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指南》教育理念 引导幼儿表现与创造

来源 :河南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把旋律、节奏、力度、音色、曲式等构成音乐的各类要素有机地组织了起来,它运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将美好的感情付诸声音、动作、情感等,从而引发听者、看者的共鸣,给人以美感,使表现者的音乐情感与欣赏者的音乐情感融为一体,激起心灵的碰撞。
  幼儿天生就对音乐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好的音乐教育能使其在听听、唱唱、做做、玩玩、敲敲、打打、蹦蹦、跳跳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欣赏、感知、理解、创造音乐,使幼儿乐在动中、乐在趣中、乐在奇中、乐在参与中、乐在创造中,从而促进其身体、语言、情感、意志、个性、社会性等全面有效地发展。
  二、把握《指南》的音乐教育理念
  (一)重视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对音乐自主的感受、探索、表达与创造
  课程改革前,幼儿教育过于追求知识、技能、技巧,不太注重孩子经验的积累。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活动重视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对音乐自主的感受、探索、表达与创造,这会使孩子终生受益。我们应该明白,音乐教育活动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为代价,但是要让孩子在活动中产生对音乐的敏感性,让孩子乐意学习,这样才能培育出美的音乐心灵。
  如一位老师在教授歌曲《春天多美好》时,设置的教学目标为:让幼儿感受四三拍歌曲的旋律美;学习创编和体验四三拍歌曲的节奏型,发展其创造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如下:让幼儿和自己一起打四三拍的节奏互相问好,让幼儿感知四三拍的节奏型;让幼儿用拍手的方法学习歌曲的歌词;让幼儿用听唱、教唱、跟唱、男女小朋友分组对唱的方式学习歌曲,并在唱的过程中一再要求唱出三拍子的强弱弱、记住并唱准歌词、带着高兴的表情唱。但在创编阶段,幼儿并没有什么创编灵感,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创编出新歌词,最后还是老师自己把歌词的内容改了一两个地方后草草地结束了活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幼儿对歌曲的旋律与节奏的感知和体验是学习的重点,但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为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一再要求“唱出四三拍的强弱弱、记住并唱准歌词、带着高兴的表情唱”,这只是一种表面化的学习方式,是说教式的要求。老师没有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幼儿真正地感知、理解、体验、创造。
  其实,老师在教学活动前,可以让幼儿先在区角活动中欣赏、感受歌曲的旋律美,并用自己的形式(如边听边舞)表现听音乐时的感受。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切准四三拍的节奏,用不同的形式(如拍拍打打、蹦蹦跳跳)表现四三拍的节奏型,然后再出示表示春天的图谱。教师还可在师幼、幼幼之间进行歌词接龙:我听见闹钟在轻轻唱、我听见××在轻轻唱……并指导幼儿把创编的内容用四三拍的节奏说出来。这样,教学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二)要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
  以往的音乐教育,注重的是为幼儿提供智力发展方面的经验。唱歌就是教唱、齐唱,跳舞就是单纯模仿,节奏乐就是集体机械训练,欣赏就是教师枯燥地讲解,目标定位于短期内让幼儿掌握同样的知识、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同样的技能。而《指南》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全面和谐地发展。
  如在大班歌唱活动《小树叶》中,有位教师制订的目标为:培养幼儿的音乐知识、技能,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启发幼儿有表情地演唱,并创造性地表演;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和合作性、服从指挥的能力;培养幼儿的个性、自我表达能力、自我克制能力。
  这样的目标,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来的,不是幼儿的学习目标。从目标中,我们看不出教师要通过何种活动来对幼儿进行培养,教师也不清楚幼儿该做出何种行为才符合目标的要求。这类大而空、万金油式的目标,无法检查落实,也很难实现有效教学。
  而按照《指南》的理念,教学目标应该这样表述:在熟练唱出歌曲的基础上,会清楚地说出自己对“关切和自豪”的体验,在积极参与尝试、结伴练习的过程中,巩固抒情、连贯和坚定、断顿的唱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即兴动作表演抒情、连贯和坚定、断顿的唱法,进一步巩固体验和表现两段音乐中小树叶的不同心情;师生通过共同表演,使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感情得以不断升华。
  从中可以看出,目标从幼儿自身出发,学什么、怎么学、学后的结果如何,具体可行,并且体现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过程:从知识技能到过程方法,再到内化出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不同的,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也是各有差异的。而音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正能反映出这种不同和差异。即使上百个幼儿一起聆听同一首音乐作品,每个幼儿的心理活动和听觉感受也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儿童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来进行音乐的感知、想象、再现、创作等活动的;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就显示了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如在进行《梁祝》中《化蝶》部分的音乐欣赏中,老师可以让幼儿边听边想象:两只蝴蝶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老师要在欣赏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尝试、发现、感受、体验、即兴创作、合作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欣赏活动,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对音乐的阐释。