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教育部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对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学会学习”这一素养指标进行分析,结合中学思想政治(品德)的学科特点与现实集备环节特征、存在问题,提出了各种针对性集备对策。
[关键词]核心素养 集备 学会学习 对策
近年来,教育部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教育指导理念,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突出学习的可持续育人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而课堂的整个高效实施过程应以课前教师备课为依托,通过集体备课以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突出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集体备课是指在学校中两人以上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中在一起,按照课程标准、评价标准,以及结合教学理论,围绕课堂教学的各项内容与要素,进行共同研讨分析、相互交流与启发,达成一系列的教学共识,指导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本文分析了中学思想政治(品德)学科的学科素养构成,针对如何在集体备课环节促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分析,并对实际集备中的常见误区进行了研讨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构成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所需要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三大维度及细分指标。其中自主发展维度包括生命健康、学会学习和主动适应与创新等指标要素。而“学会学习”这一要素要求学生能对客观事物独立思考,以科学的方式认知问题,并能运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进行认知、识别、创新。“学会学习”所包含的素质因素如下图:
二、集体备课中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集备策略
在集备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与分析学生“学会学习”素养中的兴趣习惯特征、思维能力水平、认知水平等要素,在此基础上,集体备课时应根据不同的班级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的培养。
1.划分班级的能力层次,实施差异化教学对策
首先,在集备前应分析班级的能力层次,根据班级的能力层次制定偏向性的教学对策,侧重提高符合本班学情的某一种或几种能力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的集备过程中,班级能力层次可分为绩优、中等、后进三种情况,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班级,设定不同层次的素养指标,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2.善选实际案例教学,激发群体性兴趣与习惯
案例教学是运用现实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对事例的内涵、特征等细节进行分析与总结,归纳出案例中所反映出的因素、内涵、原理等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为教学目标服务。中学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是一门具有社会性、时效性的学科,教学的内容往往与现实中的生活事件、社会时事有直接联系。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众多学生容易接受、教师易于施行的教学模式。在集备时,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时应关注以下问题:
①善选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
学生对身边的现实案例、时政事件会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教师如能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大部分学生容易有话可说,易于在课堂展开群体性的研讨。因此教师在集备时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或容易理解的身边典型案例开展教学。集备时,备组老师应合理选取案例中与教学目标相切合的角度,拟选好需要提出的问题,以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
②有计划地开展群体互动教学
思想政治(品德)的学科特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开展互动研讨、在探究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互动教学更容易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会学习”素养各指标的发展。在集备研讨课堂群体互动活动时,应关注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互动主题应具有研讨价值和教育价值,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集备时应精选每次课堂互动环节的主题,要求主题能直接地引发学生共鸣、思考,让学生有话易言。同时,要求此主题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思路,把各种教学内容清晰地导向教学目标。
其次,适当预设归纳、总结、反馈信息的流程模式。根据教学互动的主题特点,在互动教学环节中,适当预设教师能通过哪几种有效形式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归纳及推导,例如同步板书、表格填写、流程导图等。通过交互性的归纳形式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逐步整合、逐步提炼、推导至教学目标。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这种思维流程式的归纳模式比较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符合知识的生成规律,能充分展示知识的逻辑生成过程,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综合能力,促使学生从知识系统、知识体系中把握知识的内涵与规律。
再次,在互动教学环节的总结阶段,教师应适度进行“高位”总结。教师对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进行总结时,不仅要对知识理论进行总结,更要对知识间的逻辑规律、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正面价值作清晰的诠释与提炼,促使学生把握知识的共性规律,理解知识的内涵,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打下“技术”基础,体现学科“味道”。
