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鼓声急促、舞蹈激烈时,神灵便附体于萨满与在场者交谈,抑或是萨满“灵魂出窍”同神灵交流,而完成这一神秘仪式的萨满常常会昏迷、失语。
圣约瑟大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屋顶为拱形,主钟楼高约40米,十里之外可见,钟声可传二十里之遥,其气势雄伟、壮观,享誉国内外。
修建三圣宫时,摒弃了宗教间的隔阂,将儒教、道教与佛教三教合一,希望借此升华到“万物合一、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呼兰河流域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逐渐成为汉族、满族、回族及其他民族的聚居地,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也涉足这片古老的土地,使得当地所承载的文化日渐丰富。
在漫长的岁月里,原始的宗教信仰与外来宗教并存,且不断融合,因此呼兰河孕育的这片黑土地宛若一个巨大的“宗教博物馆”,其中既有原始宗教信仰的遗存,又有清真寺、天主教堂、道观、佛寺……多样的宗教场所、古老的宗教习俗,以及形形色色的虔诚信徒,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神奇的往事。
与神灵沟通的萨满舞从“万字炕”到“呼兰”式烟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呼兰河流域的古老祭坛都被一种原生性宗教——萨满教占据。萨满教是人类原始社会阶段自发产生的宗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不同,萨满教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也没有统一的戒条、戒律,信徒们崇尚万物有灵,萨满教的巫师——萨满,就是人与神灵之间的媒介,而“跳神”则是萨满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渠道。
尽管萨满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但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却给呼兰河流域的人们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到冬季,东北气温骤降,万物被皑皑白雪覆盖,呼兰河上结了厚厚的冰,为了在这冰封雪冻的季节中生存下来,人们便发明了温暖的火炕,而其中的“万字炕”就深受萨满教的影响。万字炕,又名“拐弯炕”“转圈炕”,由屋内的南、北、西相连的三面火炕组成。萨满教主张“以西为尊”,所以,万字炕中的西炕就成了家里的“圣地”,专门用来摆放祭祀的用品,其上方还供奉着“祖宗板”,因此不得随意坐卧。
此外,当地人还认为烟囱底部是祖先亡灵的栖息之处。在满语中,人们将烟囱称为“呼兰”,不过,这种“呼兰”式烟囱与一般烟囱不同——烟囱不在屋顶上,而在地上。在满族传统民宅中,人们常常把烟囱建在距离山墙一米多远的地面上,上细下粗,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小塔。这样的烟囱被当地人称为“望乡台”,相传,先人的亡灵可以通过这个标志性的建筑找到回家的路,而薩满在举行“星祭”时,则会在烟囱旁摆上祭桌,桌上摆放着香碟、米酒、油灯碗,萨满大跳萨满舞,而族人则按照辈份面向北方排列,虔诚地表达对“北斗七星”“北极星”的崇信。
河畔的伊斯兰之光从茅草屋到大教堂
清初定都北京后,大批东北人前往京畿地区定居,于是东北地区出现了“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情况。为此,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下令地方官吏悬赏招民:“招来流民,不论籍别,使开垦荒田,永准为业。”于是,伴随着这批移民的到来,一种新的宗教文化便开始在富饶的呼兰河流域生长起来——山东、河北等地的回族人举家迁入,在这片荒蛮之地上建立家园,而伊斯兰教也伴随着回族人的迁入而逐渐孕育起来。
1810年,在如今的哈尔滨市呼兰区呼兰河的东岸,穆斯林建起了一座简易的礼拜场所,客居他乡的穆斯林抱着“奔寺而去、围寺而居”的理念,在其周围聚居下来。1877年,众人集资将这个礼拜场所扩建成了一座四合庭院式的清真寺,其主体建筑为大殿和瑶殿,大殿位于寺院的中央,屋顶为青灰色垄瓦,殿内饰有花卉图案的浮雕;而瑶殿的殿顶则为浑厚、饱满的银白锡窑顶,四角还镶有龙形雕塑,尽显庄严、肃穆。1955年,呼兰河水改道,连年东浸,危及寺院,清真寺被迫迁至和平街重建。重建的清真寺依照原寺的图纸施工,并采用了原寺的建筑材料。长久以来,周围的穆斯林都在此礼拜。随着来往的人增多,在寺院外的小巷子里,出现了几家售卖牛羊肉的铺子,这些牛羊肉都是寺院内的阿訇按照伊斯兰礼仪所宰而来,深受食客喜欢。
此后,果真如王太兴所料,其收度的弟子广布黑龙江,对黑龙江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其中的慈云观更是香火兴旺,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二月十五、六月十九等道教圣日,慈云观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在那时,慈云观内经乐袅袅、烛烟弥漫,道人们身着法袍诵经,信众叩头敬香,热闹至极。
