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点的教育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文章对阳江市教学点“三通”、各种现代教育设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提升阳江市教学点的教育信息化程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阳江市;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调查分析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学点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育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向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和特殊人群提供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而推进“三通两平台”的深化建设与应用,是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2012年,教育部启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帮助教学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实现教学点“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大力推进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教学点教师学会并善于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推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本文主要对广东省阳江市12个教学点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三通”、各种现代教育设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优化我市教学点现代教育设备、数字资源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一、调查对象
阳江市是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共有521个教学点,占阳江市中小学校(含职中)总数的64.7%,教学点共有学生31224人,教师3339人,师生比例为1∶10.7。这521个教学点分布在江城区、阳东区、阳春市、阳西县、海陵区、高新区等6个县(市、区)的各个乡镇,其中江城区共有教学点48个,阳东区70个,阳春市267个,阳西县114个,海陵区9个,高新区26个。根据地域距离,每个县区选取两个教学点作为调研对象,这些教学点分别是那西分教点、岗列中心小学大朗分教点、大朗垌小学、古城教学点、春州小学蟠龙分校、新风小学、苏村小学、荔潭小学、北汀小学、那洋小学、洋边小学、东一小学,最近的距离镇中心1.6公里,最远的达10.1公里。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以上12个农村教学点进行了调查,采用问卷星网上答题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在课题组实地调研时发放问卷二维码供教学点教师实时扫描、答题。
调查问卷设置五部分内容,16道题目。第一部分为教学点地理位置情况,第二部分为“三通”情况,第三部分为教学点现代教育设备情况,第四部分为教学点教师个人情况,第五部分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
三、调查数据分析
在走访的12个教学点中,设立3个教学班有8个点,4个教学班有1个点,5个教学班有3个点。在校学生最少的教学点有18人,最多有148人。师生比例最小为1∶13.45,大部分教师身兼多职,周课时平均达到15节,可见教学点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的困境。
对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各个教学点的设备都较为先进,全部实现校校通,并且都接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数字资源,但是都没有配备计算机室、语音室和科学实验室。
(一)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三通”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12个教学点都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4个教学点在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注册开通了学校空间,开通率为33.3%,6个教学点均未开通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这就造成人人通指标较低,教师空间开通率仅为50%,学生空间开通率仅为29.9%。
(二)现代教育设备配置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12个教学点教师基本每人一台电脑,每个教室都配备了一体机或电子白板 电脑主机,并且全部联网。由于一体机较电子白板更为先进实用,所以配备率更高。每个教学点至少配备一台投影仪,只有2个点配备了录像机,很难满足教师录课参赛的需要。
(三)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
被调研的12个教学点中,教师平均年龄为43.5岁,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的频率也不同。所有教学点都采用教育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进行授课,其中东一小学的应用频率最高,达8节/班/周,岗列中心小学大朗分教点、大朗垌小学的应用频率为5节/班/周,其他7个教学点的应用频率都是1-2节/班/周。
这12个教学点的教师平均每年参加两次以上信息技术提升的培训,并且积极主动参加各种课例比赛,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我市农村教学点基本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但是人人通水平不太理想;现代教育设备先进,每个教室均配备一体机或电子白板,但由于教师的年龄分布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不一,教育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率较低,造成各类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制约了本地区的教育创新和教育均衡发展,从而阻碍了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对策及建议
为加快本市农村教学点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指导,结合省、市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按照“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标准,争取投入倾斜,统筹改善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配备。同时做到物尽其用,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及指导应用工作。加快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使教学点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要利用网络资源上好课,还要学会网络研修,增强新时代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学校层面,除了鼓励和支持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学习广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登录使用,开通个人空間,学会利用各类优质网络资源进行课后延伸性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通。