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虚拟现实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引入对分课堂的理念,从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与考评方式三个方面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虚拟现实课程教学的影响。首先以项目为载体,将基础知识融入到各项目中,其次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相结合,最后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得出最终的成绩。实践结果表明:对分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使学生基础知识的得到巩固和掌握,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效提高,使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关键词: 对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一、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校学生数已经超过三、四千万,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但是,教育的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看手机、缺课、玩电脑等情况大范围存在。在宽进严出的现状下,教师基本上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和执行预定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降低标准考核是一种常态。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心思学等问题严重。一个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授课能力差,然而,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看,也反映了目前的现实:教学无动力,科研加油干,教学与科研脱节,薄教學厚科研,功利化突出,时间精力不够。
现如今,重教轻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大学教学课堂的一种常态。“采用这种课堂教学规则的一种潜意识前提是:认为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需要靠教师的讲授、灌输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于是,教师以代言人的身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则只是受动者。教师绞尽脑汁地备课,尽可能系统、全面、深入地讲授,并尽力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纳入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而学生无须费心思、动脑筋,只带两只耳朵到课堂上听讲即可,学习变得被动、简单、机械。至于课程考核,只需在考前复印一下“学霸”的笔记,突击一下即可通过。如此一来,导致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疏离和紧张,师生之间“沦落”为“服务者”与“顾客”的商业化关系,学生认为自己是教师的“上帝”和“衣食父母”。这不仅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也不符合建立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实际要求,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虚拟现实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它包含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技术等学科,同时,它还涉及AI、多传感器、网络和仿真等技术,而虚拟现实融合了以上多种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已经被高校纳入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开设。虚拟现实具有强烈的沉浸感能诱发学生的创意、创新和想象力。虚拟现实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无疑,利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二、 对分原理及执行方法
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是对分课堂的基本原理。同时,让学生在课后有一段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提升师生之间互动性和主体性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地提升课堂教学中互动性、改善师生教与学关系,真正地实现生与师和学与教之间的互动双赢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深度交互,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关于对分课堂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教学过程包括三个不断循环的阶段,即:教授、吸收与内化、演讨。教授是教师将课程的理论体系及内容进行传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吸收与内化是学生对课堂的内容利用课间时间进行理解与吸收,并做进一步的扩展阅读,以做好下一阶段的讨论准备;演计是最重要的一个循环步骤,它是将学生内化吸收的内容再做进一步的分组讨论。
三、 对分实施方案及关键问题
虚拟现实课程教学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考核方式上,从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过程和考试考核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应用。在16周的虚拟现实课程中,每周4次课,每次两节课,前8周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后8周为项目实训阶段。(1)第一阶段主要讲授内容为虚拟现实的基础知识,结合实例项目讲授重要的知识点和技巧,然后让学生操作。这个阶段包括几个基础的知识模块,每周需要完成一个;(2)第二阶段是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基于第一阶段的知识点做几个完整的项目;(3)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每周的第1次课由学生分组讨论上次课讲授内容,分享学习体会,并互相解答疑难。第2次由教师讲解新内容,对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学生课后自行内化吸收授课内容,并利用课后作业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做好准备参与分组讨论。
虚拟现实课程的对分教学要关注以下关键问题:一是各项目的完成情况,二是评价与考核方式。关于项目的完成情况,主要是通过上机来完成各类大小项目,实现对各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感性的认识,最后能独立地实现小型虚拟现实项目。但是,发现部分同学之间互相抄袭的形式来完成项目作业。因此,在具体的对分课堂实践中,可因材施教,达到差别化针对性教学的效果。关于评价与考核方式,虚拟现实课程考核方式以项目化考试为主,并对项目的内容进行答辩,辅以考勤评价,再结合学生平时分组讨论参与情况,最终给每个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成绩。
四、 总结
总而然之,对分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地避免教师一人谈的不足,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掌握,有利于过程性学习的增强,有利于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106-111.
