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喜欢会犯错的学生。
不犯错误的好学生遍地皆是,会犯错误的学生凤毛麟角。
培养一个不犯错的好学生容易,培养一个会犯错的学生太难。
现在的学生,都是刀枪不入。学生怎么上课,怎么做作业,怎么阅读,怎么讨论,怎么写字,怎么锻炼,怎么说话,怎么走路,学校都有规定,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这是给学生裹上了厚厚的铠甲。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还怎么犯错?还有犯错的空间和机会吗?恐怕你想让他犯错他都不知道怎么犯了。
现在的学校,都是铜墙铁壁。各种各样的章程、制度、手册,把学校的篱笆织得严丝合缝、密不透风。一次春游和秋游,就能让学校如临大敌,恨不得把学生全装在保险箱中。有个初中学校,因为一场校运会,校长大伤脑筋,最后的方案竟然是:放假!报了运动项目的学生上场,没有运动项目的学生回家。虽然没有啦啦队、没有观众的运动会不好看,但这不是杜绝了安全隐患吗?说校长荒唐吗?其实校长也有苦衷:学生太多,运动场上瞬息万变,标枪、铅球之类的运动器材十分危险,万一出点事,怎么得了!我甚至能猜到校长的想法:如果能不开运动会,更好。
我不知道读者听到这个故事是什么反应,反正我除了苦笑,就是难受。学校还有学生自由呼吸的空气吗?在这样的学校,你别指望学生会犯一丁点儿错。
这样的学校好吗?细思量,真是五味杂陈。可是,学校不出事,学生不出错,这不正是全社会都要的结果吗?有时我想,学校的某些荒唐举动,校长的战战兢兢,其实也是被社会和家长逼的。
我不禁要问: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接受知识,为了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交流和沟通,为了培养健康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毋庸赘言,这些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都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也是学生去学校的目的。
但也不尽然。
我认为,还有一条:学生去学校,是为了犯错。
学生在课堂上说错话,开小差,不听讲;在教室里打闹,损坏了桌椅,打碎了玻璃;不按时交作业,把作业本画得一塌糊涂;和同学打架,逃学;忘了戴红领巾,书本也弄丢了;成绩一直不好,对老师的苦口婆心视若不见;顶嘴,你说一句“都讲八百遍了还不会”,他立马反问“你什么时候讲了八百遍”。最可恶的是,他成心气你,还拉了一帮同学帮腔。
如果把学生犯的各种错都罗列出来,把他们的糗事、丑事、蠢事等种种问题行为全部记录在案,恐怕一本书都写不下,每个老师都可以倒出一箩筐。
但是,学生不就是在这样不断犯错、纠错、改错的氛围中逐渐成长的吗?哪个学生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哪个孩子没在学校里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呢?虽然他当时还认识不了错误的性质,一转身就忘了,但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当他回忆起这些学生时代的故事,他会倍感温馨。
二
还很关键的是,学生在学校里犯错的成本最低。因为有专门纠正他们错误的老师。
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犯错,或者没有了犯错的学生,老师的教书生涯一定枯燥乏味——那是没有半点涟漪、没有半点激情、极为苍白寡淡的教育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让犯错的学生走出学校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事实上,学生在学校犯的各种错误,都是他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的有益尝试,这些尝试的价值就在于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烙印。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设定在18岁左右,大概也是考虑到人的成长的阶段性。18岁以前的这十几年,孩子从懵懂无知的幼年、童年到渐知人事的少年,心智都是极不成熟的。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然而他的观察和发现是很不全面的,他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很不准确的。
这不就是所谓的天真和幼稚?正是他们的天真和幼稚,使忙碌、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成人世界,有了让人轻松愉快的插曲,有了让人烦恼顿消、开怀一笑的气氛。
试想,如果学校里的孩子都循规蹈矩、遵章守纪,不逾雷池半步,不越规矩一分,说着与成人一样正确的话,做着与成人一样正确的事,那样的校园还是校园吗?那样的孩子还是孩子吗?