结果,幼儿用形体动作、画画、乐器敲打、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不同理解;根据各自的音乐能力,发展了自我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力。在这个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没有让幼儿说统一的话、做统一的动作,充分尊重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值得提倡。
  三、如何支持幼儿的表现与创造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幼儿自主表达、发挥个性
  音乐活动是一个运用脑力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内心活动,幼儿只有让自身的兴趣、意志、情感、能力等心理因素参与到活动中并发挥作用,才能促进自我认识、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在歌唱、欣赏、节奏乐、舞蹈与韵律活动等学习中,教师不能一教到底,让幼儿一学到底;成人不能代替幼儿的思维、体验,不能只注重幼儿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及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提倡的那样,绝对不可以模仿。音乐活动中的模仿期是需要的,但必须根据年龄特点较快地跳过模仿期,让其带着模仿中获得的音乐材料,自己感知体验的音乐素材及探索性的思维创造能力,进入探索期、创作期。   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应在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同时,在艺术教育中,还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表达表现方式等;要创设问题情境,用适宜的问题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与动机,使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求新知的活动,为幼儿创造意识、探索精神及自学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在了解并尊重儿童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设置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音乐活动区(如节奏练习区、歌唱游戏区、表演小舞台等),可以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空间、时间。
  (二)探索适合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音乐教育方法
  1.开放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活动
  多种感官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等。个体的人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官通道、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好认识对象。如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仅可以从听觉活动入手,还可以借助于视觉、触觉、言语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统合活动来帮助儿童更好地体验和欣赏音乐作品;通过外显的身体动作参与、视觉具象化辅助材料和言语辅助材料的使用,使儿童在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加强对音乐欣赏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并使儿童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以《卡门序曲》为例:为了让幼儿理解这首匈牙利民族乐曲,除了让其倾听,还可以配以语言节奏帮助幼儿理解乐曲,让幼儿自编符合音乐形象的语言节奏,通过说来感受乐曲内容;还可以根据音乐内容绘制形象的斗牛场景,借助图片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较抽象的内容;让幼儿以动作来探索乐曲的节奏等。
  2.加强师幼与同伴间的互动,吸收间接经验
  音乐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唱歌技能、表现力、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需要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组织过程中实现,要尽可能多地为儿童提供同伴间的交流和合作活动。因为师幼间、幼儿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双向的,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互相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可以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发展自己的主体性,成为真正的自我。如:在欣赏《摇篮曲》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扮演妈妈,轻摇扮演宝宝的幼儿。在妈妈的摇篮里,幼儿可以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现将要睡着的幸福姿态。还可让幼儿与幼儿之间互扮妈妈与孩子的角色,边听音乐边做有创意的动作。
  3.实现音乐教育游戏化
  音乐活动本身就具有游戏性,边唱边玩是其主要学习特点。为幼儿创设具有生动的情境性、适度的挑战性、有趣的互动性、新颖的创新性的音乐游戏主题,为幼儿选择节奏鲜明、形象生动、对比性强、乐段清楚、具有幼儿所熟悉和喜爱的情节和角色的、容易理解并可以用动作来表达的游戏内容,可以让幼儿更加乐于接受音乐教育,在快乐自主的感知和体验中、尽情的表现和创造中,真正地体验孩子们自己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人的艺术。
