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同时也入选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它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一幅幅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一幅幅风俗长卷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沈从文作品中最能体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在本文教学中以自然景色描写及作用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小说教学;切入点;《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沈从文作品中最能体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正如司马长风所评价的:“《边城》仅约七万字……连起来像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画连成的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
沈从文小说无论是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沈从文更是描绘湘西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一幅幅风俗长卷。创作于1933年秋到1934年春的《边城》,所展示的是一座站在文明边上的小城,宛如世外桃源里的山水所构成,一页页文字浸透了山水的青绿,在七万多字的小说中,可算作自然景物描写的大概有20多处,在《边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如潘旭澜所说的:“《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依山依水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遞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这首先表现在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舞台背景。如小说开头的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寥寥数语,将小说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活动环境勾勒其中。甚至主人公翠翠的名字,也是在景物描写中交代的:“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其次:景物描写,暗示人物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等侧面烘托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法。《边城》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作者笔下或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哥哥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又如:“黄昏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了桃花色的薄云……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着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段文字从声音、气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的描绘了湘西乡村宁静古朴的黄昏图画,再现了边城的美丽平静,同时,又有力地烘托了翠翠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再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一句则烘托了翠翠等待那人来为她唱歌时的幸福甜蜜的心情。
第三:景物描写,调节叙事节奏,推动情节发展变化。小说中每当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个阶段时,便会以写物描写来作为预示。如:晚饭后祖孙两人坐在月光下聊天的场景,在爷爷给翠翠讲故事的中间穿插描绘了一幅月色竹村图。后面还陆续写了一些:“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使叙事节奏更舒缓、平和,在这样优美宁静的意境中,似乎把翠翠听爷爷讲述她的可怜的母亲的故事时心中的“沉重”暂时排解了一下,为祖父的继续说故事起到蓄势的作用。同时,也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半夜了。又如:为了描写小城和大老二老兄弟,先写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从《边城》的自然景物描写去通观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他的描写很浅,甚至往往近乎平铺直叙;可这:“浅”中却有着天地悠悠,大美不言的“深”,自然与人和谐统一,自然景物与人交融共存。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点,以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作用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第一版)[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07).
[2]刘勇,张睿睿.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走进沈从文的边城世界[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3.
作者单位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学校 江苏省徐州市 221121
【关键词】小说教学;切入点;《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沈从文作品中最能体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正如司马长风所评价的:“《边城》仅约七万字……连起来像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画连成的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
沈从文小说无论是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沈从文更是描绘湘西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一幅幅风俗长卷。创作于1933年秋到1934年春的《边城》,所展示的是一座站在文明边上的小城,宛如世外桃源里的山水所构成,一页页文字浸透了山水的青绿,在七万多字的小说中,可算作自然景物描写的大概有20多处,在《边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如潘旭澜所说的:“《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依山依水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遞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这首先表现在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舞台背景。如小说开头的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寥寥数语,将小说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活动环境勾勒其中。甚至主人公翠翠的名字,也是在景物描写中交代的:“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其次:景物描写,暗示人物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等侧面烘托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法。《边城》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作者笔下或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哥哥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又如:“黄昏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了桃花色的薄云……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着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段文字从声音、气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的描绘了湘西乡村宁静古朴的黄昏图画,再现了边城的美丽平静,同时,又有力地烘托了翠翠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再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一句则烘托了翠翠等待那人来为她唱歌时的幸福甜蜜的心情。
第三:景物描写,调节叙事节奏,推动情节发展变化。小说中每当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个阶段时,便会以写物描写来作为预示。如:晚饭后祖孙两人坐在月光下聊天的场景,在爷爷给翠翠讲故事的中间穿插描绘了一幅月色竹村图。后面还陆续写了一些:“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使叙事节奏更舒缓、平和,在这样优美宁静的意境中,似乎把翠翠听爷爷讲述她的可怜的母亲的故事时心中的“沉重”暂时排解了一下,为祖父的继续说故事起到蓄势的作用。同时,也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半夜了。又如:为了描写小城和大老二老兄弟,先写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从《边城》的自然景物描写去通观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他的描写很浅,甚至往往近乎平铺直叙;可这:“浅”中却有着天地悠悠,大美不言的“深”,自然与人和谐统一,自然景物与人交融共存。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点,以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作用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第一版)[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07).
[2]刘勇,张睿睿.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走进沈从文的边城世界[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3.
作者单位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学校 江苏省徐州市 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