3.集体备课中推广科学、高效的教学思维工具,促进思维品质与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巧用“思维链”重组构建知识,培养逻辑综合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一定逻辑联系。从整体上看,教材的章节一般是根据人们对知识的认识规律、认知习惯以及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分章定节。集备时,教师应共同研讨应运用哪些思维链把教材知识串联起来讲解、逐层推进。这种教学思路有助于学生从知识体系中高位把握知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逻辑推理等自主发展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善用“层解知识-变式训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层解知识就是把教材对知识的各类型分层描述,进行分段剖析、分类讲解,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系统理解知识的构成。在进行层解知识的讲解后,针对多种分层、分段的知识,通过变式训练中的设问变化,引导训练学生分层调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能力。
三、集备时应避免的误区与对策
1.过度反映“强势”教师的思维
备课组内经常会有经验相对丰富、资历较深、喜于表达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容易主导整个备课组集备思路和教学方向;一方面,“强势”教师能促使集备过程的主线清晰,为集备提供思维启发与经验借鉴,另一方面,如“强势”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容易使集备的内容与思路局限在“强势”教师的思维框架内,容易忽视备课组内其他教师的意见与看法,导致在集备中不能实现全方位的群体研讨,难以周全地考虑各种教学相关因素。
对策:规范和落实集备环节,设立民主讨论環节,要求每位参与集备的教师发言,让每位参与集备的教师有言可发,有问必提,有疑共解。
2.忽视对教学操作思路手段的高效性比较与研讨
日常备课中,许多备课组的集备通常以教学内容、进度、评价方式等常规教学流程为集备内容,较少地思考“如何高效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运用哪些相应的教学手段会更为高效”。这种集备模式致使许多教学模式都是通用模式,无主动适应层次化的目标与差异化的学生,容易导致耗时、无针对性的低效能的课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自主发展和教学目标达成。
对策:教师应学会把知识进行分类,例如,广州市的初中学校可参考《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一思想品德》中按“知识维度”的不同,可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教师应知道在对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别的知识,可采用哪些较为科学高效的授课形式、评价模式。如对于能力要求较低的“概念性知识”,教学重点应放在在理解与记忆,可以多做填空和再现性选择题,此类训练应放在首次讲解时进行。因此,在集备时应根据不同性质的知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偏向,选取适当的具体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也要求备课组内的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总结高效的教学模式与理论。
[关键词]核心素养 集备 学会学习 对策
近年来,教育部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教育指导理念,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突出学习的可持续育人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而课堂的整个高效实施过程应以课前教师备课为依托,通过集体备课以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突出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集体备课是指在学校中两人以上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中在一起,按照课程标准、评价标准,以及结合教学理论,围绕课堂教学的各项内容与要素,进行共同研讨分析、相互交流与启发,达成一系列的教学共识,指导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本文分析了中学思想政治(品德)学科的学科素养构成,针对如何在集体备课环节促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分析,并对实际集备中的常见误区进行了研讨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构成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所需要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三大维度及细分指标。其中自主发展维度包括生命健康、学会学习和主动适应与创新等指标要素。而“学会学习”这一要素要求学生能对客观事物独立思考,以科学的方式认知问题,并能运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进行认知、识别、创新。“学会学习”所包含的素质因素如下图:
二、集体备课中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集备策略
在集备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与分析学生“学会学习”素养中的兴趣习惯特征、思维能力水平、认知水平等要素,在此基础上,集体备课时应根据不同的班级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的培养。
1.划分班级的能力层次,实施差异化教学对策
首先,在集备前应分析班级的能力层次,根据班级的能力层次制定偏向性的教学对策,侧重提高符合本班学情的某一种或几种能力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的集备过程中,班级能力层次可分为绩优、中等、后进三种情况,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班级,设定不同层次的素养指标,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2.善选实际案例教学,激发群体性兴趣与习惯
案例教学是运用现实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对事例的内涵、特征等细节进行分析与总结,归纳出案例中所反映出的因素、内涵、原理等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为教学目标服务。中学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是一门具有社会性、时效性的学科,教学的内容往往与现实中的生活事件、社会时事有直接联系。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众多学生容易接受、教师易于施行的教学模式。在集备时,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时应关注以下问题:
