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淡化知识教学”的理念成为时髦,思想品德知识教学目标的地位在诸多教师心中每况愈下。新课标下如何进行知识教学的问题一度也曾困扰过我,为此我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自主学习探究,并对新课标下如何把握知识教学目标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深度整合思想品德知识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知识整合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1.关爱学生个体,挖掘蕴涵在德育知识点中最能震撼学生心灵的理念
众所周知,德育内容只有契合学生道德成长的内在需求,才能走进学生心灵。反之,他们对道德教育就会产生厌倦甚至是抵触情绪。所以对每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教学,都要找出其中与学生真实体验最贴近的价值理念,再从这些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核心理念出发,拓展开来,推及至道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可见,作为政治教师,既要看到社会道德的高要求,更要挖掘蕴涵在道德要求背后真正人性化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在道德内容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它才能真正具有合理性、普遍性。否则“看上去很美”的道德教育对学生个体来说就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2.知识拓展要关注“热点和时政”内容
一是寓教于课程之中,教学中要即时将热点和新闻穿插到有关内容之中。教学案例要引用新近发生的事件,要抓住热点和新闻的即时性特征进行教学,不要等“热点”变成“凉菜”后再用。二是寓教于专题之中,对于有重点教育意义的时政事件,要即时设计专门的主题活动,如围绕此事举办一次演讲活动,只要是即时的,就能收到教育效果。这是“时政”和“热点”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考前临时记忆时政内容应付考试的办法是违背德育规律的。
3.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年级分层教学
初中三年是人生的关键期之一,学生生理和心理在逐年发展变化,具体表现:七年级学生刚入新学校,对诸多现象多表现为单纯的好奇;八年级学生则处于青春逆反期,思想上多表现为偏激、狂妄等;九年级学生临近毕业,对国情的了解加深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就要求德育内容应与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生活相匹配,进行螺旋式循环设计,最终实现德育效果在初中阶段一年比一年好。
这样通过初一的引导、初二的实践强化、初三的自主探究,可以使同一知识点的内容在不同年级段层层递进,深度和广度不断强化。这种变化合乎道德教育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复合的内在要求。
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多元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伴随着考试的革新同时展开的。几年来,中招考试由单个学科考试方向的变化到考试课程的变化,虽然“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并没有根本改变,但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一定的。我们一线教师应该确立考试改革信念,落实三维目标,走过程评价和中招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道路。
首先,我们要坚信中招革新方向,坚定不移地走课程革新之路。
几年来我省思想品德学科仍是中招必考科目,这也说明社会对德育的重视。但是考试导向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内容的生活化、热点化到试题形式的多样化、人文化,以及评卷要求的灵活化等,都鲜明地显示出素质评价的方向就是中招考试的方向。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实现了中国素质教育与世界评价机制的对接。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完善,考试革新步伐的加快,我们有理由相信,中招考试不会一直是素质教育的瓶颈,而是有希望成为课程革新的风向标。
其次,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元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它使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过程性评价是展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必要举措。过程性评价既包括一节课的学习情况,也包括一个阶段的小测验;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教师要多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快乐。教师在给予评价时,不仅要区分对错,还要通过研究学生的错误,为学生今后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我们要使教师的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最后,新课改要求我们做一个人性化的思想品德教师。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新时期的政治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突出人文性,做一个人性化的思想品德教师。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师往往是“法官”形象,严肃认真,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这种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形象,多半是因为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知识”,经常运用填鸭式教学造成的。思想品德教学,要力求走进学生心灵。学生用心去学,才会从中受益,从而健康成长。
一、深度整合思想品德知识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知识整合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1.关爱学生个体,挖掘蕴涵在德育知识点中最能震撼学生心灵的理念
众所周知,德育内容只有契合学生道德成长的内在需求,才能走进学生心灵。反之,他们对道德教育就会产生厌倦甚至是抵触情绪。所以对每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教学,都要找出其中与学生真实体验最贴近的价值理念,再从这些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核心理念出发,拓展开来,推及至道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可见,作为政治教师,既要看到社会道德的高要求,更要挖掘蕴涵在道德要求背后真正人性化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在道德内容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它才能真正具有合理性、普遍性。否则“看上去很美”的道德教育对学生个体来说就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2.知识拓展要关注“热点和时政”内容
一是寓教于课程之中,教学中要即时将热点和新闻穿插到有关内容之中。教学案例要引用新近发生的事件,要抓住热点和新闻的即时性特征进行教学,不要等“热点”变成“凉菜”后再用。二是寓教于专题之中,对于有重点教育意义的时政事件,要即时设计专门的主题活动,如围绕此事举办一次演讲活动,只要是即时的,就能收到教育效果。这是“时政”和“热点”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考前临时记忆时政内容应付考试的办法是违背德育规律的。
3.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年级分层教学
初中三年是人生的关键期之一,学生生理和心理在逐年发展变化,具体表现:七年级学生刚入新学校,对诸多现象多表现为单纯的好奇;八年级学生则处于青春逆反期,思想上多表现为偏激、狂妄等;九年级学生临近毕业,对国情的了解加深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就要求德育内容应与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生活相匹配,进行螺旋式循环设计,最终实现德育效果在初中阶段一年比一年好。
这样通过初一的引导、初二的实践强化、初三的自主探究,可以使同一知识点的内容在不同年级段层层递进,深度和广度不断强化。这种变化合乎道德教育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复合的内在要求。
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多元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伴随着考试的革新同时展开的。几年来,中招考试由单个学科考试方向的变化到考试课程的变化,虽然“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并没有根本改变,但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一定的。我们一线教师应该确立考试改革信念,落实三维目标,走过程评价和中招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道路。
首先,我们要坚信中招革新方向,坚定不移地走课程革新之路。
几年来我省思想品德学科仍是中招必考科目,这也说明社会对德育的重视。但是考试导向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内容的生活化、热点化到试题形式的多样化、人文化,以及评卷要求的灵活化等,都鲜明地显示出素质评价的方向就是中招考试的方向。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实现了中国素质教育与世界评价机制的对接。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完善,考试革新步伐的加快,我们有理由相信,中招考试不会一直是素质教育的瓶颈,而是有希望成为课程革新的风向标。
其次,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元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它使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过程性评价是展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必要举措。过程性评价既包括一节课的学习情况,也包括一个阶段的小测验;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教师要多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快乐。教师在给予评价时,不仅要区分对错,还要通过研究学生的错误,为学生今后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我们要使教师的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最后,新课改要求我们做一个人性化的思想品德教师。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新时期的政治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突出人文性,做一个人性化的思想品德教师。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师往往是“法官”形象,严肃认真,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这种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形象,多半是因为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知识”,经常运用填鸭式教学造成的。思想品德教学,要力求走进学生心灵。学生用心去学,才会从中受益,从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