除了道教,呼兰河流域的佛教历史也已逾千年,在唐朝,这一带就已有佛教寺庙,而到了现代,在呼兰河3.1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佛教寺庙甚至多达20座。
从绥化海伦市市区往南5公里处,有一座九泉山,因山的南麓脚下有9孔终年溢出清泉的泉眼而得名,山腰处有一座百年古寺——龙海寺。龙海寺的主持为释悲贤法师,他是当代高僧慈法法师的弟子,释悲贤法师最擅长的佛事为“放焰口”,常有信徒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当佛事进行时,法师坐于主坛,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持摇铃,口念佛经,并按照仪式往座下抛赐食物,借以追悼亡魂、为活人消灾、祈求康泰。
在呼兰河流域,虽然宗教众多,却都相处和睦,在海伦市甚至出现了一座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寺庙——三圣宫,寺内供奉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以及道家最高神之一的元始天尊。
三圣宫始建于1923年,创始人为赵圆波三兄弟。相传,赵圆波本在吉林灵山寺修行,一日在梦境中,他看到一座古寺在郁郁葱葱的古木中若隐若现。后来,他与两位兄弟到达海伦市时,发现这里青松掩映,恰如梦中所见之地,但不见梦中庙宇。三人顿觉这是仙人点化,便在当地修建了寺庙,取名为“三圣宫”,修建时,他们还摒弃了宗教间的隔阂,将儒教、道教与佛教三教合而为一,希望借此升华到“万物合一、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这样的想法得到了众多宗教界人士的赞同,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捐资出钱,据说,当时的大军阀张作霖就曾捐赠10万大洋,历时20年,三圣宫才最终得以竣工,其总体布局为九宫格,有九九八十一层庙殿,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壮观,在当时极为罕见。如今,这里已形成以三圣宫庙宇为核心的三圣宫旅游公园,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三圣宫将举行隆重的法会,这一天庙门大开,人头攒动,慕名而来的信徒多达几万人。
圣约瑟大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屋顶为拱形,主钟楼高约40米,十里之外可见,钟声可传二十里之遥,其气势雄伟、壮观,享誉国内外。
修建三圣宫时,摒弃了宗教间的隔阂,将儒教、道教与佛教三教合一,希望借此升华到“万物合一、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呼兰河流域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逐渐成为汉族、满族、回族及其他民族的聚居地,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也涉足这片古老的土地,使得当地所承载的文化日渐丰富。
在漫长的岁月里,原始的宗教信仰与外来宗教并存,且不断融合,因此呼兰河孕育的这片黑土地宛若一个巨大的“宗教博物馆”,其中既有原始宗教信仰的遗存,又有清真寺、天主教堂、道观、佛寺……多样的宗教场所、古老的宗教习俗,以及形形色色的虔诚信徒,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神奇的往事。
与神灵沟通的萨满舞从“万字炕”到“呼兰”式烟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呼兰河流域的古老祭坛都被一种原生性宗教——萨满教占据。萨满教是人类原始社会阶段自发产生的宗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不同,萨满教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也没有统一的戒条、戒律,信徒们崇尚万物有灵,萨满教的巫师——萨满,就是人与神灵之间的媒介,而“跳神”则是萨满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渠道。
尽管萨满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但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却给呼兰河流域的人们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到冬季,东北气温骤降,万物被皑皑白雪覆盖,呼兰河上结了厚厚的冰,为了在这冰封雪冻的季节中生存下来,人们便发明了温暖的火炕,而其中的“万字炕”就深受萨满教的影响。万字炕,又名“拐弯炕”“转圈炕”,由屋内的南、北、西相连的三面火炕组成。萨满教主张“以西为尊”,所以,万字炕中的西炕就成了家里的“圣地”,专门用来摆放祭祀的用品,其上方还供奉着“祖宗板”,因此不得随意坐卧。
