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会犯错的学生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baow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喜欢会犯错的学生。
  不犯错误的好学生遍地皆是,会犯错误的学生凤毛麟角。
  培养一个不犯错的好学生容易,培养一个会犯错的学生太难。
  现在的学生,都是刀枪不入。学生怎么上课,怎么做作业,怎么阅读,怎么讨论,怎么写字,怎么锻炼,怎么说话,怎么走路,学校都有规定,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这是给学生裹上了厚厚的铠甲。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还怎么犯错?还有犯错的空间和机会吗?恐怕你想让他犯错他都不知道怎么犯了。
  现在的学校,都是铜墙铁壁。各种各样的章程、制度、手册,把学校的篱笆织得严丝合缝、密不透风。一次春游和秋游,就能让学校如临大敌,恨不得把学生全装在保险箱中。有个初中学校,因为一场校运会,校长大伤脑筋,最后的方案竟然是:放假!报了运动项目的学生上场,没有运动项目的学生回家。虽然没有啦啦队、没有观众的运动会不好看,但这不是杜绝了安全隐患吗?说校长荒唐吗?其实校长也有苦衷:学生太多,运动场上瞬息万变,标枪、铅球之类的运动器材十分危险,万一出点事,怎么得了!我甚至能猜到校长的想法:如果能不开运动会,更好。
  我不知道读者听到这个故事是什么反应,反正我除了苦笑,就是难受。学校还有学生自由呼吸的空气吗?在这样的学校,你别指望学生会犯一丁点儿错。
  这样的学校好吗?细思量,真是五味杂陈。可是,学校不出事,学生不出错,这不正是全社会都要的结果吗?有时我想,学校的某些荒唐举动,校长的战战兢兢,其实也是被社会和家长逼的。
  我不禁要问: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接受知识,为了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交流和沟通,为了培养健康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毋庸赘言,这些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都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也是学生去学校的目的。
  但也不尽然。
  我认为,还有一条:学生去学校,是为了犯错。
  学生在课堂上说错话,开小差,不听讲;在教室里打闹,损坏了桌椅,打碎了玻璃;不按时交作业,把作业本画得一塌糊涂;和同学打架,逃学;忘了戴红领巾,书本也弄丢了;成绩一直不好,对老师的苦口婆心视若不见;顶嘴,你说一句“都讲八百遍了还不会”,他立马反问“你什么时候讲了八百遍”。最可恶的是,他成心气你,还拉了一帮同学帮腔。
  如果把学生犯的各种错都罗列出来,把他们的糗事、丑事、蠢事等种种问题行为全部记录在案,恐怕一本书都写不下,每个老师都可以倒出一箩筐。
  但是,学生不就是在这样不断犯错、纠错、改错的氛围中逐渐成长的吗?哪个学生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哪个孩子没在学校里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呢?虽然他当时还认识不了错误的性质,一转身就忘了,但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当他回忆起这些学生时代的故事,他会倍感温馨。
  二
  还很关键的是,学生在学校里犯错的成本最低。因为有专门纠正他们错误的老师。
  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犯错,或者没有了犯错的学生,老师的教书生涯一定枯燥乏味——那是没有半点涟漪、没有半点激情、极为苍白寡淡的教育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让犯错的学生走出学校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事实上,学生在学校犯的各种错误,都是他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的有益尝试,这些尝试的价值就在于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烙印。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设定在18岁左右,大概也是考虑到人的成长的阶段性。18岁以前的这十几年,孩子从懵懂无知的幼年、童年到渐知人事的少年,心智都是极不成熟的。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然而他的观察和发现是很不全面的,他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很不准确的。
  这不就是所谓的天真和幼稚?正是他们的天真和幼稚,使忙碌、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成人世界,有了让人轻松愉快的插曲,有了让人烦恼顿消、开怀一笑的气氛。
  试想,如果学校里的孩子都循规蹈矩、遵章守纪,不逾雷池半步,不越规矩一分,说着与成人一样正确的话,做着与成人一样正确的事,那样的校园还是校园吗?那样的孩子还是孩子吗?
