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提多年,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课堂改革。但从初中美术学科来看,不难发现,学校、家长、学生不很重要,一些教师只停留在口号上,并没有真正的实施,一些教师想实施可又无从下手。我认为教学改革宗旨就是让课堂提高质量。那么,如何怎样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最多的知识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美术教学有效策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裴娣娜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
初中美术“有效教学”应是遵循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美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初中美术老师怎样做课堂才能“有效”呢?
一、美术教师应具备教学反思能力
陈玉琨教授认为好教师所必备的素质是:“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明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利用有关资源的能力;适应新情况的自我判断能力。” 美术教师提高反思能力常用的方法有:
1、写教学日记
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同时这些日记可以建成个人成长档案。档案建立的过程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评价的过程。
2、多同事间交流
教师的许多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从同事那儿学的,而不是从专家那儿学的。同事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教学环境,与专家的理论相比更具实用性;同事间的交流非常方便;彼此的教学风格比较了解,同事的教学亮点很容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3、阅读
教师可以从阅读的大量信息中,为自己熟悉的事件提供新的解释,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可能。
美术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实践、同事的帮助、理论的指导,对自己的实践、先前知识等进行批判反思,努力摆脱各种束缚,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宜。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
对自己的学生应充分了解,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八年级,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我没有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
2、创设愉悦情境
学生学习时仅有老师一个人说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最不受学生欢迎。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
3、 利用乡土材料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积木等等,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要购买材料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没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随处可得的黏土,马铃薯、红薯同样可用;没有积木,山上的茅草茎、竹子同样可以做造型;漫山遍野的松果、树皮、稻草,还有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
三、美术老师应该巧妙提问,让所有学生思考
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很多美术教师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提问会将课堂中的大量学生排斥在外,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提问技巧,增加有效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提问策略。为此,我们应注意以下方面:
1、目的性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置好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目的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设置此问题、此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问题是为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服务的,偏离了中心的问题不仅浪费,而且会使一节课重点不明确。问题题目往往是本节课的主体或子主体。
2、开放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尽可能使所提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谓的“开放型”就是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语权;问题不是为某些学生设计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开放型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真正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3、难度适中
问题的难度必须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换言之,即一方面问题不能太容易,学生无需多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没价值;另一方面问题也不能太难,超出学生年龄段和能力范围的问题会使学生灰心气馁,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要慎重选择和提出问题,使学生既认真思考又能够有意见发表。这样,学生之间才能够展开讨论、交换观点、互相启发,达到解决问题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
四、美术老师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是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等待。学生因基础、能力、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理解、领会能力的差异。等待可以使思维不敏捷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等待也可以使思维敏捷的同学把问题考虑全面。等待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等待是教师的耐心和宽容,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
面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面对回答错误的同学,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其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这时老师要用充满鼓励、欣赏的眼神看着学生,适时给以提示,让学生大胆说。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可能把本来吞吞吐吐的答案说出来,这时老师再给以肯定,学生从此有了自信心,也喜欢在美术鉴赏课上发言了。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不要老是抱怨学校教学配置不够,学生基础薄弱等客观原因,应多反思、多了解学校现状和学生特点,设计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裴娣娜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
初中美术“有效教学”应是遵循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美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初中美术老师怎样做课堂才能“有效”呢?
一、美术教师应具备教学反思能力
陈玉琨教授认为好教师所必备的素质是:“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明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利用有关资源的能力;适应新情况的自我判断能力。” 美术教师提高反思能力常用的方法有:
1、写教学日记
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同时这些日记可以建成个人成长档案。档案建立的过程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评价的过程。
2、多同事间交流
教师的许多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从同事那儿学的,而不是从专家那儿学的。同事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教学环境,与专家的理论相比更具实用性;同事间的交流非常方便;彼此的教学风格比较了解,同事的教学亮点很容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3、阅读
教师可以从阅读的大量信息中,为自己熟悉的事件提供新的解释,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可能。
美术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实践、同事的帮助、理论的指导,对自己的实践、先前知识等进行批判反思,努力摆脱各种束缚,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宜。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
对自己的学生应充分了解,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八年级,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我没有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
2、创设愉悦情境
学生学习时仅有老师一个人说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最不受学生欢迎。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
3、 利用乡土材料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积木等等,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要购买材料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没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随处可得的黏土,马铃薯、红薯同样可用;没有积木,山上的茅草茎、竹子同样可以做造型;漫山遍野的松果、树皮、稻草,还有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
三、美术老师应该巧妙提问,让所有学生思考
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很多美术教师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提问会将课堂中的大量学生排斥在外,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提问技巧,增加有效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提问策略。为此,我们应注意以下方面:
1、目的性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置好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目的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设置此问题、此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问题是为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服务的,偏离了中心的问题不仅浪费,而且会使一节课重点不明确。问题题目往往是本节课的主体或子主体。
2、开放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尽可能使所提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谓的“开放型”就是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语权;问题不是为某些学生设计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开放型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真正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3、难度适中
问题的难度必须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换言之,即一方面问题不能太容易,学生无需多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没价值;另一方面问题也不能太难,超出学生年龄段和能力范围的问题会使学生灰心气馁,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要慎重选择和提出问题,使学生既认真思考又能够有意见发表。这样,学生之间才能够展开讨论、交换观点、互相启发,达到解决问题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
四、美术老师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是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等待。学生因基础、能力、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理解、领会能力的差异。等待可以使思维不敏捷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等待也可以使思维敏捷的同学把问题考虑全面。等待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等待是教师的耐心和宽容,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
面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面对回答错误的同学,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其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这时老师要用充满鼓励、欣赏的眼神看着学生,适时给以提示,让学生大胆说。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可能把本来吞吞吐吐的答案说出来,这时老师再给以肯定,学生从此有了自信心,也喜欢在美术鉴赏课上发言了。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不要老是抱怨学校教学配置不够,学生基础薄弱等客观原因,应多反思、多了解学校现状和学生特点,设计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