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西兰的学校,家长完全用不着为了竞选家委会来比拼,因为这里根本没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家委会,甚至连班级这个概念都很弱化。作为华人移民,笔者的孩子学校每个班虽然有固定的教室和一个负责老师,但流通性和自由度都很大。另外,新西兰教育理念开放,认为社会技能也是学生们的必备技能,社交当然不能仅限于班级这个小圈子。因此,很多学校采用“共享教室”的设计,不同班级的学生可共享学习空间;学校每学年开学都会重新分班,学生有机会结识新朋友;一些文体类的课程采用大课形式,多班级一同上课;全校学生分成4大团队进行文体学术方面的竞争,甚至参加学校之间的比赛,学生们完全打破班级界限,为团队的荣誉而战。当然,班级家委会没必要存在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人少,一个班只有20个学生,不需要什么代表、主席,每个学生老师都能照顾得过来。
家长代表可参选校董会
新西兰学校没有班级家委会,但有学校的校委会,即校董会,是国外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校董会是学校真正的权力机构,是全校教职员工的雇主,对学生家长和监护人、本地社区、教育部长和教育部、其他政府部门和公众负责。它管理学校的人事、财务,制定章程、安排重大活动,甚至决定校长或老师的去留。这么高大上的校董会,是要怎样的人尖子才能进去呢?先看校董会的人员组成。一般是:家长代表3名至7名;校长1名;教职工代表1名;学生代表(九年级以上学校)1名;指派校董(非必需)。從结构上可以看出,这个10人左右的校董会组织,学生家长代表所占的比例最高,以确保学生的利益处于首位。
只有在教会学校,由于宗教的特殊性,竞选不那么开放,身为学校大业主,可以自行推举不超过4人进入校董会。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进入校董会,除了校长以外,家长代表、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都需经过公开的民主选举。其中,家长代表不需要有子女在该校就读,竞选也最为激烈。
家长竞选校董会,需要有成员推荐,并且徳“财”兼备。一般来说,具有公信力的律师、医生等更容易获得票数。竞选每3年一次,一旦当选,可连选连任,没有任期限制,除非主动请辞。新西兰《1989年教育法》第103条和第103A条规定了哪些人不可以被选为校董,或被任命、指定为校董。任何想参加校董选举的人都必须确信,根据业已了解的有关信息,自己符合参选资格。
当校董基本上是“爱的奉献”
新西兰的学校,没有班长、学习委员这些班干部的存在,因为这里教育的目的不是拔尖子,而是“一个都不落下”。只要达到大纲要求,都是老师眼里“非常棒的孩子”,即使哪一科弱了些,也是“很努力的好孩子”。
新西兰整个社会比较透明,人们普遍认同:利益相关者有权利知道他的信息。因此,涉及学生利益的各类信息,比如学校的长短期目标、教育部对本校的评价、学校校区范围、各项收费标准、学生可参与的活动奖项,全部都是公开的。可以说,家长参加校董会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基本上是“爱的奉献”。
新西兰中小学是公立教育,但学校得到的政府拨款不一样。每所学校都有一个以所在社区居民收入、就业率等为基础的“decile评分”(满分为10分)。评分高的学校说明居民收入高,获得捐助的潜力大,政府的补贴就低。反之亦然。这样造成9分、10分学校的经营压力较大。一边是以“捐助”为名的学费,每位学生一年二三百元,既不够成本支出,还不能强制缴纳;一边是需要改扩建的运动场、教室、图书馆等各项设施。于是,校董们的工作重点也就来了——筹款!除了筹款这件常规任务,校董会的事务性工作也不少。比如学校会把一些关于学生午餐条件、性教育方式、体育教育中理论学习、体能训练、户外锻炼的配比等问题发给家长,然后将根据调查和家长的意见制作成报告上交,为学校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家长举手就能参加的PTA组织
和校董会一样,PTA也是新西兰每所学校的“标配”,由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等组成。PTA,全称为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家长协助委员会。不一样的是,PTA主要是协助执行学校的活动和各项安排,结构相对松散,家长们只要有热情、有时间,都可以加入PTA。每周PTA例会之前,学校会给所有家长发邮件,欢迎一同参与讨论,还提供啤酒和点心。
前不久,是笔者孩子学校125周年校庆。PTA开了好几次会议商议细节,不少家长也奉献思路。最后的方案是趣味和经济兼顾:校庆进行3天,从周五至周日。周五正常上学,孩子们要求穿上“旧式”服装以怀念初创者。
