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课堂注重的不是讲授有多精彩,而是花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感悟,即所谓的变“赶悟”为“感悟”,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课堂;“赶悟”;“感悟”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20-01
传统课堂教学非常注重教师讲解的到位和准确,这是典型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中被动“赶悟”,其表现是学生上课时一般都能听得懂或者是似懂非懂,但到自己解决问题时又往往做不出。我的物理课堂注重的不是我的讲授有多精彩,而是花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感悟,即所谓的变被动“赶悟”为主动“感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预习和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人说:“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的后面,愚蠢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我虽然不是聪明的教师,但深知学生预习的重要。预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学生预习到位,课堂表现才会精彩。陶行知说:“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预习也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注重的是预习单的制作,预习单就像是指挥棒,能引导学生奏出动人的乐章。学生在充分预习、精心准备的基础上走进课堂,自然处之泰然,应对自如。当然,预习要求不能太高,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预习要求最好是有所区别。
自主探究,就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认识过程,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大胆探究,让学生自己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解决问题。活动单导学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把课堂变成“学堂”。
“活动单导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挖掘学生的潜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让物理知识在探索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应只是被动的服从和相互信息孤立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学习关系,只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动交流,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预测和计划,没有了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将无法顺利开展和走向深入;如果没有了教师随旁的指导,没有了教师及时的帮助,学生的收获将零碎和残缺。
在课堂教学中生生合作也很重要。我总是实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生生合作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互相学、互相教、互相评价,在同学间互助合作中共同发展。
“活动单导学模式”把课堂变成了“学堂”,要求学生一定要“动”起来,学生“动”的程度决定了课堂的成效。在师生交流合作中,只有让学生斟酌和取舍,自己“感悟”,而不是“赶悟”,才能真正对知识认同、理解和掌握。相反地,老师的着急提示,取代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简化了“物理化”的流程,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水平,阻隔学生思维情感的投入,钝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运用“活动单导学”,到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肯定的、唯一的。“活动单导学模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精心选取学习的切入点,设计的活动重点突出,简单有效,操作性强,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巧妙地结合多种学习方式,开启学生心智。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一个人有了成功的表现,同时他又受到激励,他就会进一步发挥个人潜能,走向更大的成功。激励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功极其重要,对于学习小组的建设也尤为重要。学习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置身于激励所产生的强大情感磁场的时候,他们个个潜能释放,犹如原子裂变似的,互相激活、聚合,就会产生惊人的学习能量。以激励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倾听动机,调动学生的倾听积极性。学生会挺直腰板,竖起耳朵,洗耳恭听。
作为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践行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我们在制定激励、评价机制的时候,要站在学困生的立场,创造学困生为小组争荣誉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小组内不可缺失的一员,能为小组争光,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维护他们做人的尊严。
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学生迷惑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探究,从而避免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不断推进中,我们应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但更应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应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但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应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但更应关注学情和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总之,教学的生命力不是简单的“复制”,而应是不断“刷新”,教学的生命力不在于学生被动“赶悟”而在于学生主动“感悟”。
关键词:物理课堂;“赶悟”;“感悟”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20-01
传统课堂教学非常注重教师讲解的到位和准确,这是典型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中被动“赶悟”,其表现是学生上课时一般都能听得懂或者是似懂非懂,但到自己解决问题时又往往做不出。我的物理课堂注重的不是我的讲授有多精彩,而是花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感悟,即所谓的变被动“赶悟”为主动“感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预习和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人说:“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的后面,愚蠢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我虽然不是聪明的教师,但深知学生预习的重要。预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学生预习到位,课堂表现才会精彩。陶行知说:“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预习也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注重的是预习单的制作,预习单就像是指挥棒,能引导学生奏出动人的乐章。学生在充分预习、精心准备的基础上走进课堂,自然处之泰然,应对自如。当然,预习要求不能太高,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预习要求最好是有所区别。
自主探究,就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认识过程,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大胆探究,让学生自己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解决问题。活动单导学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把课堂变成“学堂”。
“活动单导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挖掘学生的潜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让物理知识在探索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应只是被动的服从和相互信息孤立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学习关系,只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动交流,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预测和计划,没有了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将无法顺利开展和走向深入;如果没有了教师随旁的指导,没有了教师及时的帮助,学生的收获将零碎和残缺。
在课堂教学中生生合作也很重要。我总是实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生生合作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互相学、互相教、互相评价,在同学间互助合作中共同发展。
“活动单导学模式”把课堂变成了“学堂”,要求学生一定要“动”起来,学生“动”的程度决定了课堂的成效。在师生交流合作中,只有让学生斟酌和取舍,自己“感悟”,而不是“赶悟”,才能真正对知识认同、理解和掌握。相反地,老师的着急提示,取代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简化了“物理化”的流程,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水平,阻隔学生思维情感的投入,钝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运用“活动单导学”,到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肯定的、唯一的。“活动单导学模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精心选取学习的切入点,设计的活动重点突出,简单有效,操作性强,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巧妙地结合多种学习方式,开启学生心智。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一个人有了成功的表现,同时他又受到激励,他就会进一步发挥个人潜能,走向更大的成功。激励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功极其重要,对于学习小组的建设也尤为重要。学习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置身于激励所产生的强大情感磁场的时候,他们个个潜能释放,犹如原子裂变似的,互相激活、聚合,就会产生惊人的学习能量。以激励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倾听动机,调动学生的倾听积极性。学生会挺直腰板,竖起耳朵,洗耳恭听。
作为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践行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我们在制定激励、评价机制的时候,要站在学困生的立场,创造学困生为小组争荣誉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小组内不可缺失的一员,能为小组争光,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维护他们做人的尊严。
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学生迷惑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探究,从而避免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不断推进中,我们应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但更应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应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但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应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但更应关注学情和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总之,教学的生命力不是简单的“复制”,而应是不断“刷新”,教学的生命力不在于学生被动“赶悟”而在于学生主动“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