没有哪个老师不喜欢成绩好又听话的好学生、乖孩子,也没有哪个老师不对淘气爱捣蛋的孩子头痛不已。但我想说一句老师们也许不爱听的话——几十年后,真正记得老师且与老师聊得来、很亲近的学生,大半不是当年的好学生,而正是那些犯错不断、让你头痛的“差生”。
“差生”们都记得当年犯过的错,记得让老师生气的违纪事件,更记得老师批评自己时愤怒和痛心的样子。他们把这些故事回忆出来,和当年的老师、同学一起重温、分享,这是他们的开心时刻和美好时光。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可知可感,画面生动,如一壶陈年老酒,一打开便芳香四溢。
好学生大多没有这样的故事可供回忆,而且他们把个人的好成绩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认为老师带给他们的影响不大。在他们的记忆中,老师的身影很模糊。他们一路走过,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白露横江,也没有朝霞和夕阳,只有书本。
三
谈到学生的校园生活,我总会想起几个颇有意思的镜头。
第一个镜头是《红楼梦》里贾宝玉带着茗煙一干人大闹学堂。孩子们不好好读书,偏要惹是生非——一言不合,便砚瓦、书匣齐飞,书本、茶盏乱砸,闹得鸡飞狗跳。孩子们有拍手看热闹的,有吆喝助阵的,还有在一旁打太平拳的,个个都不嫌事大,满堂鼎沸。但孩子们自有孩子们的解决方式,大人弹压喝止终究没有什么效果,还得他们自己找到下台阶的方法。而孩子们的世界不过是一时恼了,一时又好了,并无隔夜的仇怨。所以宝玉和金荣的矛盾,也不过是金荣磕几个头了事。至于后来是否还有争斗,也许有,也许无,小孩子呀。
第二个镜头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一班学童上课时偷偷溜了出去,到三味书屋后面的百草园折蜡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样胆大妄为的事,就发生在老先生的眼皮子底下。最妙的是,这老先生虽极方正、严明,却手里“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第三个镜头是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对不想上学读书的淘气孩子,校长想了很多有趣的法子来吸引他。校长不会因为孩子话多就批评他,孩子虽然讲得颠三倒四,校长还是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问“还有呢”。巴学园的课堂纪律似乎不是很好。
这三个镜头里,打架已是无法无天,逃学淘气也属违纪犯禁。这些行为都很出格了,但老师都不轻易使出惩戒的手段,更没有喊家长来学校的习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有放纵之嫌,在助长孩子们的顽皮和捣蛋。“板子南山竹,不打书不熟。”可从鲁迅的笔下看,这戒尺也是做样子的时候多,吓唬人罢了。所以,待老师一不注意,孩子们又故态复萌,继续溜进百草园寻开心去了。
我认为,会犯错的孩子也是好孩子,没准儿比从不犯错的孩子更优秀。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他们,真的。难道你不喜欢吗?
他们身上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勃勃生气,这是人性之灵的天然释放。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青春和力量,看到旭日朝霞,看到诗情画意。畏葸不前、懦弱退缩不属于他们,他们永远唱着快乐的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个世界必将属于他们,也只有在他们手中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几乎每一个调皮的孩子都有一大堆鬼点子,透着出人意料的聪明劲儿。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探索的热情和欲望。他们玩得与众不同,调皮捣蛋也是别具一格。
他们智商高,情商也高,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调皮且爱犯错的孩子似乎永远有一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有一双会笑的眼睛。那眼睛,眨巴眨巴,忽闪忽闪,能让老师消除疲惫,驱走烦恼。他们是教室里的开心果,是人群中的鬼精灵。有他们在,教室里永远笑声四溢。
这样的孩子如果被过分压制,无疑是对人性的最大戕害,是对真善美的最大戕害。
四
有人也许要质问了:照此说来,学校的管理还有意义吗?规章制度还有必要吗?是不是放羊式的管理最好呢?
