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乡村。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清清的小河、幽幽的树林、曲曲的小路,有丰富的自然色彩、淳朴的民俗民风,这些具有亲和力的乡土气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乡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都为农村的语文校本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新型的农村语文教师,编写语文校本课程时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将乡土气息引入教材。如何编写语文校本课程,让乡土气息走入语文教学呢?
一、依据校本功能,调动师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积极性
1.发挥校本课程编写组组长的主导作用
组长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人员组合,带动全体语文教师一起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的设计工作。
2.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我们每周推出校本课程观摩课,并把活动设计提交课题组成员讨论。
3.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根据课题内容,采用两种形式:一是集体活动式,即全班一起参与,一起感悟体验;二是队组式,即将一个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同时,将课题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
二、结合乡土人文特点,着力构建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开发校本课程,我们运作的流程是:确立校本课程选材方向——编制校本课程教材——设计校本活动方案——组织师生完成校本学习——师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校本教材印刷使用。这也是我们校本研究的内容框架。
三、精心设计方案,彰显校本活动的精彩瞬间
1.内容决定形式
针对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我们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组织开展活动。确立专题研究方向,提出要求:
在班级中宣传动员,让学生以自愿为主组合成小组,每组3—5人,去调查、收集、研究、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文化遗产,以论文或小报的形式,展示研究结果;并出一期徐州文化专题黑板报。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调查,养成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
既然要做研究,当然得看看学生的选题是否合适。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的选题太大。于是,我给他们提出建议,帮助他们重新确立课题,一是选题口子要小,应集中一处用力,要深入、透彻;二是应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的方面着手。
2.调查、收集材料
选题确立了,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是要收集材料、占有材料,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材料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由教师提供范例。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一方面教给学生方法,如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收集查寻相关资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采访收集原始素材。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教师自己收集的材料和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给他们范例,供学生参考借鉴。
二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
让学生从网上、图书馆收集材料,感受徐州市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
三是实地考察、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
这一方法更能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归类整理材料的能力。
3.动手操作,感悟体验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让学生去动手动脑,积极思考,获得最真实的感悟与体验。比如,对“家乡的银杏树”这一内容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银杏树的生长过程,教师组织学生与农民一起种种银杏树,并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4.归类、整理、筛选材料,编写教材
掌握了一定的资料以后,接下来就要对所占有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根据选题,小组讨论,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刪减,注明出处,拟写提纲,逐渐使材料条理化、清晰化,最后落笔成文。
5.讨论交流
校本教材完成以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编印成册,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较大,我们将材料编印成册,分地理、民俗、文化、人物等篇章,里面有大量的学生作文,有专题研究性作业、小报和学生的收集的资料、图片等。用这些“土”教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语文实践,使他们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陶冶、品行得到修炼;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同时,让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能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力去参与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收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从而提高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让乡土气息走入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以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办学品位。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依据校本功能,调动师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积极性
1.发挥校本课程编写组组长的主导作用
组长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人员组合,带动全体语文教师一起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的设计工作。
2.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我们每周推出校本课程观摩课,并把活动设计提交课题组成员讨论。
3.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根据课题内容,采用两种形式:一是集体活动式,即全班一起参与,一起感悟体验;二是队组式,即将一个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同时,将课题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
二、结合乡土人文特点,着力构建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开发校本课程,我们运作的流程是:确立校本课程选材方向——编制校本课程教材——设计校本活动方案——组织师生完成校本学习——师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校本教材印刷使用。这也是我们校本研究的内容框架。
三、精心设计方案,彰显校本活动的精彩瞬间
1.内容决定形式
针对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我们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组织开展活动。确立专题研究方向,提出要求:
在班级中宣传动员,让学生以自愿为主组合成小组,每组3—5人,去调查、收集、研究、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文化遗产,以论文或小报的形式,展示研究结果;并出一期徐州文化专题黑板报。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调查,养成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
既然要做研究,当然得看看学生的选题是否合适。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的选题太大。于是,我给他们提出建议,帮助他们重新确立课题,一是选题口子要小,应集中一处用力,要深入、透彻;二是应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的方面着手。
2.调查、收集材料
选题确立了,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是要收集材料、占有材料,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材料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由教师提供范例。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一方面教给学生方法,如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收集查寻相关资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采访收集原始素材。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教师自己收集的材料和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给他们范例,供学生参考借鉴。
二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
让学生从网上、图书馆收集材料,感受徐州市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
三是实地考察、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
这一方法更能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归类整理材料的能力。
3.动手操作,感悟体验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让学生去动手动脑,积极思考,获得最真实的感悟与体验。比如,对“家乡的银杏树”这一内容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银杏树的生长过程,教师组织学生与农民一起种种银杏树,并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4.归类、整理、筛选材料,编写教材
掌握了一定的资料以后,接下来就要对所占有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根据选题,小组讨论,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刪减,注明出处,拟写提纲,逐渐使材料条理化、清晰化,最后落笔成文。
5.讨论交流
校本教材完成以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编印成册,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较大,我们将材料编印成册,分地理、民俗、文化、人物等篇章,里面有大量的学生作文,有专题研究性作业、小报和学生的收集的资料、图片等。用这些“土”教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语文实践,使他们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陶冶、品行得到修炼;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同时,让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能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力去参与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收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从而提高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让乡土气息走入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以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办学品位。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