  没有哪个老师不喜欢成绩好又听话的好学生、乖孩子,也没有哪个老师不对淘气爱捣蛋的孩子头痛不已。但我想说一句老师们也许不爱听的话——几十年后,真正记得老师且与老师聊得来、很亲近的学生,大半不是当年的好学生,而正是那些犯错不断、让你头痛的“差生”。
  “差生”们都记得当年犯过的错,记得让老师生气的违纪事件,更记得老师批评自己时愤怒和痛心的样子。他们把这些故事回忆出来,和当年的老师、同学一起重温、分享,这是他们的开心时刻和美好时光。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可知可感,画面生动,如一壶陈年老酒,一打开便芳香四溢。
  好学生大多没有这样的故事可供回忆,而且他们把个人的好成绩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认为老师带给他们的影响不大。在他们的记忆中,老师的身影很模糊。他们一路走过,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白露横江,也没有朝霞和夕阳,只有书本。
  三
  谈到学生的校园生活,我总会想起几个颇有意思的镜头。
  第一个镜头是《红楼梦》里贾宝玉带着茗煙一干人大闹学堂。孩子们不好好读书,偏要惹是生非——一言不合,便砚瓦、书匣齐飞,书本、茶盏乱砸,闹得鸡飞狗跳。孩子们有拍手看热闹的,有吆喝助阵的,还有在一旁打太平拳的,个个都不嫌事大,满堂鼎沸。但孩子们自有孩子们的解决方式,大人弹压喝止终究没有什么效果,还得他们自己找到下台阶的方法。而孩子们的世界不过是一时恼了,一时又好了,并无隔夜的仇怨。所以宝玉和金荣的矛盾,也不过是金荣磕几个头了事。至于后来是否还有争斗,也许有,也许无,小孩子呀。
  第二个镜头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一班学童上课时偷偷溜了出去,到三味书屋后面的百草园折蜡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样胆大妄为的事,就发生在老先生的眼皮子底下。最妙的是,这老先生虽极方正、严明,却手里“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第三个镜头是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对不想上学读书的淘气孩子,校长想了很多有趣的法子来吸引他。校长不会因为孩子话多就批评他,孩子虽然讲得颠三倒四,校长还是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问“还有呢”。巴学园的课堂纪律似乎不是很好。
  这三个镜头里,打架已是无法无天,逃学淘气也属违纪犯禁。这些行为都很出格了,但老师都不轻易使出惩戒的手段,更没有喊家长来学校的习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有放纵之嫌,在助长孩子们的顽皮和捣蛋。“板子南山竹,不打书不熟。”可从鲁迅的笔下看,这戒尺也是做样子的时候多,吓唬人罢了。所以,待老师一不注意,孩子们又故态复萌,继续溜进百草园寻开心去了。
  我认为,会犯错的孩子也是好孩子,没准儿比从不犯错的孩子更优秀。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他们,真的。难道你不喜欢吗?
  他们身上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勃勃生气,这是人性之灵的天然释放。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青春和力量,看到旭日朝霞,看到诗情画意。畏葸不前、懦弱退缩不属于他们,他们永远唱着快乐的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个世界必将属于他们,也只有在他们手中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几乎每一个调皮的孩子都有一大堆鬼点子,透着出人意料的聪明劲儿。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探索的热情和欲望。他们玩得与众不同,调皮捣蛋也是别具一格。
  他们智商高,情商也高,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调皮且爱犯错的孩子似乎永远有一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有一双会笑的眼睛。那眼睛,眨巴眨巴,忽闪忽闪,能让老师消除疲惫,驱走烦恼。他们是教室里的开心果,是人群中的鬼精灵。有他们在,教室里永远笑声四溢。
  这样的孩子如果被过分压制,无疑是对人性的最大戕害,是对真善美的最大戕害。
  四
  有人也许要质问了:照此说来,学校的管理还有意义吗?规章制度还有必要吗?是不是放羊式的管理最好呢?
  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学校应该怎样管理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规章制度?或者说,学校是否需要建立一种有温度的容错机制?
