭了大火,使司马懿父子得以逃生。以上实例的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些实例成因的思考和解释,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在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不断收集保存与教学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现象,再把它们融入到与之相关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解释它们的成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享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理解,加深印象;又能让他们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促使他们去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