家校联合,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完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学生成长档案、家校沟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因此,应在组织协调、优化环境、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着重培养与技术同步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从而提升阳江市教学点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学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调查研究——以阳江市30个教学点为例》(课题批准号:2017ZQJK025)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阳江市;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调查分析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学点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育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向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和特殊人群提供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而推进“三通两平台”的深化建设与应用,是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2012年,教育部启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帮助教学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实现教学点“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大力推进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教学点教师学会并善于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推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本文主要对广东省阳江市12个教学点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三通”、各种现代教育设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优化我市教学点现代教育设备、数字资源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一、调查对象
阳江市是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共有521个教学点,占阳江市中小学校(含职中)总数的64.7%,教学点共有学生31224人,教师3339人,师生比例为1∶10.7。这521个教学点分布在江城区、阳东区、阳春市、阳西县、海陵区、高新区等6个县(市、区)的各个乡镇,其中江城区共有教学点48个,阳东区70个,阳春市267个,阳西县114个,海陵区9个,高新区26个。根据地域距离,每个县区选取两个教学点作为调研对象,这些教学点分别是那西分教点、岗列中心小学大朗分教点、大朗垌小学、古城教学点、春州小学蟠龙分校、新风小学、苏村小学、荔潭小学、北汀小学、那洋小学、洋边小学、东一小学,最近的距离镇中心1.6公里,最远的达10.1公里。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以上12个农村教学点进行了调查,采用问卷星网上答题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在课题组实地调研时发放问卷二维码供教学点教师实时扫描、答题。
调查问卷设置五部分内容,16道题目。第一部分为教学点地理位置情况,第二部分为“三通”情况,第三部分为教学点现代教育设备情况,第四部分为教学点教师个人情况,第五部分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
三、调查数据分析
在走访的12个教学点中,设立3个教学班有8个点,4个教学班有1个点,5个教学班有3个点。在校学生最少的教学点有18人,最多有148人。师生比例最小为1∶13.45,大部分教师身兼多职,周课时平均达到15节,可见教学点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的困境。
对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各个教学点的设备都较为先进,全部实现校校通,并且都接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数字资源,但是都没有配备计算机室、语音室和科学实验室。
(一)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三通”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12个教学点都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4个教学点在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注册开通了学校空间,开通率为33.3%,6个教学点均未开通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这就造成人人通指标较低,教师空间开通率仅为50%,学生空间开通率仅为29.9%。
(二)现代教育设备配置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12个教学点教师基本每人一台电脑,每个教室都配备了一体机或电子白板 电脑主机,并且全部联网。由于一体机较电子白板更为先进实用,所以配备率更高。每个教学点至少配备一台投影仪,只有2个点配备了录像机,很难满足教师录课参赛的需要。
(三)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
被调研的12个教学点中,教师平均年龄为43.5岁,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的频率也不同。所有教学点都采用教育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进行授课,其中东一小学的应用频率最高,达8节/班/周,岗列中心小学大朗分教点、大朗垌小学的应用频率为5节/班/周,其他7个教学点的应用频率都是1-2节/班/周。
这12个教学点的教师平均每年参加两次以上信息技术提升的培训,并且积极主动参加各种课例比赛,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我市农村教学点基本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但是人人通水平不太理想;现代教育设备先进,每个教室均配备一体机或电子白板,但由于教师的年龄分布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不一,教育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率较低,造成各类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制约了本地区的教育创新和教育均衡发展,从而阻碍了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对策及建议
为加快本市农村教学点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指导,结合省、市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按照“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标准,争取投入倾斜,统筹改善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配备。同时做到物尽其用,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及指导应用工作。加快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使教学点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要利用网络资源上好课,还要学会网络研修,增强新时代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学校层面,除了鼓励和支持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学习广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登录使用,开通个人空間,学会利用各类优质网络资源进行课后延伸性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通。家校联合,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完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学生成长档案、家校沟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因此,应在组织协调、优化环境、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着重培养与技术同步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从而提升阳江市教学点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学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调查研究——以阳江市30个教学点为例》(课题批准号:2017ZQJK0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