  首先,规章制度不能斤斤计较。不少学校喜欢搞量化式管理,把各种违纪行为量化计分——学生迟到了扣分,不交作业扣分,卫生不达标扣分……扣分的项目竟有二三十项。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让老师对学生斤斤计较。在学生看来,不就是迟到了一会儿吗?老师犯得着大发雷霆吗?而在老师看来,这里扣一分,那里扣一分,你也扣,他也扣,班上的分经得起这么扣吗?这就把老师的神经绷紧了。如果死盯着扣分,神经会绷得越来越紧,到了某个临界点,老师就会“炸箍”,就会“大爆发”。老师的“爆发”是对学生的极大震慑,“杀伤力”巨大。“爆发”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
  这样做也许可以有一时约束之效,但显然不是长远之策。靠“严刑峻法”来治理学校、管理学生,必定是失策之举。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无法约束得了的——即便约束了他们的手脚,也约束不了他们的心灵。
  过分严苛的制度,过分严厉的处罚,容易使学生的心灵和行为变形。“既然动辄得咎,那么如何迎合老师?”学生就会动起这个歪脑筋来。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伪装自己,装乖,装好,装优秀;老师面前一套,老师背后又是一套。学生如果习惯了戴着面具,走向社会后就是两面人。没有真诚,也就没有善良,人性之害莫此为烈。
  其次,换一种眼光看待学生的犯错。不要轻易给犯错学生贴上不守纪不遵章的标签,不要把他们打入另类的“冷宫”。当然,我们也不可以放任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科学合理的校园守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更是一所学校优良校风的基石。
  如何对待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北京十一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北京十一学校花了很大精力,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汇总。他们发现,七年级学生的问题集中在:1.书包凌乱,经常找不到学习用具;2.贪玩,经常忘记写家庭作业;3.喜欢拉帮结派,帮派(小团体)之间常常互相攻击;4.喜欢叽叽喳喳,追追打打。八年级学生的问题则集中在:1.学习目标不明确(因为离中考尚远),纪律松懈;2.叛逆意识增强,听不进老师的建议,与父母的冲突和矛盾增多;3.敏感,攻击性强,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向;4.爱说粗话、痞话,以为是时髦;5.早恋倾向露头。
  有些问题必定在某个年龄段出现,这是符合心理学、生理学原理的。若能发现并承认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学校的管理、老师对学生犯错的态度就会更理性、更心平气和,也更有助于找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的方法。
  最后,老师要敢于放手,也就是说,要允许学生犯错。这似乎是一句很古老的话了,但真正让教育者认同并践行,实非易事。很多老师眼里揉不了沙子,学生稍有过失,则批评和惩罚相随,而这是连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都不屑为之的。
  允许学生犯错,才会有容错机制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老师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了足够的理解和宽容,才能从容地面对学生、和蔼地陪伴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
  我要向所有校長和老师进一言:大胆放手让你的学生犯一回错吧!
