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学校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专职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小学语文教师也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准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在品词析句、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明辨事理、情感升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可见,语文课堂同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五种策略。
一、在品词析句中渗透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人物的品质以及其深层的内涵可能就出现在某个词、某句话,甚至是某个标点符号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明白事理,领悟文章的深层内涵,从而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开篇就出现了两个“不可估量”,教师可紧扣这两个“不可估量”,向学生提问:1.“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损失?2. 作者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3. 从这两个“不可估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通过品词析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学生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再如教学《梅花魂》一课,课文中写到了外祖父三次“落泪”,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1. 外祖父三次落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2. 外祖父为什么会落泪?3. 从这三次落泪中你体会到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通过层层剖析,让学生体会到外祖父那一颗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心,学生的爱国热情也随之被点燃了。
二、在情境创设中渗透
创设情境是小学语文课堂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让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在思想教育中受到感悟。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师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视频,向学生讲述当时的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到抗美援朝的战争时代,出示毛岸英的照片,并深情地讲述他的生平事迹,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是多么的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之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后文中毛主席为何决定将爱子毛岸英的遗骸葬于朝鲜,为表现出毛主席的宽广胸怀做铺垫。
再如教学《四季之美》一课,教师通过播放四季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去发现、感受四季不同之美,进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三、在角色扮演中渗透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设身处地替人物着想,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当别人反对母亲拿钱给“我”买书时,母亲却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后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教学时,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那位母亲,当母亲毫不犹豫把钱掏给儿子买书的时候,母亲心里的潜台词会是什么呢?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我”,想想“我”当时为什么会鼻子一酸,为什么那一天“我”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呢?想一想“我”的内心经历了哪些思想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份母子深情,最后由课堂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谈谈平日里母亲对自己的爱,促使学生对母爱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再如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当海力布向乡亲们说出实情的那一刻,难道他不害怕自己将会变成一块石头吗?他为什么还要那样做?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海力布,想象海力布向乡亲们道出实情时,内心经历了哪些思想活动,让学生去体会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四、在明辨事理中渗透
正所谓“理不辩不明”,学生难免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给学生各抒己见、据理论事的机会,让学生在明辨事理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如教学《军神》一课,有的学生说:“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太冷淡了,他有些孤傲。”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反驳:“沃克医生一开始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有一些冷淡,作为一名诊所医生,病人来诊所看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面对病人他此时的态度是冷淡的,但到后面沃克医生逐渐了解了刘伯承的情况,被刘伯承的一系列举动深深震撼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让学生在讨论声中明白课文通过侧面描写沃克医生内心的变化,是为了更加突出刘伯承为国效力的决心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学生在学习课文写法的同时,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领略到了军人的豪迈气概。
再如教学《跳水》一课,让学生积极讨论:船长用枪逼迫自己的孩子往海里跳,是不爱孩子的表现吗?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船长遇事表现出的镇定、果断、机智,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学生从不理解到深受感动和教育,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五、在情感升华中渗透
好的课堂必定有个好的收尾,完美的课堂总结往往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了前面的循循善诱、层层铺垫,后面的情感升华自然水到渠成。如教学《父爱之舟》一课,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爱令人动容。课堂结束前,教师让学生发自肺腑地谈谈:在生活中,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对你深沉的爱呢?教师给足学生讲述的时间,其间还可以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渲染气氛,学生有感而发,思绪激荡。真情实感流露出來的话语最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思想品德教育自然得到了渗透。
再如教学完《清贫》一课,教师让学生谈谈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从文本到学生,再带领学生回到文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革命者们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品质。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渗透,使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也能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一名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可见,语文课堂同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五种策略。
一、在品词析句中渗透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人物的品质以及其深层的内涵可能就出现在某个词、某句话,甚至是某个标点符号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明白事理,领悟文章的深层内涵,从而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开篇就出现了两个“不可估量”,教师可紧扣这两个“不可估量”,向学生提问:1.“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损失?2. 作者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3. 从这两个“不可估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通过品词析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学生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再如教学《梅花魂》一课,课文中写到了外祖父三次“落泪”,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1. 外祖父三次落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2. 外祖父为什么会落泪?3. 从这三次落泪中你体会到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通过层层剖析,让学生体会到外祖父那一颗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心,学生的爱国热情也随之被点燃了。
二、在情境创设中渗透
创设情境是小学语文课堂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让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在思想教育中受到感悟。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师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视频,向学生讲述当时的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到抗美援朝的战争时代,出示毛岸英的照片,并深情地讲述他的生平事迹,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是多么的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之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后文中毛主席为何决定将爱子毛岸英的遗骸葬于朝鲜,为表现出毛主席的宽广胸怀做铺垫。
再如教学《四季之美》一课,教师通过播放四季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去发现、感受四季不同之美,进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三、在角色扮演中渗透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设身处地替人物着想,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当别人反对母亲拿钱给“我”买书时,母亲却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后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教学时,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那位母亲,当母亲毫不犹豫把钱掏给儿子买书的时候,母亲心里的潜台词会是什么呢?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我”,想想“我”当时为什么会鼻子一酸,为什么那一天“我”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呢?想一想“我”的内心经历了哪些思想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份母子深情,最后由课堂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谈谈平日里母亲对自己的爱,促使学生对母爱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再如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当海力布向乡亲们说出实情的那一刻,难道他不害怕自己将会变成一块石头吗?他为什么还要那样做?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海力布,想象海力布向乡亲们道出实情时,内心经历了哪些思想活动,让学生去体会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四、在明辨事理中渗透
正所谓“理不辩不明”,学生难免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给学生各抒己见、据理论事的机会,让学生在明辨事理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如教学《军神》一课,有的学生说:“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太冷淡了,他有些孤傲。”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反驳:“沃克医生一开始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有一些冷淡,作为一名诊所医生,病人来诊所看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面对病人他此时的态度是冷淡的,但到后面沃克医生逐渐了解了刘伯承的情况,被刘伯承的一系列举动深深震撼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让学生在讨论声中明白课文通过侧面描写沃克医生内心的变化,是为了更加突出刘伯承为国效力的决心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学生在学习课文写法的同时,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领略到了军人的豪迈气概。
再如教学《跳水》一课,让学生积极讨论:船长用枪逼迫自己的孩子往海里跳,是不爱孩子的表现吗?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船长遇事表现出的镇定、果断、机智,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学生从不理解到深受感动和教育,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五、在情感升华中渗透
好的课堂必定有个好的收尾,完美的课堂总结往往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了前面的循循善诱、层层铺垫,后面的情感升华自然水到渠成。如教学《父爱之舟》一课,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爱令人动容。课堂结束前,教师让学生发自肺腑地谈谈:在生活中,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对你深沉的爱呢?教师给足学生讲述的时间,其间还可以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渲染气氛,学生有感而发,思绪激荡。真情实感流露出來的话语最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思想品德教育自然得到了渗透。
再如教学完《清贫》一课,教师让学生谈谈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从文本到学生,再带领学生回到文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革命者们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品质。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渗透,使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也能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一名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