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学校应该怎样管理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规章制度?或者说,学校是否需要建立一种有温度的容错机制?
首先,规章制度不能斤斤计较。不少学校喜欢搞量化式管理,把各种违纪行为量化计分——学生迟到了扣分,不交作业扣分,卫生不达标扣分……扣分的项目竟有二三十项。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让老师对学生斤斤计较。在学生看来,不就是迟到了一会儿吗?老师犯得着大发雷霆吗?而在老师看来,这里扣一分,那里扣一分,你也扣,他也扣,班上的分经得起这么扣吗?这就把老师的神经绷紧了。如果死盯着扣分,神经会绷得越来越紧,到了某个临界点,老师就会“炸箍”,就会“大爆发”。老师的“爆发”是对学生的极大震慑,“杀伤力”巨大。“爆发”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
这样做也许可以有一时约束之效,但显然不是长远之策。靠“严刑峻法”来治理学校、管理学生,必定是失策之举。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无法约束得了的——即便约束了他们的手脚,也约束不了他们的心灵。
过分严苛的制度,过分严厉的处罚,容易使学生的心灵和行为变形。“既然动辄得咎,那么如何迎合老师?”学生就会动起这个歪脑筋来。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伪装自己,装乖,装好,装优秀;老师面前一套,老师背后又是一套。学生如果习惯了戴着面具,走向社会后就是两面人。没有真诚,也就没有善良,人性之害莫此为烈。
其次,换一种眼光看待学生的犯错。不要轻易给犯错学生贴上不守纪不遵章的标签,不要把他们打入另类的“冷宫”。当然,我们也不可以放任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科学合理的校园守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更是一所学校优良校风的基石。
如何对待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北京十一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北京十一学校花了很大精力,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汇总。他们发现,七年级学生的问题集中在:1.书包凌乱,经常找不到学习用具;2.贪玩,经常忘记写家庭作业;3.喜欢拉帮结派,帮派(小团体)之间常常互相攻击;4.喜欢叽叽喳喳,追追打打。八年级学生的问题则集中在:1.学习目标不明确(因为离中考尚远),纪律松懈;2.叛逆意识增强,听不进老师的建议,与父母的冲突和矛盾增多;3.敏感,攻击性强,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向;4.爱说粗话、痞话,以为是时髦;5.早恋倾向露头。
有些问题必定在某个年龄段出现,这是符合心理学、生理学原理的。若能发现并承认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学校的管理、老师对学生犯错的态度就会更理性、更心平气和,也更有助于找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的方法。
最后,老师要敢于放手,也就是说,要允许学生犯错。这似乎是一句很古老的话了,但真正让教育者认同并践行,实非易事。很多老师眼里揉不了沙子,学生稍有过失,则批评和惩罚相随,而这是连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都不屑为之的。
允许学生犯错,才会有容错机制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老师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了足够的理解和宽容,才能从容地面对学生、和蔼地陪伴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
我要向所有校長和老师进一言:大胆放手让你的学生犯一回错吧!