此外,当地人还认为烟囱底部是祖先亡灵的栖息之处。在满语中,人们将烟囱称为“呼兰”,不过,这种“呼兰”式烟囱与一般烟囱不同——烟囱不在屋顶上,而在地上。在满族传统民宅中,人们常常把烟囱建在距离山墙一米多远的地面上,上细下粗,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小塔。这样的烟囱被当地人称为“望乡台”,相传,先人的亡灵可以通过这个标志性的建筑找到回家的路,而薩满在举行“星祭”时,则会在烟囱旁摆上祭桌,桌上摆放着香碟、米酒、油灯碗,萨满大跳萨满舞,而族人则按照辈份面向北方排列,虔诚地表达对“北斗七星”“北极星”的崇信。
河畔的伊斯兰之光从茅草屋到大教堂
清初定都北京后,大批东北人前往京畿地区定居,于是东北地区出现了“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情况。为此,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下令地方官吏悬赏招民:“招来流民,不论籍别,使开垦荒田,永准为业。”于是,伴随着这批移民的到来,一种新的宗教文化便开始在富饶的呼兰河流域生长起来——山东、河北等地的回族人举家迁入,在这片荒蛮之地上建立家园,而伊斯兰教也伴随着回族人的迁入而逐渐孕育起来。
1810年,在如今的哈尔滨市呼兰区呼兰河的东岸,穆斯林建起了一座简易的礼拜场所,客居他乡的穆斯林抱着“奔寺而去、围寺而居”的理念,在其周围聚居下来。1877年,众人集资将这个礼拜场所扩建成了一座四合庭院式的清真寺,其主体建筑为大殿和瑶殿,大殿位于寺院的中央,屋顶为青灰色垄瓦,殿内饰有花卉图案的浮雕;而瑶殿的殿顶则为浑厚、饱满的银白锡窑顶,四角还镶有龙形雕塑,尽显庄严、肃穆。1955年,呼兰河水改道,连年东浸,危及寺院,清真寺被迫迁至和平街重建。重建的清真寺依照原寺的图纸施工,并采用了原寺的建筑材料。长久以来,周围的穆斯林都在此礼拜。随着来往的人增多,在寺院外的小巷子里,出现了几家售卖牛羊肉的铺子,这些牛羊肉都是寺院内的阿訇按照伊斯兰礼仪所宰而来,深受食客喜欢。
此后,果真如王太兴所料,其收度的弟子广布黑龙江,对黑龙江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其中的慈云观更是香火兴旺,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二月十五、六月十九等道教圣日,慈云观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在那时,慈云观内经乐袅袅、烛烟弥漫,道人们身着法袍诵经,信众叩头敬香,热闹至极。
除了道教,呼兰河流域的佛教历史也已逾千年,在唐朝,这一带就已有佛教寺庙,而到了现代,在呼兰河3.1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佛教寺庙甚至多达20座。
从绥化海伦市市区往南5公里处,有一座九泉山,因山的南麓脚下有9孔终年溢出清泉的泉眼而得名,山腰处有一座百年古寺——龙海寺。龙海寺的主持为释悲贤法师,他是当代高僧慈法法师的弟子,释悲贤法师最擅长的佛事为“放焰口”,常有信徒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当佛事进行时,法师坐于主坛,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持摇铃,口念佛经,并按照仪式往座下抛赐食物,借以追悼亡魂、为活人消灾、祈求康泰。
在呼兰河流域,虽然宗教众多,却都相处和睦,在海伦市甚至出现了一座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寺庙——三圣宫,寺内供奉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以及道家最高神之一的元始天尊。
三圣宫始建于1923年,创始人为赵圆波三兄弟。相传,赵圆波本在吉林灵山寺修行,一日在梦境中,他看到一座古寺在郁郁葱葱的古木中若隐若现。后来,他与两位兄弟到达海伦市时,发现这里青松掩映,恰如梦中所见之地,但不见梦中庙宇。三人顿觉这是仙人点化,便在当地修建了寺庙,取名为“三圣宫”,修建时,他们还摒弃了宗教间的隔阂,将儒教、道教与佛教三教合而为一,希望借此升华到“万物合一、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这样的想法得到了众多宗教界人士的赞同,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捐资出钱,据说,当时的大军阀张作霖就曾捐赠10万大洋,历时20年,三圣宫才最终得以竣工,其总体布局为九宫格,有九九八十一层庙殿,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壮观,在当时极为罕见。如今,这里已形成以三圣宫庙宇为核心的三圣宫旅游公园,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三圣宫将举行隆重的法会,这一天庙门大开,人头攒动,慕名而来的信徒多达几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