[2]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54-658.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4]孙娇燕.基于ISO9000系列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7-89.
作者简介:
王铭军,浙江省丽水学院工学院。
关键词: 对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一、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校学生数已经超过三、四千万,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但是,教育的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看手机、缺课、玩电脑等情况大范围存在。在宽进严出的现状下,教师基本上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和执行预定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降低标准考核是一种常态。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心思学等问题严重。一个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授课能力差,然而,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看,也反映了目前的现实:教学无动力,科研加油干,教学与科研脱节,薄教學厚科研,功利化突出,时间精力不够。
现如今,重教轻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大学教学课堂的一种常态。“采用这种课堂教学规则的一种潜意识前提是:认为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需要靠教师的讲授、灌输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于是,教师以代言人的身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则只是受动者。教师绞尽脑汁地备课,尽可能系统、全面、深入地讲授,并尽力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纳入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而学生无须费心思、动脑筋,只带两只耳朵到课堂上听讲即可,学习变得被动、简单、机械。至于课程考核,只需在考前复印一下“学霸”的笔记,突击一下即可通过。如此一来,导致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疏离和紧张,师生之间“沦落”为“服务者”与“顾客”的商业化关系,学生认为自己是教师的“上帝”和“衣食父母”。这不仅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也不符合建立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实际要求,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虚拟现实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它包含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技术等学科,同时,它还涉及AI、多传感器、网络和仿真等技术,而虚拟现实融合了以上多种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已经被高校纳入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开设。虚拟现实具有强烈的沉浸感能诱发学生的创意、创新和想象力。虚拟现实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无疑,利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二、 对分原理及执行方法
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是对分课堂的基本原理。同时,让学生在课后有一段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提升师生之间互动性和主体性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地提升课堂教学中互动性、改善师生教与学关系,真正地实现生与师和学与教之间的互动双赢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深度交互,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关于对分课堂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教学过程包括三个不断循环的阶段,即:教授、吸收与内化、演讨。教授是教师将课程的理论体系及内容进行传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吸收与内化是学生对课堂的内容利用课间时间进行理解与吸收,并做进一步的扩展阅读,以做好下一阶段的讨论准备;演计是最重要的一个循环步骤,它是将学生内化吸收的内容再做进一步的分组讨论。
三、 对分实施方案及关键问题
虚拟现实课程教学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考核方式上,从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过程和考试考核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应用。在16周的虚拟现实课程中,每周4次课,每次两节课,前8周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后8周为项目实训阶段。(1)第一阶段主要讲授内容为虚拟现实的基础知识,结合实例项目讲授重要的知识点和技巧,然后让学生操作。这个阶段包括几个基础的知识模块,每周需要完成一个;(2)第二阶段是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基于第一阶段的知识点做几个完整的项目;(3)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每周的第1次课由学生分组讨论上次课讲授内容,分享学习体会,并互相解答疑难。第2次由教师讲解新内容,对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学生课后自行内化吸收授课内容,并利用课后作业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做好准备参与分组讨论。
虚拟现实课程的对分教学要关注以下关键问题:一是各项目的完成情况,二是评价与考核方式。关于项目的完成情况,主要是通过上机来完成各类大小项目,实现对各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感性的认识,最后能独立地实现小型虚拟现实项目。但是,发现部分同学之间互相抄袭的形式来完成项目作业。因此,在具体的对分课堂实践中,可因材施教,达到差别化针对性教学的效果。关于评价与考核方式,虚拟现实课程考核方式以项目化考试为主,并对项目的内容进行答辩,辅以考勤评价,再结合学生平时分组讨论参与情况,最终给每个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成绩。
四、 总结
总而然之,对分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地避免教师一人谈的不足,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掌握,有利于过程性学习的增强,有利于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106-111.
[2]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54-658.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4]孙娇燕.基于ISO9000系列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7-89.
作者简介:
王铭军,浙江省丽水学院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