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在这方面,许多家长与我们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谈到具体的方法,却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呢?
一、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情感
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则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应精心设计、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利用讲故事、看图片、现场表演等手段,让幼儿辨别情节中人物行为的是非、对错,以富有说服力的方式去引导,以生动形象的具体榜样熏陶、感染和影响幼儿。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加深幼儿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幼儿从形象的教育中掌握一定的行为准则,分清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等,根据实际情况老师把一日活动中孩子应该遵守的常规要求用儿歌进行细化,如早上晨间活动用儿歌:“入园后,不乱跑;看书时,不吵闹;游戏时,要礼貌;好宝宝,要记牢。”“听师讲话要专心,帮助同学要热心,放学路上要当心,完成任务要细心,遇到困难不灰心,对待集体要关心,团结合作要齐心,师生互助心连心。”这些儿歌就会在平时自觉地去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二、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运动活动中容易出汗,老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及时向幼儿进行卫生宣传,同时反复提醒幼儿用干毛巾擦汗、脱衣服等,使幼儿有良好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在玩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组织幼儿多次练习,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他们放回去的习惯。平时老师还营造温馨、舒适、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设置有利于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等区域,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具,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地尝试、重复着他们的游戏活动,这样还利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游戏活动中要求孩子做到:“玩具玩具真有趣,天天和我做游戏,你也玩我也玩,轻轻拿慢慢放,知道爱惜和分享。用完把它送回家,谁玩都能找到啦!”……
三、 注意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作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幼儿中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因此老师、父母必须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这样幼儿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及时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或玩水的坏习惯,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不玩水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张贴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
四、教育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个老师对孩子今天要求严格而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幼儿好的习惯而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宠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致使一些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对工作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一日活动中给以纠正。老师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给他们讲道理,以理服人。同时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老师应尽量做到有耐心,要求家长一定要按照此要求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不要出现“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靠说教,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作为老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如要求幼儿不能坐在桌子上,那么,不论在何种场合,老师都绝不往桌子上坐。教师及家长的以身作则和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都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在这方面,许多家长与我们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谈到具体的方法,却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呢?
一、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情感
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则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应精心设计、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利用讲故事、看图片、现场表演等手段,让幼儿辨别情节中人物行为的是非、对错,以富有说服力的方式去引导,以生动形象的具体榜样熏陶、感染和影响幼儿。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加深幼儿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幼儿从形象的教育中掌握一定的行为准则,分清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等,根据实际情况老师把一日活动中孩子应该遵守的常规要求用儿歌进行细化,如早上晨间活动用儿歌:“入园后,不乱跑;看书时,不吵闹;游戏时,要礼貌;好宝宝,要记牢。”“听师讲话要专心,帮助同学要热心,放学路上要当心,完成任务要细心,遇到困难不灰心,对待集体要关心,团结合作要齐心,师生互助心连心。”这些儿歌就会在平时自觉地去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二、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运动活动中容易出汗,老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及时向幼儿进行卫生宣传,同时反复提醒幼儿用干毛巾擦汗、脱衣服等,使幼儿有良好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在玩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组织幼儿多次练习,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他们放回去的习惯。平时老师还营造温馨、舒适、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设置有利于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等区域,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具,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地尝试、重复着他们的游戏活动,这样还利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游戏活动中要求孩子做到:“玩具玩具真有趣,天天和我做游戏,你也玩我也玩,轻轻拿慢慢放,知道爱惜和分享。用完把它送回家,谁玩都能找到啦!”……
三、 注意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作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幼儿中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因此老师、父母必须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这样幼儿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及时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或玩水的坏习惯,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不玩水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张贴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
四、教育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个老师对孩子今天要求严格而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幼儿好的习惯而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宠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致使一些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对工作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一日活动中给以纠正。老师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给他们讲道理,以理服人。同时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老师应尽量做到有耐心,要求家长一定要按照此要求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不要出现“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靠说教,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作为老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如要求幼儿不能坐在桌子上,那么,不论在何种场合,老师都绝不往桌子上坐。教师及家长的以身作则和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都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