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不能忽视细节。关注细节,方能震撼心灵。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并非由抽象的知识转化而来,而是来自每天经历的充满细节的生活。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细节的力量,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词]品德课堂;情感细节;课程资源;教育契机;沟通平台;实践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5702
“细节显示差异,细节提升品质,细节改变命运”,这是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关注细节,方能震撼心灵。细节存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细节的力量。
追求生态课堂, 必须注意突出情感资源的运用,挖掘情感的典型材料,特别是那些流淌着真情的事件,以打动学生的心灵。
[案例1] 《不平静的世界》
《品德与社会》有许多内容是关于历史知识的,我们要让历史成为德育的“激活因子”,明确这个定位,我们就能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因此,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中突出情感的课程资源,是开展生态课堂教学的前提。在教材中,我们发现材料有很多,却缺乏学生的认知冲突、思考和情感体验。如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不平静的世界》,教材中共编写了35种材料,其中文字材料11种、图片材料21种、思考讨论作业材料3种;内容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武器的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入侵波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日本法西斯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广岛上空升起的蘑菇云,以及世界冲突时事报道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都要讲清楚,只有挖掘情感的典型材料,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通过集中营里犹太人的苦难短片、日本广岛上空升起的蘑菇云、水资源和战争三个典型事例,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堂上,学生不经意间流露的细节,如困惑、质疑、奇思妙想、错误的认识等,教师往往比较担心。其实,學生流露的一些细节、一些行为都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起点。教师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及时给予引导、点拨,将学生身上的错误加以开发,使之成为有利教学的课程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正确的方向。
[案例2]《父母——我特别的朋友》
(1)欣赏音乐,揭示课题。
师:(在音乐声中)亲人给了你们什么?
生1:给了我们生命。
生2:给了我们吃穿。
生3:给了我们钱花。
……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我爸爸才没这么好呢!有车也不接送我,让我自己走路到学校,有时还让我自己坐公交车去上兴趣班。”
师:你们是否也这样认为?
(学生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师: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想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吗?
(学生静静地看家长的来信,几个学生哭了,其中包括刚才那位指责父亲的学生)
师:你愿意把你父亲的信读出来吗?
(学生动情地读信)
生:孩子,我怕优越的生活惯坏了你,对爸爸妈妈产生依赖心理。在家里,爷爷奶奶宠着你,我是多么着急,因此,我和妈妈决定不再接送你上学。爸爸每天强忍着不送你,是想让你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爸爸多么盼望你能自强自立,能从容面对生活……
师:孩子们,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生活中父母对我们严格要求,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学生纷纷点头)
……
课堂上,学生不经意间流露的一些细节,都是其道德认知、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真实体验,是极其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对其听之任之,要正确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思考,将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向正确的轨道上。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让学生拥有安全感,有美好的情感体验。“感人心者先是情”,情到深处,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就会敞开,愿意交流,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案例3] 父母的小礼物
教学《父母——我特别的朋友》的第二课时,适逢学校对外开放日,为了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走近父母、了解父母,学校向每个学生家长发了学生的优点卡,并让学生用书信的方式对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让家长也为学生精心准备一份有意义的礼物,到学校给学生亲手送上。当家长拿到书信,聆听了孩子发自内心的想法时,有很多家长默默流泪,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最感人的是家长送给孩子的礼物,他们有真诚的祝愿,有殷切的希望,有亲切的鼓励,有实用的学习用品,还有位家长把自己珍藏的少年时期的运动会奖牌送给自己的孩子……一份份珍贵的礼物,让孩子感动不已。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增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使家庭生活更幸福。
案例中虽是互赠小礼物,但在这礼物的背后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祝福及孩子对家长的爱。爱是德育的主旋律,只有爱的情感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碰撞出灿烂的火花,释放出巨大的情感能量,于无痕中植根于受教育者的心田。
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践,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机会,让学生在快乐中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实践中提升情感品质。
[案例4] 《劳动最光荣》
讲述珍惜劳动成果时,学生虽然滔滔不绝,但他们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做“小小劳动者”,亲身体验,如种几颗蚕豆,看看蚕豆会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学会用湿毛巾或抹布裹住蚕豆种子,浸泡几天,并观察它的变化。蚕豆从浸泡到涨破,到露出嫩芽,学生体验着快乐。时值种黄豆季节,学生把这些黄豆与蚕豆苗种在红领巾种植基地里。往后的日子,学生对自己种的蚕豆十分关注,对农作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基地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种苗,假日或课间,学生到实验地里给瓜果锄草、松土、捉虫、做记录。农作物成熟时,学生还开了一个品果会,邀请校领导和老师到场,争相诉说劳动的快乐。学生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切实体会到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这样的活动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述要有效得多。
上述案例,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快乐,这对一个人的品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聪明的父母,不但提供其子女的生活之资,而且也必须使他们尽其一切手段来劳动。如此,他们的心灵就充满了智慧。”作为教育者,教师应主动关注、研究学生中最典型、最棘手的问题,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形象性和指导性,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断融合已有的道德体验,获得真正的发展。