让学生说几句错话,不要急于打断他,不要急于纠正,让他把话说完,说充分,说完整,也许他的错话是另一条思路、另一种见识。让学生做一回错事,如果他在教室墙上踢了一个脚印,你不妨装作视而不见;如果他想在雨中享受一下泥泞的滋味,你不妨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即使他和同学打架了,你也不必大动肝火,你不妨冷静旁观,过几天再做处理。
放手的结果是:学生胆子更大了,更自信、更积极、更勇敢了,不是温驯的绵羊,而成了奔驰的骏马;学生能力更强了,班会、运动会可以自己组织了,黑板报可以自己设计了,更有创造力,更有干劲。因为,他们更能管理自己,更能约束自己,他们表现得比老师想象的更好,甚至超出了他们自己的预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我喜欢会犯错的学生。
不犯错误的好学生遍地皆是,会犯错误的学生凤毛麟角。
培养一个不犯错的好学生容易,培养一个会犯错的学生太难。
现在的学生,都是刀枪不入。学生怎么上课,怎么做作业,怎么阅读,怎么讨论,怎么写字,怎么锻炼,怎么说话,怎么走路,学校都有规定,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这是给学生裹上了厚厚的铠甲。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还怎么犯错?还有犯错的空间和机会吗?恐怕你想让他犯错他都不知道怎么犯了。
现在的学校,都是铜墙铁壁。各种各样的章程、制度、手册,把学校的篱笆织得严丝合缝、密不透风。一次春游和秋游,就能让学校如临大敌,恨不得把学生全装在保险箱中。有个初中学校,因为一场校运会,校长大伤脑筋,最后的方案竟然是:放假!报了运动项目的学生上场,没有运动项目的学生回家。虽然没有啦啦队、没有观众的运动会不好看,但这不是杜绝了安全隐患吗?说校长荒唐吗?其实校长也有苦衷:学生太多,运动场上瞬息万变,标枪、铅球之类的运动器材十分危险,万一出点事,怎么得了!我甚至能猜到校长的想法:如果能不开运动会,更好。
我不知道读者听到这个故事是什么反应,反正我除了苦笑,就是难受。学校还有学生自由呼吸的空气吗?在这样的学校,你别指望学生会犯一丁点儿错。
这样的学校好吗?细思量,真是五味杂陈。可是,学校不出事,学生不出错,这不正是全社会都要的结果吗?有时我想,学校的某些荒唐举动,校长的战战兢兢,其实也是被社会和家长逼的。
我不禁要问: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接受知识,为了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交流和沟通,为了培养健康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毋庸赘言,这些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都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也是学生去学校的目的。
但也不尽然。
我认为,还有一条:学生去学校,是为了犯错。
学生在课堂上说错话,开小差,不听讲;在教室里打闹,损坏了桌椅,打碎了玻璃;不按时交作业,把作业本画得一塌糊涂;和同学打架,逃学;忘了戴红领巾,书本也弄丢了;成绩一直不好,对老师的苦口婆心视若不见;顶嘴,你说一句“都讲八百遍了还不会”,他立马反问“你什么时候讲了八百遍”。最可恶的是,他成心气你,还拉了一帮同学帮腔。
如果把学生犯的各种错都罗列出来,把他们的糗事、丑事、蠢事等种种问题行为全部记录在案,恐怕一本书都写不下,每个老师都可以倒出一箩筐。
但是,学生不就是在这样不断犯错、纠错、改错的氛围中逐渐成长的吗?哪个学生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哪个孩子没在学校里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呢?虽然他当时还认识不了错误的性质,一转身就忘了,但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当他回忆起这些学生时代的故事,他会倍感温馨。
二
还很关键的是,学生在学校里犯错的成本最低。因为有专门纠正他们错误的老师。
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犯错,或者没有了犯错的学生,老师的教书生涯一定枯燥乏味——那是没有半点涟漪、没有半点激情、极为苍白寡淡的教育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让犯错的学生走出学校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事实上,学生在学校犯的各种错误,都是他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的有益尝试,这些尝试的价值就在于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烙印。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设定在18岁左右,大概也是考虑到人的成长的阶段性。18岁以前的这十几年,孩子从懵懂无知的幼年、童年到渐知人事的少年,心智都是极不成熟的。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然而他的观察和发现是很不全面的,他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很不准确的。
这不就是所谓的天真和幼稚?正是他们的天真和幼稚,使忙碌、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成人世界,有了让人轻松愉快的插曲,有了让人烦恼顿消、开怀一笑的气氛。
试想,如果学校里的孩子都循规蹈矩、遵章守纪,不逾雷池半步,不越规矩一分,说着与成人一样正确的话,做着与成人一样正确的事,那样的校园还是校园吗?那样的孩子还是孩子吗?
