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一个勤劳、善良、精明能干的好儿媳。但她的婆婆焦母却怎么也看不上这个别人眼中的好儿媳,非要逼着他的儿子将其遣归回家。其中原因历来说法不一。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该从人物性格入手。刘兰芝的精明,焦仲卿的懦弱,焦母的专横共同诱发了这场悲剧。
刘兰芝的精明在诗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看穿了焦母的心思
诗歌一开始就是刘兰芝自请遣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谁也没说让她走,刘兰芝自己向丈夫提出“遣归”,她认为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个人素质是非常不错的;结婚以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不仅勤快而且干活麻利。但婆婆仍“嫌迟”。由此她认为婆婆是不愿要她这个儿媳,便主动向丈夫提出“遣归”。再从下文焦仲卿与焦母的对话中可以看到焦母遣归刘兰芝的态度非常坚决:“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不仅要遣归,而且还要“速”!对此,刘兰芝是洞若观火。
二、对焦仲卿“还必相迎取”的判断
焦仲卿幻想暂时让刘兰芝回娘家,不久再去接她回焦家。对此,刘兰芝的回答是:“勿复重纷纭”,让焦仲卿不要再提接回来的话。可见当时她对再回焦府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从事情后来的发展看,刘兰芝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仅焦母不会同意,就是她自己的亲哥哥也不同意她在家中等待焦仲卿来接。
三、对自己兄长的认识
刘兰芝离开焦仲卿时对焦说:“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她清楚地看透了哥哥的本性,所以预料哥哥不会“任我意”。而后来逼迫刘兰芝改嫁的正是她这位亲哥哥。
悲剧的始作俑者焦母是一位有心机又极端专横的一家之主。焦仲卿请求她不要赶走刘兰芝,她先是以“东家有贤女”相诱,不成时“槌床便大怒”。她的专横已显而易见。有了这样的性格,刘兰芝的精明就犯了焦母的大忌。在焦母眼中,刘兰芝“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以刘兰芝的精明,我们可以猜想刘兰芝在生活中应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她可能会有一些“自专由”的举动,可凭她“十六诵诗书”的教养,应该不会做什么有违礼仪的事。但她面对的是一位专横的婆婆,于是即使是最轻微地“自专由”也会在焦母眼中被放大成“无礼仪”的举动。
另外,刘兰芝良好的修养触犯了焦母的威严,而威严恰是专横者的命根。刘兰芝离开焦家时仍是“严装”而出,并且很有修养地向焦母告别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并且还叮嘱“小姑”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焦母那样待她,但她被遣时仍不忘行孝行,其修养绝非常人可比。面对这样的刘兰芝,焦母只是“怒不止”——活脱脱一个无修养的村妇所为。这样,我们可以由此推想,在婆媳日常的生活中,刘兰芝的修养必然会使焦母妒火中烧。当精明面对专横,良好的修养面对缺少涵养时,焦母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她的家长权威,将刘兰芝遣归回家。
最后,我们再来看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性格冲突。相对于刘兰芝的精明,焦仲卿则表现得比较懦弱。他在其母亲那里碰了钉子,回到刘兰芝处就“哽咽不能语”。作为丈夫,本该在这时勇敢的做妻子可以依靠的坚强臂膀,可他却先流下了无能的眼泪,其懦弱的性格可见一斑。再往后看,即使他要殉情时也要再懦弱一把:“徘徊庭树下”——犹豫,不如刘兰芝坚决。这样,他俩性格上的差异,也就成为焦母遣归的一个原因了。我们可以从母亲爱儿子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虎毒不食子。以焦母的心机,她也会考虑刘兰芝的精明对她儿子的影响。在那个社会中,一家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丈夫。可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夫妻,丈夫懦弱缺少主见,妻子则精明能干谙于世事。焦母能够看透这一点,并且会从爱子的角度来考虑他儿子将来在家庭中的地位。这样,焦母为儿子换一个老实听话,没什么主见的儿媳当在情理之中的。