(特约编辑 木 清)
[关键词]品德课堂;情感细节;课程资源;教育契机;沟通平台;实践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5702
“细节显示差异,细节提升品质,细节改变命运”,这是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关注细节,方能震撼心灵。细节存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细节的力量。
一、挖掘课程资源,浸润情感心泉
追求生态课堂, 必须注意突出情感资源的运用,挖掘情感的典型材料,特别是那些流淌着真情的事件,以打动学生的心灵。
[案例1] 《不平静的世界》
《品德与社会》有许多内容是关于历史知识的,我们要让历史成为德育的“激活因子”,明确这个定位,我们就能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因此,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中突出情感的课程资源,是开展生态课堂教学的前提。在教材中,我们发现材料有很多,却缺乏学生的认知冲突、思考和情感体验。如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不平静的世界》,教材中共编写了35种材料,其中文字材料11种、图片材料21种、思考讨论作业材料3种;内容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武器的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入侵波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日本法西斯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广岛上空升起的蘑菇云,以及世界冲突时事报道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都要讲清楚,只有挖掘情感的典型材料,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通过集中营里犹太人的苦难短片、日本广岛上空升起的蘑菇云、水资源和战争三个典型事例,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寻找教育契机,敞开情感心扉
课堂上,学生不经意间流露的细节,如困惑、质疑、奇思妙想、错误的认识等,教师往往比较担心。其实,學生流露的一些细节、一些行为都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起点。教师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及时给予引导、点拨,将学生身上的错误加以开发,使之成为有利教学的课程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正确的方向。
[案例2]《父母——我特别的朋友》
(1)欣赏音乐,揭示课题。
师:(在音乐声中)亲人给了你们什么?
生1:给了我们生命。
生2:给了我们吃穿。
生3:给了我们钱花。
……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我爸爸才没这么好呢!有车也不接送我,让我自己走路到学校,有时还让我自己坐公交车去上兴趣班。”
师:你们是否也这样认为?
(学生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师: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想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吗?
(学生静静地看家长的来信,几个学生哭了,其中包括刚才那位指责父亲的学生)
师:你愿意把你父亲的信读出来吗?
(学生动情地读信)
生:孩子,我怕优越的生活惯坏了你,对爸爸妈妈产生依赖心理。在家里,爷爷奶奶宠着你,我是多么着急,因此,我和妈妈决定不再接送你上学。爸爸每天强忍着不送你,是想让你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爸爸多么盼望你能自强自立,能从容面对生活……
师:孩子们,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生活中父母对我们严格要求,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学生纷纷点头)
……
课堂上,学生不经意间流露的一些细节,都是其道德认知、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真实体验,是极其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对其听之任之,要正确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思考,将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向正确的轨道上。
三、搭建沟通平台,释放情感能量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让学生拥有安全感,有美好的情感体验。“感人心者先是情”,情到深处,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就会敞开,愿意交流,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案例3] 父母的小礼物
教学《父母——我特别的朋友》的第二课时,适逢学校对外开放日,为了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走近父母、了解父母,学校向每个学生家长发了学生的优点卡,并让学生用书信的方式对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让家长也为学生精心准备一份有意义的礼物,到学校给学生亲手送上。当家长拿到书信,聆听了孩子发自内心的想法时,有很多家长默默流泪,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最感人的是家长送给孩子的礼物,他们有真诚的祝愿,有殷切的希望,有亲切的鼓励,有实用的学习用品,还有位家长把自己珍藏的少年时期的运动会奖牌送给自己的孩子……一份份珍贵的礼物,让孩子感动不已。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增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使家庭生活更幸福。
案例中虽是互赠小礼物,但在这礼物的背后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祝福及孩子对家长的爱。爱是德育的主旋律,只有爱的情感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碰撞出灿烂的火花,释放出巨大的情感能量,于无痕中植根于受教育者的心田。
四、注重实践体验,提升情感品质
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践,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机会,让学生在快乐中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实践中提升情感品质。
[案例4] 《劳动最光荣》
讲述珍惜劳动成果时,学生虽然滔滔不绝,但他们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做“小小劳动者”,亲身体验,如种几颗蚕豆,看看蚕豆会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学会用湿毛巾或抹布裹住蚕豆种子,浸泡几天,并观察它的变化。蚕豆从浸泡到涨破,到露出嫩芽,学生体验着快乐。时值种黄豆季节,学生把这些黄豆与蚕豆苗种在红领巾种植基地里。往后的日子,学生对自己种的蚕豆十分关注,对农作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基地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种苗,假日或课间,学生到实验地里给瓜果锄草、松土、捉虫、做记录。农作物成熟时,学生还开了一个品果会,邀请校领导和老师到场,争相诉说劳动的快乐。学生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切实体会到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这样的活动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述要有效得多。
上述案例,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快乐,这对一个人的品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聪明的父母,不但提供其子女的生活之资,而且也必须使他们尽其一切手段来劳动。如此,他们的心灵就充满了智慧。”作为教育者,教师应主动关注、研究学生中最典型、最棘手的问题,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形象性和指导性,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断融合已有的道德体验,获得真正的发展。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