  (作者为原河南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员)
  (责编 东方言)
  相关链接
  春天多美好
  我听见风儿在轻轻唱
  我看见树叶儿在轻轻摇
  我听见鸟儿在轻轻唱
  我看见云儿在轻轻飘
  我和好朋友轻轻唱啊
  看春天是多么美好
  小树叶
  秋风起来啦
  秋风起来啦
  小树叶离开了妈妈
  飘啊飘啊飘向哪里
  心里可害怕
  小树叶沙沙
  沙沙沙沙沙
  好像在勇敢地说话
  春天春天我会回来
  打扮树妈妈
其他文献
艺术教育领域除了人们比较熟悉的舞蹈、音乐、美术以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戏曲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戏曲对于促进幼儿艺术素养的提高、增强幼儿的艺术底蕴有很大的作用。  ——题记  设计背景:  在戏曲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幼儿接触、欣赏、了解戏曲名段,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提高他们感受、理解戏曲的能力。在课程开设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幼儿对戏曲四大行当中的生、
期刊
“如果请你用一种动物来描述自己的老师,你觉得是哪种动物?”这是我给大班孩子出的一个题目。然后我挑选了该班的两位老师作为讨论的对象。  师:“小朋友,你觉得王老师像什么动物?为什么?”  幼儿1:“像小羊,因为她说话声音很轻。”  幼儿2:“我觉得像乌龟,她走路、说话,还有做事情都慢吞吞的。”  幼儿3:“像小猪,她的肚子太大了(王老师怀孕了)。”  幼儿4:“像小兔子一样可爱。”  幼儿5:“我看
期刊
广州市荔湾区的喜洋洋幼儿园为拍照制作成长档案组织“障碍赛”,让三四岁的宝宝们先跳蹦床,再钻过两个拱形门,然后跨过两个栏,最后原路折返。4岁的冬冬在跨栏时摔倒致右手骨折,父母将设置这些高难度游戏的幼儿园告上法庭,索赔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超过10万元。法院日前判决幼儿园担责八成。  法官指出,幼儿园作为幼儿教学机构,对在其园内就读的幼儿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在组织游戏活动时理应对游戏的风险性
期刊
这个花瓶就放在河南新密市市直第二幼儿园一间办公室的桌上,瓶中花朵鲜艳漂亮,让人乍一看以为是鲜花。当马素梅园长告诉记者,这些花是幼儿园的一位保育员亲手制作而成的时候,记者不由得惊叹起来。毕竟保育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工作就是照顾幼儿园孩子的日常生活,美术素养能达到这样的水准确实不容易。记者不得不对这所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充满了好奇,想一探究竟。  特色的选定:众里寻她千百度  美术课,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开
期刊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是不可避免的。在过渡环节中,很多老师都是让幼儿排队“开火车”到下一个地点,如如厕、洗手、喝水等。这看似是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着过渡,但这真是游戏吗?孩子们乐在其中吗?这样的过渡方式有没有违背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呢?是否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一致呢?  《纲要》指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这促使我
期刊
花鸭追青蛙  张力曼  小雅小名叫小丫,  养了一只小花鸭。  小花鸭,嘎嘎嘎,  池塘里面追青蛙。  小青蛙,呱呱呱,  慌慌忙忙乱蹦跶!  小丫说:  青蛙是朋友,千万不要伤害它!  花鸭说:  别担心,只想和它说句话!  小猴背豆  刘建华  小猴小猴背篓篓,  篓篓里面装豆豆。  豆豆钻进小洞洞,  洞洞漏出小豆豆。  回家放下小篓篓,  不见一粒小豆豆。  小刺猬拾果果  刘建华  小刺
期刊
艺术是人类生命激情的形式。脑科学研究表明,艺术活动既可发展人的整体形象感知、整体思维加工、整体情感理解,又可发展人的分析、逻辑推理能力。艺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但就学前教育所进行的艺术教育而言,主要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能使学龄前儿童左右脑的潜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开发,进而促使整个大脑工作能力得到最优发挥。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家长用“像不像”来衡量孩子画
期刊
一、区角游戏活动常规培养要从细节入手  我们常把区角活动叫做“饭后活动”,因为它经常会被放在三餐之后进行,让幼儿饭后可以得到活动,活动量又不太大。区角活动的时间我们是可以灵活把控的,如遇到大风、下雨等天气,也可以即时开展班级区角游戏活动。另外,它也可以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在美工、数学等集体教学活动中,个别幼儿率先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之后,老师就可
期刊
音乐素材  《小雨点的歌》选自南京师范大学李茹教授的原创歌曲集,这首歌旋律活泼、轻快,词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对小雨点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设计意图  幼儿正处于好奇、好动的时期,往往对周围事物和自然现象特别感兴趣。比如,下雨的时候他们会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小雨点是从哪儿来的”等等。  在设计学习这首歌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我们将歌词中已有的答案通过换歌词的方式“隐藏”
期刊
一、艺术领域目标的内涵及核心价值观念  《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为“感受与欣赏”(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和“表现与创造”(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可细分为:“艺术兴趣”“艺术感受”“艺术表现与创造”。  1.艺术兴趣  艺术兴趣是指幼儿积极的艺术学习与参与态度。在《指南》艺术领域目标中,有三个子目标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