①善选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
学生对身边的现实案例、时政事件会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教师如能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大部分学生容易有话可说,易于在课堂展开群体性的研讨。因此教师在集备时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或容易理解的身边典型案例开展教学。集备时,备组老师应合理选取案例中与教学目标相切合的角度,拟选好需要提出的问题,以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
②有计划地开展群体互动教学
思想政治(品德)的学科特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开展互动研讨、在探究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互动教学更容易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会学习”素养各指标的发展。在集备研讨课堂群体互动活动时,应关注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互动主题应具有研讨价值和教育价值,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集备时应精选每次课堂互动环节的主题,要求主题能直接地引发学生共鸣、思考,让学生有话易言。同时,要求此主题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思路,把各种教学内容清晰地导向教学目标。
其次,适当预设归纳、总结、反馈信息的流程模式。根据教学互动的主题特点,在互动教学环节中,适当预设教师能通过哪几种有效形式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归纳及推导,例如同步板书、表格填写、流程导图等。通过交互性的归纳形式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逐步整合、逐步提炼、推导至教学目标。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这种思维流程式的归纳模式比较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符合知识的生成规律,能充分展示知识的逻辑生成过程,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综合能力,促使学生从知识系统、知识体系中把握知识的内涵与规律。
再次,在互动教学环节的总结阶段,教师应适度进行“高位”总结。教师对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进行总结时,不仅要对知识理论进行总结,更要对知识间的逻辑规律、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正面价值作清晰的诠释与提炼,促使学生把握知识的共性规律,理解知识的内涵,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打下“技术”基础,体现学科“味道”。
3.集体备课中推广科学、高效的教学思维工具,促进思维品质与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巧用“思维链”重组构建知识,培养逻辑综合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一定逻辑联系。从整体上看,教材的章节一般是根据人们对知识的认识规律、认知习惯以及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分章定节。集备时,教师应共同研讨应运用哪些思维链把教材知识串联起来讲解、逐层推进。这种教学思路有助于学生从知识体系中高位把握知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逻辑推理等自主发展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善用“层解知识-变式训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层解知识就是把教材对知识的各类型分层描述,进行分段剖析、分类讲解,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系统理解知识的构成。在进行层解知识的讲解后,针对多种分层、分段的知识,通过变式训练中的设问变化,引导训练学生分层调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能力。
三、集备时应避免的误区与对策
1.过度反映“强势”教师的思维
备课组内经常会有经验相对丰富、资历较深、喜于表达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容易主导整个备课组集备思路和教学方向;一方面,“强势”教师能促使集备过程的主线清晰,为集备提供思维启发与经验借鉴,另一方面,如“强势”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容易使集备的内容与思路局限在“强势”教师的思维框架内,容易忽视备课组内其他教师的意见与看法,导致在集备中不能实现全方位的群体研讨,难以周全地考虑各种教学相关因素。
对策:规范和落实集备环节,设立民主讨论環节,要求每位参与集备的教师发言,让每位参与集备的教师有言可发,有问必提,有疑共解。
2.忽视对教学操作思路手段的高效性比较与研讨
日常备课中,许多备课组的集备通常以教学内容、进度、评价方式等常规教学流程为集备内容,较少地思考“如何高效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运用哪些相应的教学手段会更为高效”。这种集备模式致使许多教学模式都是通用模式,无主动适应层次化的目标与差异化的学生,容易导致耗时、无针对性的低效能的课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自主发展和教学目标达成。
对策:教师应学会把知识进行分类,例如,广州市的初中学校可参考《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一思想品德》中按“知识维度”的不同,可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教师应知道在对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别的知识,可采用哪些较为科学高效的授课形式、评价模式。如对于能力要求较低的“概念性知识”,教学重点应放在在理解与记忆,可以多做填空和再现性选择题,此类训练应放在首次讲解时进行。因此,在集备时应根据不同性质的知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偏向,选取适当的具体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也要求备课组内的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总结高效的教学模式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