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那么,如何结合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呢?
一、在指导朗读中培养想象力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通过朗读,学生能够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把抽象的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懂得其意义,受到感染。高质量的朗读,能够诱发学生的想象,产生超出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那么,怎样朗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活动,使之尽快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情境呢?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去读,并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读出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
例如,教学《长江之歌》一课,对描写长江多姿多彩及宏伟气概的句子,就可以采取先由教师范读,重点将“丰采” “气概”等词语的重音读好,然后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边朗读边想象长江的巨人形象和她母亲般的情怀。同样,作者表达对长江热爱、赞美、依恋的句子,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边朗读边想象的训练。
二、在推敲词句中培养想象力
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这是形成文章的基本过程,其中词句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因此,理解和推敲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有效办法。在同一篇课文中,有些词句容易理解,有些词句较难理解,有些词句乍看浅显易懂,稍作探究又觉得含义颇深,它们或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生动地表达了人物感情。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词句的含义呢?这就需要通过推敲进而展开想象。
例如,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肖邦带着亡国之恨被迫离开祖国,他的老师和同学对他抱有的殷切希望。教学这两自然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比较“你走了,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同书上所写“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体会用“无论……都……”和“不得不”句式的作用,从而领会并理解肖邦离开祖国是多么无奈和痛苦。
三、在观察图画中培养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直接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我呈现了一幅放大的插图,启发学生想象:课文中的“我”看到一池荷花,就像这图画上的荷花一样美。现在请像文中的“我”一样,细细地观察荷花。之后教师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使其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于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的依托,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思如潮涌,一段段生动美妙的描述脱口而出,一幅幅写意抒情的水墨画跃然纸上。
四、在延伸情节中培养想象力
情节是课文的骨架。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情节的假设和延伸来唤醒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让学生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使他们的想象力提升到新的境界。小学课本中,叙事类课文占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体裁的课文,这些课文情节单纯,结构紧凑,都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延伸式想象训练。
比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个个跃跃欲试,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举起了手。有的说:“恰巧这时猎人来了,枪响,狼毙命。”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有的说:“小羊身子一蹲,狼扑了个空,掉到河里淹死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这就是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凭借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且灵活多变的。我们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责 编 木 子)
一、在指导朗读中培养想象力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通过朗读,学生能够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把抽象的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懂得其意义,受到感染。高质量的朗读,能够诱发学生的想象,产生超出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那么,怎样朗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活动,使之尽快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情境呢?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去读,并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读出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
例如,教学《长江之歌》一课,对描写长江多姿多彩及宏伟气概的句子,就可以采取先由教师范读,重点将“丰采” “气概”等词语的重音读好,然后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边朗读边想象长江的巨人形象和她母亲般的情怀。同样,作者表达对长江热爱、赞美、依恋的句子,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边朗读边想象的训练。
二、在推敲词句中培养想象力
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这是形成文章的基本过程,其中词句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因此,理解和推敲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有效办法。在同一篇课文中,有些词句容易理解,有些词句较难理解,有些词句乍看浅显易懂,稍作探究又觉得含义颇深,它们或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生动地表达了人物感情。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词句的含义呢?这就需要通过推敲进而展开想象。
例如,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肖邦带着亡国之恨被迫离开祖国,他的老师和同学对他抱有的殷切希望。教学这两自然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比较“你走了,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同书上所写“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体会用“无论……都……”和“不得不”句式的作用,从而领会并理解肖邦离开祖国是多么无奈和痛苦。
三、在观察图画中培养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直接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我呈现了一幅放大的插图,启发学生想象:课文中的“我”看到一池荷花,就像这图画上的荷花一样美。现在请像文中的“我”一样,细细地观察荷花。之后教师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使其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于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的依托,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思如潮涌,一段段生动美妙的描述脱口而出,一幅幅写意抒情的水墨画跃然纸上。
四、在延伸情节中培养想象力
情节是课文的骨架。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情节的假设和延伸来唤醒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让学生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使他们的想象力提升到新的境界。小学课本中,叙事类课文占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体裁的课文,这些课文情节单纯,结构紧凑,都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延伸式想象训练。
比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个个跃跃欲试,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举起了手。有的说:“恰巧这时猎人来了,枪响,狼毙命。”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有的说:“小羊身子一蹲,狼扑了个空,掉到河里淹死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这就是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凭借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且灵活多变的。我们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