没有哪个老师不喜欢成绩好又听话的好学生、乖孩子,也没有哪个老师不对淘气爱捣蛋的孩子头痛不已。但我想说一句老师们也许不爱听的话——几十年后,真正记得老师且与老师聊得来、很亲近的学生,大半不是当年的好学生,而正是那些犯错不断、让你头痛的“差生”。
“差生”们都记得当年犯过的错,记得让老师生气的违纪事件,更记得老师批评自己时愤怒和痛心的样子。他们把这些故事回忆出来,和当年的老师、同学一起重温、分享,这是他们的开心时刻和美好时光。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可知可感,画面生动,如一壶陈年老酒,一打开便芳香四溢。
好学生大多没有这样的故事可供回忆,而且他们把个人的好成绩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认为老师带给他们的影响不大。在他们的记忆中,老师的身影很模糊。他们一路走过,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白露横江,也没有朝霞和夕阳,只有书本。
三
谈到学生的校园生活,我总会想起几个颇有意思的镜头。
第一个镜头是《红楼梦》里贾宝玉带着茗煙一干人大闹学堂。孩子们不好好读书,偏要惹是生非——一言不合,便砚瓦、书匣齐飞,书本、茶盏乱砸,闹得鸡飞狗跳。孩子们有拍手看热闹的,有吆喝助阵的,还有在一旁打太平拳的,个个都不嫌事大,满堂鼎沸。但孩子们自有孩子们的解决方式,大人弹压喝止终究没有什么效果,还得他们自己找到下台阶的方法。而孩子们的世界不过是一时恼了,一时又好了,并无隔夜的仇怨。所以宝玉和金荣的矛盾,也不过是金荣磕几个头了事。至于后来是否还有争斗,也许有,也许无,小孩子呀。
第二个镜头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一班学童上课时偷偷溜了出去,到三味书屋后面的百草园折蜡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样胆大妄为的事,就发生在老先生的眼皮子底下。最妙的是,这老先生虽极方正、严明,却手里“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第三个镜头是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对不想上学读书的淘气孩子,校长想了很多有趣的法子来吸引他。校长不会因为孩子话多就批评他,孩子虽然讲得颠三倒四,校长还是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问“还有呢”。巴学园的课堂纪律似乎不是很好。
这三个镜头里,打架已是无法无天,逃学淘气也属违纪犯禁。这些行为都很出格了,但老师都不轻易使出惩戒的手段,更没有喊家长来学校的习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有放纵之嫌,在助长孩子们的顽皮和捣蛋。“板子南山竹,不打书不熟。”可从鲁迅的笔下看,这戒尺也是做样子的时候多,吓唬人罢了。所以,待老师一不注意,孩子们又故态复萌,继续溜进百草园寻开心去了。
我认为,会犯错的孩子也是好孩子,没准儿比从不犯错的孩子更优秀。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他们,真的。难道你不喜欢吗?
他们身上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勃勃生气,这是人性之灵的天然释放。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青春和力量,看到旭日朝霞,看到诗情画意。畏葸不前、懦弱退缩不属于他们,他们永远唱着快乐的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个世界必将属于他们,也只有在他们手中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几乎每一个调皮的孩子都有一大堆鬼点子,透着出人意料的聪明劲儿。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探索的热情和欲望。他们玩得与众不同,调皮捣蛋也是别具一格。
他们智商高,情商也高,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调皮且爱犯错的孩子似乎永远有一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有一双会笑的眼睛。那眼睛,眨巴眨巴,忽闪忽闪,能让老师消除疲惫,驱走烦恼。他们是教室里的开心果,是人群中的鬼精灵。有他们在,教室里永远笑声四溢。
这样的孩子如果被过分压制,无疑是对人性的最大戕害,是对真善美的最大戕害。
四
有人也许要质问了:照此说来,学校的管理还有意义吗?规章制度还有必要吗?是不是放羊式的管理最好呢?
