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主要指引方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和德育素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文章结合初中语文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初中语文的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不光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日常交往能力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做事态度以及价值观。初中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他们的学习中,对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其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知识,从而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立德树人理念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会直接体现在行为习惯中,也就是说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自身修养。这样学生不仅能讲文明懂礼貌,还能规范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与人沟通能力等,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
(二)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编者在千万篇文章中挑选出来的优质文章,处处都蕴藏着德育和文化修养。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将德育和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重点教学。生活中处处是学习,只是单纯讲述语文教学内容无法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德育内容。在与语文教材相结合教学时,能够让学生处在德育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在不断渗透德育的课堂中学习,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的教育讲究的是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和互相学习等,在这种环境中可以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让学生处在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尊重,如果可以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初中语文日常教学中,为了让德育教育发挥出自身最大作用,语文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汉字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正确用词、重视标准发音以及掌握语文知识是对语文教师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才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其次,要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文字量占比大,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趣,难免会出现扰乱课堂等行为。这时,教师不要大声呵斥或者是指责,这样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时,语文教师应了解具体原因,如果学生对大量文字产生倦怠情绪,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片段或者音频,缓解他们的情绪。在这样的和平相处中,在遇到类似事件时,学生也会询问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学会尊重他人,从而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深意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为了充分挖掘教材深意,教师应该详细分析语文教材内容,发挥语文教材内容的最大优势,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德育知识的重要性。以人教版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几大要素,更重要的是体会解放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全面深入地分析文章,让学生了解到解放军的艰难处境,学习他们艰苦奋斗、不断拼搏、不轻言放弃的美好品质。教师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美好品德,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勇于拼搏,力求在培养自身德育教育的基础上,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目标。
(三)课前讨论德育教育小故事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只通过课本中的内容渗透德育,学生难免会产生抵抗心理,逐渐失去对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热情,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前的五到十分钟讲述德育小故事,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些故事最好能和所要讲述的教材内容有联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人教版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为例,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鲁迅先生的小故事,比如弃医从文,然后让学生讨论弃医从文体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美好品德,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炙热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一环节,在学习《藤野先生》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投入,进一步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优秀品德,加深自身爱国情怀,提升道德素养。
(四)教学和生活结合,提升德育水平
现阶段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也可以将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語文知识。例如在教学《背影》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背影》所讲述的内容,将课文画出层次,将每一个层次中所表达的含义找出来,之后进行总结。学生会在讨论和总结中发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亲对于“我”无私的爱。那么教师就可以凭借中心内容,对学生开展孝敬父母的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实践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并且值得的事情,学生可以帮助家长做饭、刷碗或者是给父母捶背等。在第二天上学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会发现父母非常辛苦,并且已经逐渐变老等。虽然只是一件日常中的小事,却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容易,以此提升德育渗透程度和学生德育水平。
(五)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德育情感
在信息时代中,很多先进技术手段都已经在教学中投入并使用。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用先进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和灵活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在其中接受德育教育,提升自身道德品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非常有感染力的文章,并且适合渗透德育,教师可以以此创建情境,深入德育教育。例如《孔乙己》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孔乙己的凄凉生活。这会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在播放片段之后教师可以介绍孔乙己的背景故事,让学生心生同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关心弱势群体。凭借这样的情境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同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德育情感,从而有效渗透德育。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坚持将自身的德育素质落到实处,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为身边的同学做出榜样,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道德品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不光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日常交往能力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做事态度以及价值观。初中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他们的学习中,对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其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知识,从而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立德树人理念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会直接体现在行为习惯中,也就是说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自身修养。这样学生不仅能讲文明懂礼貌,还能规范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与人沟通能力等,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
(二)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编者在千万篇文章中挑选出来的优质文章,处处都蕴藏着德育和文化修养。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将德育和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重点教学。生活中处处是学习,只是单纯讲述语文教学内容无法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德育内容。在与语文教材相结合教学时,能够让学生处在德育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在不断渗透德育的课堂中学习,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的教育讲究的是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和互相学习等,在这种环境中可以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让学生处在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尊重,如果可以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初中语文日常教学中,为了让德育教育发挥出自身最大作用,语文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汉字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正确用词、重视标准发音以及掌握语文知识是对语文教师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才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其次,要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文字量占比大,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趣,难免会出现扰乱课堂等行为。这时,教师不要大声呵斥或者是指责,这样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时,语文教师应了解具体原因,如果学生对大量文字产生倦怠情绪,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片段或者音频,缓解他们的情绪。在这样的和平相处中,在遇到类似事件时,学生也会询问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学会尊重他人,从而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深意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为了充分挖掘教材深意,教师应该详细分析语文教材内容,发挥语文教材内容的最大优势,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德育知识的重要性。以人教版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几大要素,更重要的是体会解放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全面深入地分析文章,让学生了解到解放军的艰难处境,学习他们艰苦奋斗、不断拼搏、不轻言放弃的美好品质。教师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美好品德,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勇于拼搏,力求在培养自身德育教育的基础上,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目标。
(三)课前讨论德育教育小故事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只通过课本中的内容渗透德育,学生难免会产生抵抗心理,逐渐失去对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热情,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前的五到十分钟讲述德育小故事,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些故事最好能和所要讲述的教材内容有联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人教版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为例,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鲁迅先生的小故事,比如弃医从文,然后让学生讨论弃医从文体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美好品德,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炙热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一环节,在学习《藤野先生》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投入,进一步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优秀品德,加深自身爱国情怀,提升道德素养。
(四)教学和生活结合,提升德育水平
现阶段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也可以将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語文知识。例如在教学《背影》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背影》所讲述的内容,将课文画出层次,将每一个层次中所表达的含义找出来,之后进行总结。学生会在讨论和总结中发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亲对于“我”无私的爱。那么教师就可以凭借中心内容,对学生开展孝敬父母的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实践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并且值得的事情,学生可以帮助家长做饭、刷碗或者是给父母捶背等。在第二天上学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会发现父母非常辛苦,并且已经逐渐变老等。虽然只是一件日常中的小事,却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容易,以此提升德育渗透程度和学生德育水平。
(五)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德育情感
在信息时代中,很多先进技术手段都已经在教学中投入并使用。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用先进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和灵活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在其中接受德育教育,提升自身道德品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非常有感染力的文章,并且适合渗透德育,教师可以以此创建情境,深入德育教育。例如《孔乙己》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孔乙己的凄凉生活。这会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在播放片段之后教师可以介绍孔乙己的背景故事,让学生心生同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关心弱势群体。凭借这样的情境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同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德育情感,从而有效渗透德育。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坚持将自身的德育素质落到实处,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为身边的同学做出榜样,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道德品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