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幼儿的教育离不开生活,幼儿的教育需要生活。将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数学活动相融合。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使数学教育不再单一、不再枯燥无味,让数学教育真正“活”起来,促使幼儿快乐学习。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 数学 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教学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
一、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将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孩子在看。材料极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幼儿是在教师提供的数学环境中,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丰富多样的材料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材料是否充足,能否吸引幼儿是关键。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亲近数学,感知数学。而生活化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是熟悉的,是便于操作学习的;生活化的材料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操作需要。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会利用生活环境
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显性和隐形的生活环境,而善于利用的老师就能将这些生活环境融入到数学活动中,对于长期处于这样教学环境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发现能力,使他们能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影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同时,我们也会给幼儿提供一些学习数学的显性环境。
在区域环境中提供一些颜色不同的手套、鞋子,让幼儿学习按颜色配对分类。数学区域中提供大小不同的杯子、勺子等,让幼儿学习按大小排序。在开展“真好玩“主题时,我们让幼儿自己带来不同类型的玩具,有电动的、拖拉的、毛绒的等,让幼儿学习玩具归类摆放。通过这些环境的设置,让幼儿体验到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也能用来玩、用来学习。让他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三、注重实践,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告诉我们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要让幼儿去实践,手脑并用的“做”就意味着广泛的实践。
1.为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幼儿理解、记忆、思维、运用的能力,在情境的渲染下幼儿的活动兴趣相对而言比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也相对比较好,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
在给小动物“喂食”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片大草原,摆放许多牛奶盒做的动物嘴巴,幼儿可以自由地给小动物们“喂食”。在“铺路”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给小动物铺路的环节,通过图形的比较,认识图形并填坑铺路,提高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发展了比较的能力。
2.让幼儿进行实践活动。很多数学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和接受,需要幼儿的亲身实践。例如,几根筷子连起来等于一根绳子的长度,幼儿仅靠眼力是看不出来,需要实际的测量才能知道;一分钟能做什么,幼儿可以想出很多的事情,可真正能做些什么还是需要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才能知道。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相对比较准确,有说服力。还有一些我们在教学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在大班学习数字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幼儿对数字加减的掌握程度,而数字的加减法真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情况如何呢?我们就需要实践来加以论证。教师引导幼儿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有利于促进幼儿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幼儿初步的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随处都能碰到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学巧妙地与生活结合起来,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让孩子亲身经历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幼儿园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显得生动有趣,具有感染力。教师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创设环境,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来,将知识回归生活进行实践检验,为生活服务。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性,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幼儿所喜爱。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 数学 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教学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
一、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将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孩子在看。材料极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幼儿是在教师提供的数学环境中,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丰富多样的材料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材料是否充足,能否吸引幼儿是关键。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亲近数学,感知数学。而生活化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是熟悉的,是便于操作学习的;生活化的材料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操作需要。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会利用生活环境
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显性和隐形的生活环境,而善于利用的老师就能将这些生活环境融入到数学活动中,对于长期处于这样教学环境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发现能力,使他们能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影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同时,我们也会给幼儿提供一些学习数学的显性环境。
在区域环境中提供一些颜色不同的手套、鞋子,让幼儿学习按颜色配对分类。数学区域中提供大小不同的杯子、勺子等,让幼儿学习按大小排序。在开展“真好玩“主题时,我们让幼儿自己带来不同类型的玩具,有电动的、拖拉的、毛绒的等,让幼儿学习玩具归类摆放。通过这些环境的设置,让幼儿体验到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也能用来玩、用来学习。让他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三、注重实践,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告诉我们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要让幼儿去实践,手脑并用的“做”就意味着广泛的实践。
1.为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幼儿理解、记忆、思维、运用的能力,在情境的渲染下幼儿的活动兴趣相对而言比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也相对比较好,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
在给小动物“喂食”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片大草原,摆放许多牛奶盒做的动物嘴巴,幼儿可以自由地给小动物们“喂食”。在“铺路”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给小动物铺路的环节,通过图形的比较,认识图形并填坑铺路,提高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发展了比较的能力。
2.让幼儿进行实践活动。很多数学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和接受,需要幼儿的亲身实践。例如,几根筷子连起来等于一根绳子的长度,幼儿仅靠眼力是看不出来,需要实际的测量才能知道;一分钟能做什么,幼儿可以想出很多的事情,可真正能做些什么还是需要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才能知道。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相对比较准确,有说服力。还有一些我们在教学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在大班学习数字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幼儿对数字加减的掌握程度,而数字的加减法真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情况如何呢?我们就需要实践来加以论证。教师引导幼儿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有利于促进幼儿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幼儿初步的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随处都能碰到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学巧妙地与生活结合起来,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让孩子亲身经历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幼儿园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显得生动有趣,具有感染力。教师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创设环境,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来,将知识回归生活进行实践检验,为生活服务。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性,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幼儿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