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重视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组织,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教师如何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启发性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产生的有趣数学题,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层次鲜明,形式多样的习题设计,新型的评价等,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抱着好奇心走进学校的小学生,愉快的走进数学王国,自觉地去探讨其中的奥秘,产生更多的好奇,对数学产生浓厚的爱好,从而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以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
教师四十分钟的教学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四十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长久集中,只有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象魔术大师般的变幻手法,始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才能保持一个相对较長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我们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產生了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创设问题情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能光为兴趣而创设情景,问题情景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逻辑关系。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景——《老人与猴子》。老人早餐时分给猴子一个饼的一半,猴子嫌少;午餐时老人分给猴子一个饼的四分之二,猴子高兴了,还想多要;晚餐时老人又分给猴子一个饼的八分之四,猴子高兴得跳起来……学生听故事兴趣盎然,纷纷对猴子发表评论,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评论的结论进行一步步验证,从而达到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这时每位同学都想赶快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样无形中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到新课上,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
因此,只有兴趣,才能使学生大脑皮层轮换兴奋,学生大脑的无意识领域的潜能才能充分调动,我们平时所讲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能得到解决。
三、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会,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展开合理的想象
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更不是学生原有知识的重复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信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教材中的许多例题、插图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信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例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中给出“小猴吃桃”图。这样一幅简单的连环画,却可以引发学生的许多理解。有学生认为“有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盘中有两个桃,第二只小猴盘中有一个桃,第三只小猴盘中没有桃,可以用0来表示”;有学生认为“有一只小猴,本来盘中有两个桃,吃了一个,还剩一个;又吃了一个,盘中就没有桃了,所以用0来表示”;还有的学生认为“猴妈妈给三只小猴每人三个桃,第一只小猴吃了1个,还剩2个;第二只小猴吃了2个,还剩1个;第三只小猴都吃了,盘中没有桃了,就用0表示”;等等。这样学生在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0的含义,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
此外,我在课堂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性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愿意学数学,愿意上数学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教师如何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启发性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产生的有趣数学题,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层次鲜明,形式多样的习题设计,新型的评价等,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抱着好奇心走进学校的小学生,愉快的走进数学王国,自觉地去探讨其中的奥秘,产生更多的好奇,对数学产生浓厚的爱好,从而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以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
教师四十分钟的教学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四十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长久集中,只有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象魔术大师般的变幻手法,始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才能保持一个相对较長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我们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產生了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创设问题情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能光为兴趣而创设情景,问题情景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逻辑关系。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景——《老人与猴子》。老人早餐时分给猴子一个饼的一半,猴子嫌少;午餐时老人分给猴子一个饼的四分之二,猴子高兴了,还想多要;晚餐时老人又分给猴子一个饼的八分之四,猴子高兴得跳起来……学生听故事兴趣盎然,纷纷对猴子发表评论,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评论的结论进行一步步验证,从而达到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这时每位同学都想赶快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样无形中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到新课上,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
因此,只有兴趣,才能使学生大脑皮层轮换兴奋,学生大脑的无意识领域的潜能才能充分调动,我们平时所讲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能得到解决。
三、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会,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展开合理的想象
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更不是学生原有知识的重复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信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教材中的许多例题、插图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信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例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中给出“小猴吃桃”图。这样一幅简单的连环画,却可以引发学生的许多理解。有学生认为“有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盘中有两个桃,第二只小猴盘中有一个桃,第三只小猴盘中没有桃,可以用0来表示”;有学生认为“有一只小猴,本来盘中有两个桃,吃了一个,还剩一个;又吃了一个,盘中就没有桃了,所以用0来表示”;还有的学生认为“猴妈妈给三只小猴每人三个桃,第一只小猴吃了1个,还剩2个;第二只小猴吃了2个,还剩1个;第三只小猴都吃了,盘中没有桃了,就用0表示”;等等。这样学生在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0的含义,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
此外,我在课堂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性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愿意学数学,愿意上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