  让学生说几句错话,不要急于打断他,不要急于纠正,让他把话说完,说充分,说完整,也许他的错话是另一条思路、另一种见识。让学生做一回错事,如果他在教室墙上踢了一个脚印,你不妨装作视而不见;如果他想在雨中享受一下泥泞的滋味,你不妨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即使他和同学打架了,你也不必大动肝火,你不妨冷静旁观,过几天再做处理。
  放手的结果是:学生胆子更大了,更自信、更积极、更勇敢了,不是温驯的绵羊,而成了奔驰的骏马;学生能力更强了,班会、运动会可以自己组织了,黑板报可以自己设计了,更有创造力,更有干劲。因为,他们更能管理自己,更能约束自己,他们表现得比老师想象的更好,甚至超出了他们自己的预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多照照镜子没有坏处。人生的很多尴尬,就是缘于少照了一次镜子。譬如,整齐的白牙,藏一叶绿韭;性感的裤子,拉链没拉上;步态优雅,领口侧边耷拉着只袜子。这些尴尬一旦发生,会被人笑谈一辈子。  邋遢的生活习惯,个性上的毛病,照镜子是照不出来的。所以,若身边能有一个人是你的镜子,他愿意给你指出来,你也虚心接受,那真是一生的福气。如果前者只是让你少些尴尬和笑话,那么后者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或错路。  热恋中认识的
期刊
一  影像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日常生活影像化的改变。笔者认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生通过模仿影像来进行现实的日常行为。进而推演,甚至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也是出于一种对“范例影像”的模仿。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而言,难道教育的参与者们不也正是通过对具体教育行为的模仿来重塑各个时代的“日常教育影像”吗?与此同时,这些“影像”往往是某种类似的价值评定与道德评估的标准、尺度。  然而,我们确实
期刊
小的时候很多长辈都夸我是个好孩子,人实在,学习好,做事认真负责。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我做过很多错事,委实配不上“好孩子”这个评价。  ●我曾经偷过东西  那年上小学四年级,邻居家孩子眉飞色舞地向我吹嘘说,他不用钥匙都能开自家门。我说不信,他便认认真真地向我演示了一遍,突然我脑子里就冒出了坏主意。趁着邻居家没人,我小心翼翼地摸了进去,偷了20元钱,动作干净利落,做得天衣无缝,没有人发觉。20元钱对于2
期刊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情调”这个词颇有吸引力,让我联想到“浪漫情调”“小资情调”“异国情调”等。我猜,“有情调”应该是“有情趣,有格调”,或者“有情怀,有调调”,而非庸常、刻板。听说过“教育的情感”“教育的情怀”,也了解过“情智教育”“情理教育”“情感教育”,却从未想过教育也是可以“有情调”的。  这本书其次吸引我的是封面。封面上,深蓝色的星空,宁静深邃;穿着白背心、蓝裤子,戴着黄帽子的孩子
期刊
有一类电影值得我们反复咀嚼、耐心思考,因为主题的多元,因为表达的含混。这样的电影在挑战我们的认知,我们必须在它面前做出诚挚而艰苦的思考之后,它才会向我们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价值。  看与被看  初次看《楚门的世界》,你或许会觉得,楚门最大的悲剧在于人生被根本看不到的一双手紧紧掌控着:他一次次努力恋爱自以为幸福美满的婚姻是这双手安排的,他一个个无话不说自以为交心的朋友也是这双手安排的,甚至这双手
期刊
夏日时长,天亮得早。待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将熬好的稀饭、几碟小菜摆在桌上,自己则去整理菜园了。清晨,阳光已经灿烂。一缕光线透过板栗树枝丫的缝隙,洒在母亲的身上,银发愈加晃眼。如今的母亲就像一根老藤,岁月的风刀霜剑,让她逐渐萎缩枯干,沧桑尽显。看着劳作不息的母亲,往事历历在目……  我家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小镇,是一个冲积洲。我出生那会儿,家里住的还是土坯房。在一条蜿蜒狭长的圩埂上,一排简陋的屋舍依
期刊
我以为,四月是一年最好的季节,黄昏是一天中最美的时辰。四月的黄昏,我在一种层层叠加的美好中,经过田野,朝着炊烟的方向疾步回家。  等娘抹掉饭桌上最后一粒饭,班主任就来家访了。  年轻英俊的班主任穿着白衣黑裤,穿越村庄,像一枚移动的磁石,拖拽出一长溜好奇的眼光。这些眼光如接力棒一样,将一个确凿无疑的消息迅速传递到我家。我放下刚刚握起的笔,从房间里蹦出来。爹叉开腿,双手抚着腰,站到大门口。娘把手卷进腰
期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每篇都文质兼美。要想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想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想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研读先行,以自身的研读引领学生的研读,以自身的研读体验唤
期刊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目前,这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越来越多的老师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  一、?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
期刊
[一]  在《没有“专门的德育”,只有完整的教育》一文中,我对“专门的德育”提出了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主张取消德育和德育工作。  这里,出现了一个概念:德育工作。  有朋友说:“德育不是工作,现行德育的许多弊端,正是因為把德育当成了一项工作。”  据说,十多年前围绕“德育是不是工作”这个话题还展开过争论,争论双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德育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工作,而是教育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即立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