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如果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专业及学习特点,培养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学习,只停留在了解层面,着实难以满足社会人才培养要求。为充分发掘计算机教学的综合优势,提高幼教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使掌握的计算机技能能成为学生就业的突出优势,结合教学实践,对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一、前言
计算机在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一直以来,许多学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面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弊端。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基本上是按照各类专科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大纲,在一年级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系统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常用工具软件、数据库系统、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周课时为每周2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音乐、舞蹈之类的艺术类课程比较感兴趣,对计算机这样的操作技能接受能力较差。这样的课程设置,内容没有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容量大且课时不足,加上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不好,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学习,就只能停留在了解层面,难以满足社会对幼教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
针对教学内容过宽没有针对性的情况,一些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重新修订各自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在大纲中明确将计算机基础划分为多个模块,如必修知识模块、操作技能模块等,并对每个模块中的知识点和对应技能训练以及技能训练需要的课时和实现目标的进度做出相应的说明,以此来实现教学计划的统一和教学要求的统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今后的就业方向多为幼儿园教师,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应与今后的工作、生活相关,安排文字录入、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素材编辑、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制作等模块,对其它内容则删繁就简,或适当取舍。这样不仅能缩减原有课时,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讲,学生听,然后演示、练习,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指挥棒下,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创造性和积极性被限制。而且在这样的模式下,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接受能力高低不一,很难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整合知识点、精讲多练,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可对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根据每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改革考核方式,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内容模块化后,考核方式也应模块化,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合理采用考核方式。如在文字录入模块阶段,可以对学生文字录入进行测试,利用“打字通”软件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在现代教育技术模块,由于理论知识较多,可进行笔试操作或理论上机考试。考核中应取消一味的期末考试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阶段性考核,“以评促学”。多元评价包括老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掌握知识的评价和发展能力的评价相结合等方面。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学生的情感和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2]。如在学习完Word图文混排模块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期六一儿童节的电子小报,以小组的方式在全班进行展示、评比,评价标准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从排版、色彩、内容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的评价,以此来作为对学生该模块的考核。对待学生的上机考试,也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试题库,采用自动化出题和评分,实现随机组卷无纸化考试。这样既能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
模块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自己承担的相应的模块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便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使模块化的教学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易于被学生接受;二是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計算机理论水平与技能,了解和掌握行业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了解行业需求,努力将自己打造为“双师型”计算机教师[3]。“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又要通晓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即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对当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应该经常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师资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的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六、加强教材建设,不断适应幼教教学特点
就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而言,可以说是种类繁多、良莠不齐,选择哪一本教材作为对学生课程教学的教材,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在选取教材时,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选取或编写适合幼教学生特点的教材。在教材的内容上,应紧密联系专业方向,体现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与专业特色,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用。在教材的体系上,应选择项目、任务驱动式编写的教材,案例、任务的选取应贴近工作实际和校园生活实际,让学生或置身于校园生活环境中,或置身于幼儿园的工作情境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幼儿教师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种大的趋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校获得的计算机知识能够真正成为他们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帮手,已经成为幼教教育中一个重要且紧迫的探究课题。在这其中,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改革,很多专家教授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个人只是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做出了一些补充性的探讨和思考,但愿能够抛砖引玉,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模块化教学的探究[J].职业,2013,(14).
[2]郑光荣.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8)
【关键词】学前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一、前言
计算机在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一直以来,许多学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面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弊端。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基本上是按照各类专科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大纲,在一年级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系统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常用工具软件、数据库系统、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周课时为每周2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音乐、舞蹈之类的艺术类课程比较感兴趣,对计算机这样的操作技能接受能力较差。这样的课程设置,内容没有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容量大且课时不足,加上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不好,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学习,就只能停留在了解层面,难以满足社会对幼教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
针对教学内容过宽没有针对性的情况,一些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重新修订各自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在大纲中明确将计算机基础划分为多个模块,如必修知识模块、操作技能模块等,并对每个模块中的知识点和对应技能训练以及技能训练需要的课时和实现目标的进度做出相应的说明,以此来实现教学计划的统一和教学要求的统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今后的就业方向多为幼儿园教师,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应与今后的工作、生活相关,安排文字录入、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素材编辑、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制作等模块,对其它内容则删繁就简,或适当取舍。这样不仅能缩减原有课时,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讲,学生听,然后演示、练习,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指挥棒下,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创造性和积极性被限制。而且在这样的模式下,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接受能力高低不一,很难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整合知识点、精讲多练,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可对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根据每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改革考核方式,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内容模块化后,考核方式也应模块化,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合理采用考核方式。如在文字录入模块阶段,可以对学生文字录入进行测试,利用“打字通”软件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在现代教育技术模块,由于理论知识较多,可进行笔试操作或理论上机考试。考核中应取消一味的期末考试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阶段性考核,“以评促学”。多元评价包括老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掌握知识的评价和发展能力的评价相结合等方面。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学生的情感和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2]。如在学习完Word图文混排模块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期六一儿童节的电子小报,以小组的方式在全班进行展示、评比,评价标准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从排版、色彩、内容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的评价,以此来作为对学生该模块的考核。对待学生的上机考试,也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试题库,采用自动化出题和评分,实现随机组卷无纸化考试。这样既能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
模块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自己承担的相应的模块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便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使模块化的教学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易于被学生接受;二是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計算机理论水平与技能,了解和掌握行业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了解行业需求,努力将自己打造为“双师型”计算机教师[3]。“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又要通晓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即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对当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应该经常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师资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的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六、加强教材建设,不断适应幼教教学特点
就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而言,可以说是种类繁多、良莠不齐,选择哪一本教材作为对学生课程教学的教材,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在选取教材时,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选取或编写适合幼教学生特点的教材。在教材的内容上,应紧密联系专业方向,体现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与专业特色,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用。在教材的体系上,应选择项目、任务驱动式编写的教材,案例、任务的选取应贴近工作实际和校园生活实际,让学生或置身于校园生活环境中,或置身于幼儿园的工作情境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幼儿教师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种大的趋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校获得的计算机知识能够真正成为他们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帮手,已经成为幼教教育中一个重要且紧迫的探究课题。在这其中,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改革,很多专家教授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个人只是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做出了一些补充性的探讨和思考,但愿能够抛砖引玉,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模块化教学的探究[J].职业,2013,(14).
[2]郑光荣.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