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共同作用的结合体,课堂提问可以说是这个结合体的联系桥梁。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既设计得好又具效果,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师生同步的目的呢?
一、开讲的提问,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与别的学科有些不同,教材内容简单,容易明白。有时候学生或许已经把教材当作故事看过了,当我们走进教室,学生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时老师没有一个好的开讲,学生就会感觉到又是一节烦闷的课而开小差去了,我们教师将很难挽回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生命宝贵》这一课时,我首先提问:“你认为生命,宝贵在哪里呢?人与其他生物的生命有贵贱高低之分吗?”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所以你一言,我一句,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使这堂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上好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提问热点问题,理论联系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的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与热点问题联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话题可言。如在讲七年级下册《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课时,提出当前社会环境复杂,面对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如止咳水、摇头丸、K粉等违禁品,你如何能做到说“不”呢?学生就会联系到平时学校的禁毒宣传。教师应抓住这一教育时刻,告诫学生远离这些毒品、遠离这类人群,过一些健康有益的生活。
三、引导启发学生提问,师生互动教学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课无疑缺少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缺乏了活跃的气氛。为此,必须给学生适当的机会,让他们也参与到提问的活动之中。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必须积极而又正面地回答,绝不可采取回避或拖延的办法来对付。如在学习七年级《违法行为概念》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现在偷一元钱以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是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偷一万元以上是大案件,就是犯罪,那么偷几百元、几千元呢?这个问题涉及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如果教师解释不好,可能会越解释越糊涂。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乘机向同学们解释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通过讲解使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有了更正确的理解,也可以借此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师生尝试深度探讨话题
课堂上,教师尝试与学生更深入地去探讨一些生活话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解释“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时,与学生探讨犯罪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一条有轨迹可寻的路:“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我们平时看似没什么的违反课堂纪律等等行为,要不加以制止或改正,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不良行为,慢慢地就会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变成屡教不改、屡劝不理的严重不良行为,此时,再不悬崖勒马,就会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教师在与学生探讨犯罪这个问题时,很有必要向他们分析清楚,同时向学生提醒:严重不良行为是犯罪的临界点。在探讨深一层次的问题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共同作用的结合体。课堂提问可以说是这个结合体的联系桥梁,也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更是我们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金钥匙”。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就应正确地使用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广东省四会市东城中学)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既设计得好又具效果,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师生同步的目的呢?
一、开讲的提问,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与别的学科有些不同,教材内容简单,容易明白。有时候学生或许已经把教材当作故事看过了,当我们走进教室,学生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时老师没有一个好的开讲,学生就会感觉到又是一节烦闷的课而开小差去了,我们教师将很难挽回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生命宝贵》这一课时,我首先提问:“你认为生命,宝贵在哪里呢?人与其他生物的生命有贵贱高低之分吗?”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所以你一言,我一句,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使这堂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上好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提问热点问题,理论联系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的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与热点问题联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话题可言。如在讲七年级下册《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课时,提出当前社会环境复杂,面对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如止咳水、摇头丸、K粉等违禁品,你如何能做到说“不”呢?学生就会联系到平时学校的禁毒宣传。教师应抓住这一教育时刻,告诫学生远离这些毒品、遠离这类人群,过一些健康有益的生活。
三、引导启发学生提问,师生互动教学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课无疑缺少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缺乏了活跃的气氛。为此,必须给学生适当的机会,让他们也参与到提问的活动之中。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必须积极而又正面地回答,绝不可采取回避或拖延的办法来对付。如在学习七年级《违法行为概念》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现在偷一元钱以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是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偷一万元以上是大案件,就是犯罪,那么偷几百元、几千元呢?这个问题涉及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如果教师解释不好,可能会越解释越糊涂。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乘机向同学们解释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通过讲解使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有了更正确的理解,也可以借此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师生尝试深度探讨话题
课堂上,教师尝试与学生更深入地去探讨一些生活话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解释“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时,与学生探讨犯罪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一条有轨迹可寻的路:“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我们平时看似没什么的违反课堂纪律等等行为,要不加以制止或改正,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不良行为,慢慢地就会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变成屡教不改、屡劝不理的严重不良行为,此时,再不悬崖勒马,就会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教师在与学生探讨犯罪这个问题时,很有必要向他们分析清楚,同时向学生提醒:严重不良行为是犯罪的临界点。在探讨深一层次的问题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共同作用的结合体。课堂提问可以说是这个结合体的联系桥梁,也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更是我们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金钥匙”。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就应正确地使用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广东省四会市东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