总之,性格的差异与冲突埋下了悲剧的祸根,封建家长的专横导演了这幕悲剧。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二高
刘兰芝的精明在诗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看穿了焦母的心思
诗歌一开始就是刘兰芝自请遣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谁也没说让她走,刘兰芝自己向丈夫提出“遣归”,她认为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个人素质是非常不错的;结婚以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不仅勤快而且干活麻利。但婆婆仍“嫌迟”。由此她认为婆婆是不愿要她这个儿媳,便主动向丈夫提出“遣归”。再从下文焦仲卿与焦母的对话中可以看到焦母遣归刘兰芝的态度非常坚决:“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不仅要遣归,而且还要“速”!对此,刘兰芝是洞若观火。
二、对焦仲卿“还必相迎取”的判断
焦仲卿幻想暂时让刘兰芝回娘家,不久再去接她回焦家。对此,刘兰芝的回答是:“勿复重纷纭”,让焦仲卿不要再提接回来的话。可见当时她对再回焦府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从事情后来的发展看,刘兰芝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仅焦母不会同意,就是她自己的亲哥哥也不同意她在家中等待焦仲卿来接。
三、对自己兄长的认识
刘兰芝离开焦仲卿时对焦说:“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她清楚地看透了哥哥的本性,所以预料哥哥不会“任我意”。而后来逼迫刘兰芝改嫁的正是她这位亲哥哥。
悲剧的始作俑者焦母是一位有心机又极端专横的一家之主。焦仲卿请求她不要赶走刘兰芝,她先是以“东家有贤女”相诱,不成时“槌床便大怒”。她的专横已显而易见。有了这样的性格,刘兰芝的精明就犯了焦母的大忌。在焦母眼中,刘兰芝“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以刘兰芝的精明,我们可以猜想刘兰芝在生活中应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她可能会有一些“自专由”的举动,可凭她“十六诵诗书”的教养,应该不会做什么有违礼仪的事。但她面对的是一位专横的婆婆,于是即使是最轻微地“自专由”也会在焦母眼中被放大成“无礼仪”的举动。
另外,刘兰芝良好的修养触犯了焦母的威严,而威严恰是专横者的命根。刘兰芝离开焦家时仍是“严装”而出,并且很有修养地向焦母告别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并且还叮嘱“小姑”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焦母那样待她,但她被遣时仍不忘行孝行,其修养绝非常人可比。面对这样的刘兰芝,焦母只是“怒不止”——活脱脱一个无修养的村妇所为。这样,我们可以由此推想,在婆媳日常的生活中,刘兰芝的修养必然会使焦母妒火中烧。当精明面对专横,良好的修养面对缺少涵养时,焦母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她的家长权威,将刘兰芝遣归回家。
最后,我们再来看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性格冲突。相对于刘兰芝的精明,焦仲卿则表现得比较懦弱。他在其母亲那里碰了钉子,回到刘兰芝处就“哽咽不能语”。作为丈夫,本该在这时勇敢的做妻子可以依靠的坚强臂膀,可他却先流下了无能的眼泪,其懦弱的性格可见一斑。再往后看,即使他要殉情时也要再懦弱一把:“徘徊庭树下”——犹豫,不如刘兰芝坚决。这样,他俩性格上的差异,也就成为焦母遣归的一个原因了。我们可以从母亲爱儿子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虎毒不食子。以焦母的心机,她也会考虑刘兰芝的精明对她儿子的影响。在那个社会中,一家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丈夫。可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夫妻,丈夫懦弱缺少主见,妻子则精明能干谙于世事。焦母能够看透这一点,并且会从爱子的角度来考虑他儿子将来在家庭中的地位。这样,焦母为儿子换一个老实听话,没什么主见的儿媳当在情理之中的。
总之,性格的差异与冲突埋下了悲剧的祸根,封建家长的专横导演了这幕悲剧。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