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江苏省南通市正大力推行“学的课堂”建设,要求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不断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的“精彩教”向学生的“有效学”转变。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的课堂”,按照“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要求,笔者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努力尝试“情境导学法”,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情境导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地理课堂教学场景,让师生由设身处“境”到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始,情境生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心理学理论,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重要地位。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越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越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通过情境的展示来引发问题,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可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谷”的历史典故为情境导入教学:上天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一命,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以这些历史情境问题来导入新课,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巧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形、色、光、声的丰富变化以及直观形象的演示,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极大地拓宽了教学信息的传输通道。例如:在学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课中,“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这些内容既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结合挂图或者模型进行讲解,但由于这些教学辅助工具缺乏立体感,尤其是不能很好演示出像“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在大陆板块一侧形成海岸山脉”的过程,包括像背斜、向斜的形成过程以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如果制作一个Flash课件,通过动态模拟情境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掌握。
注重贴近生活,突出体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要尽可能接近生活实际背景,脱离背景的知识是不真实的,是毫无意义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注重知识生活化、材料生活化、问题生活化,让地理知识能真正贴近生活,地理教育能做到“从生活中来”(知识联系生活)再“回到生活中去”(知识服务生活)。所以,教师在课堂的预设过程中,应注重教材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能密切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身临其境。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在为房子装暖气和空调时位置如何选择?通过这些贴近生活境界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课中,情境浓
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出发,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人为地予以创设的物质环境和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更好的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来扮演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可以变地理学习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主体性,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时,可以结合本校绿色学校的创建,绿色学校是指在学校管理、学校课程、学校环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方面,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学校,假设你是学校的校长,请你为学校如何成功创建绿色学校提几点建议。学生一听到自己是校长这个角色,立马展开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一旦真正的融入到这个角色当中,设身处地来思考问题,加深内心的体验,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所学知识许多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许多典故都隐藏或者说蕴含着地理知识的精髓。例如:在学习“洋流”时,教师可以由一个故事来引入:“二战时,英国极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军的舰艇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损失惨重。请同学们分析德军潜艇能神秘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再如在学习“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可以借助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后天》,影片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全球肆虐……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巧用古诗、谚语等,创设教学情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用“知天文、晓地理”以喻知识渊博,许多古诗、谚语等都很好地反映了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特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结合地理学科的时空特点,巧用古诗、谚语等,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创设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例如:学习地球自转,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学习黄河,可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描述长江三湍湍急流、秀丽风光,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如: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一句地理谚语,可以很好地概括云贵高原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设置开放性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来思考、探究地理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不断提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笔者提供一个这样的问题:“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你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简要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皆可得分。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同学选择了常规的答题思维,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弊大于利,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在下游沉积,导致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旱涝灾害多发,严重影响当地农业发展。也有同学认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耕地和肥沃的土壤,所以是利大于弊。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并不是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不是学习到简单的答案。学生明白,很多事物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判断。
课后,情境存
“教育,就是给学生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节课是否成功、高效,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通过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可以促进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和谐统一,从而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知识更好地融入情境之中,可以避免简单的死记硬背,有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深的印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如此,学习到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
课始,情境生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心理学理论,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重要地位。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越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越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通过情境的展示来引发问题,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可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谷”的历史典故为情境导入教学:上天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一命,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以这些历史情境问题来导入新课,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巧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形、色、光、声的丰富变化以及直观形象的演示,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极大地拓宽了教学信息的传输通道。例如:在学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课中,“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这些内容既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结合挂图或者模型进行讲解,但由于这些教学辅助工具缺乏立体感,尤其是不能很好演示出像“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在大陆板块一侧形成海岸山脉”的过程,包括像背斜、向斜的形成过程以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如果制作一个Flash课件,通过动态模拟情境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掌握。
注重贴近生活,突出体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要尽可能接近生活实际背景,脱离背景的知识是不真实的,是毫无意义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注重知识生活化、材料生活化、问题生活化,让地理知识能真正贴近生活,地理教育能做到“从生活中来”(知识联系生活)再“回到生活中去”(知识服务生活)。所以,教师在课堂的预设过程中,应注重教材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能密切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身临其境。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在为房子装暖气和空调时位置如何选择?通过这些贴近生活境界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课中,情境浓
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出发,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人为地予以创设的物质环境和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更好的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来扮演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可以变地理学习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主体性,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时,可以结合本校绿色学校的创建,绿色学校是指在学校管理、学校课程、学校环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方面,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学校,假设你是学校的校长,请你为学校如何成功创建绿色学校提几点建议。学生一听到自己是校长这个角色,立马展开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一旦真正的融入到这个角色当中,设身处地来思考问题,加深内心的体验,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所学知识许多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许多典故都隐藏或者说蕴含着地理知识的精髓。例如:在学习“洋流”时,教师可以由一个故事来引入:“二战时,英国极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军的舰艇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损失惨重。请同学们分析德军潜艇能神秘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再如在学习“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可以借助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后天》,影片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全球肆虐……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巧用古诗、谚语等,创设教学情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用“知天文、晓地理”以喻知识渊博,许多古诗、谚语等都很好地反映了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特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结合地理学科的时空特点,巧用古诗、谚语等,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创设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例如:学习地球自转,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学习黄河,可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描述长江三湍湍急流、秀丽风光,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如: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一句地理谚语,可以很好地概括云贵高原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设置开放性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来思考、探究地理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不断提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笔者提供一个这样的问题:“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你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简要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皆可得分。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同学选择了常规的答题思维,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弊大于利,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在下游沉积,导致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旱涝灾害多发,严重影响当地农业发展。也有同学认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耕地和肥沃的土壤,所以是利大于弊。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并不是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不是学习到简单的答案。学生明白,很多事物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判断。
课后,情境存
“教育,就是给学生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节课是否成功、高效,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通过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可以促进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和谐统一,从而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知识更好地融入情境之中,可以避免简单的死记硬背,有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深的印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如此,学习到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