学校给家长的邮件中贴心提示:千万不要为了本次活动购买衣物,只需要现成服装加一点怀旧的配饰即可。如男生穿背带裤,带鸭舌帽,女生穿长布裙,带白布帽,国际生可穿民族服装。游行等庆典活动从中午开始,家长也欢迎参与。该部分活动免费。
周六和周日的下午到晚上,学校安排了一些舞台表演、化妆舞会等活动,所有居民都可以参加,但需花几块钱购买门票。由于历史悠久,很多家庭几代人都是校友,因此校庆相当热闹,成为小镇的年度大事之一,还上了本地报纸的头条。
家长代表可参选校董会
新西兰学校没有班级家委会,但有学校的校委会,即校董会,是国外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校董会是学校真正的权力机构,是全校教职员工的雇主,对学生家长和监护人、本地社区、教育部长和教育部、其他政府部门和公众负责。它管理学校的人事、财务,制定章程、安排重大活动,甚至决定校长或老师的去留。这么高大上的校董会,是要怎样的人尖子才能进去呢?先看校董会的人员组成。一般是:家长代表3名至7名;校长1名;教职工代表1名;学生代表(九年级以上学校)1名;指派校董(非必需)。從结构上可以看出,这个10人左右的校董会组织,学生家长代表所占的比例最高,以确保学生的利益处于首位。
只有在教会学校,由于宗教的特殊性,竞选不那么开放,身为学校大业主,可以自行推举不超过4人进入校董会。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进入校董会,除了校长以外,家长代表、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都需经过公开的民主选举。其中,家长代表不需要有子女在该校就读,竞选也最为激烈。
家长竞选校董会,需要有成员推荐,并且徳“财”兼备。一般来说,具有公信力的律师、医生等更容易获得票数。竞选每3年一次,一旦当选,可连选连任,没有任期限制,除非主动请辞。新西兰《1989年教育法》第103条和第103A条规定了哪些人不可以被选为校董,或被任命、指定为校董。任何想参加校董选举的人都必须确信,根据业已了解的有关信息,自己符合参选资格。
当校董基本上是“爱的奉献”
新西兰的学校,没有班长、学习委员这些班干部的存在,因为这里教育的目的不是拔尖子,而是“一个都不落下”。只要达到大纲要求,都是老师眼里“非常棒的孩子”,即使哪一科弱了些,也是“很努力的好孩子”。
新西兰整个社会比较透明,人们普遍认同:利益相关者有权利知道他的信息。因此,涉及学生利益的各类信息,比如学校的长短期目标、教育部对本校的评价、学校校区范围、各项收费标准、学生可参与的活动奖项,全部都是公开的。可以说,家长参加校董会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基本上是“爱的奉献”。
新西兰中小学是公立教育,但学校得到的政府拨款不一样。每所学校都有一个以所在社区居民收入、就业率等为基础的“decile评分”(满分为10分)。评分高的学校说明居民收入高,获得捐助的潜力大,政府的补贴就低。反之亦然。这样造成9分、10分学校的经营压力较大。一边是以“捐助”为名的学费,每位学生一年二三百元,既不够成本支出,还不能强制缴纳;一边是需要改扩建的运动场、教室、图书馆等各项设施。于是,校董们的工作重点也就来了——筹款!除了筹款这件常规任务,校董会的事务性工作也不少。比如学校会把一些关于学生午餐条件、性教育方式、体育教育中理论学习、体能训练、户外锻炼的配比等问题发给家长,然后将根据调查和家长的意见制作成报告上交,为学校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家长举手就能参加的PTA组织
和校董会一样,PTA也是新西兰每所学校的“标配”,由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等组成。PTA,全称为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家长协助委员会。不一样的是,PTA主要是协助执行学校的活动和各项安排,结构相对松散,家长们只要有热情、有时间,都可以加入PTA。每周PTA例会之前,学校会给所有家长发邮件,欢迎一同参与讨论,还提供啤酒和点心。
前不久,是笔者孩子学校125周年校庆。PTA开了好几次会议商议细节,不少家长也奉献思路。最后的方案是趣味和经济兼顾:校庆进行3天,从周五至周日。周五正常上学,孩子们要求穿上“旧式”服装以怀念初创者。
学校给家长的邮件中贴心提示:千万不要为了本次活动购买衣物,只需要现成服装加一点怀旧的配饰即可。如男生穿背带裤,带鸭舌帽,女生穿长布裙,带白布帽,国际生可穿民族服装。游行等庆典活动从中午开始,家长也欢迎参与。该部分活动免费。
周六和周日的下午到晚上,学校安排了一些舞台表演、化妆舞会等活动,所有居民都可以参加,但需花几块钱购买门票。由于历史悠久,很多家庭几代人都是校友,因此校庆相当热闹,成为小镇的年度大事之一,还上了本地报纸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