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学校应该怎样管理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规章制度?或者说,学校是否需要建立一种有温度的容错机制?
首先,规章制度不能斤斤计较。不少学校喜欢搞量化式管理,把各种违纪行为量化计分——学生迟到了扣分,不交作业扣分,卫生不达标扣分……扣分的项目竟有二三十项。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让老师对学生斤斤计较。在学生看来,不就是迟到了一会儿吗?老师犯得着大发雷霆吗?而在老师看来,这里扣一分,那里扣一分,你也扣,他也扣,班上的分经得起这么扣吗?这就把老师的神经绷紧了。如果死盯着扣分,神经会绷得越来越紧,到了某个临界点,老师就会“炸箍”,就会“大爆发”。老师的“爆发”是对学生的极大震慑,“杀伤力”巨大。“爆发”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
这样做也许可以有一时约束之效,但显然不是长远之策。靠“严刑峻法”来治理学校、管理学生,必定是失策之举。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无法约束得了的——即便约束了他们的手脚,也约束不了他们的心灵。
过分严苛的制度,过分严厉的处罚,容易使学生的心灵和行为变形。“既然动辄得咎,那么如何迎合老师?”学生就会动起这个歪脑筋来。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伪装自己,装乖,装好,装优秀;老师面前一套,老师背后又是一套。学生如果习惯了戴着面具,走向社会后就是两面人。没有真诚,也就没有善良,人性之害莫此为烈。
其次,换一种眼光看待学生的犯错。不要轻易给犯错学生贴上不守纪不遵章的标签,不要把他们打入另类的“冷宫”。当然,我们也不可以放任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科学合理的校园守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更是一所学校优良校风的基石。
如何对待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北京十一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北京十一学校花了很大精力,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汇总。他们发现,七年级学生的问题集中在:1.书包凌乱,经常找不到学习用具;2.贪玩,经常忘记写家庭作业;3.喜欢拉帮结派,帮派(小团体)之间常常互相攻击;4.喜欢叽叽喳喳,追追打打。八年级学生的问题则集中在:1.学习目标不明确(因为离中考尚远),纪律松懈;2.叛逆意识增强,听不进老师的建议,与父母的冲突和矛盾增多;3.敏感,攻击性强,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向;4.爱说粗话、痞话,以为是时髦;5.早恋倾向露头。
有些问题必定在某个年龄段出现,这是符合心理学、生理学原理的。若能发现并承认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学校的管理、老师对学生犯错的态度就会更理性、更心平气和,也更有助于找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的方法。
最后,老师要敢于放手,也就是说,要允许学生犯错。这似乎是一句很古老的话了,但真正让教育者认同并践行,实非易事。很多老师眼里揉不了沙子,学生稍有过失,则批评和惩罚相随,而这是连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都不屑为之的。
允许学生犯错,才会有容错机制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老师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了足够的理解和宽容,才能从容地面对学生、和蔼地陪伴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
我要向所有校長和老师进一言:大胆放手让你的学生犯一回错吧!
让学生说几句错话,不要急于打断他,不要急于纠正,让他把话说完,说充分,说完整,也许他的错话是另一条思路、另一种见识。让学生做一回错事,如果他在教室墙上踢了一个脚印,你不妨装作视而不见;如果他想在雨中享受一下泥泞的滋味,你不妨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即使他和同学打架了,你也不必大动肝火,你不妨冷静旁观,过几天再做处理。
放手的结果是:学生胆子更大了,更自信、更积极、更勇敢了,不是温驯的绵羊,而成了奔驰的骏马;学生能力更强了,班会、运动会可以自己组织了,黑板报可以自己设计了,更有创造力,更有干劲。因为,他们更能管理自己,更能约束自己,他们表现得比老师想象的更好,甚至超出了他们自己的预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