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本文从教育界掀起的教学热潮——素质教育的含义着手,指出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四个优势所在。结合目前对教育工作者绩效考核体系,指出素质教育与考核体系的矛盾,旨在探讨如何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式 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 矛盾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中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有三层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它的英文名称是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意即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这是一个概括性极强但缺乏具体操作的定义,该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但并无如何操作的具体方法论,这也是素质教育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多争论的原因之一。
二、素质教育的操作
素质教育一经提出,全国教育界便掀起一股股素质教育改革的热潮,从学龄前儿童的初级教育到研究生阶段的高等教育、甚至是自学考试和业余学习的教育中,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各种关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案例和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由于其在定义上的概括性,对于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操作缺乏可以参考的行为模板,以及对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价受到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以致素质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某些误区。
在探讨素质教育如何操作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何谓“素质”。根据《高级汉语词典》的定义,素质有三个解释:(1)diathesis: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2)quality:事物本来的性质(3)accomplishment: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很显然,在素质教育的概念中,素质指的是综合素养。
既然所谓“素质”指的是各种综合素养,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概念便是各种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成各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知识不再是死的知识,技能要以实用为目标,以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接受知识和技能,发展知识和技能以提高综合素质。
以此为出发点,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与应试教育不同的以下教育现象:
1.关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提倡在顺应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快乐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理念,以教师为主导。
2.强调全面发展,尤其是文体特长的发展。纵观各路媒体对素质教育的报道,基本都在强调艺术和体育特长的综合提高,不少高中教育取消文理分科,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早已改变原来仅停留在知识教育水平的思维,减轻传统知识学习的课业压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课外活动时间以紧跟时代潮流、向最新的科学技术学习、在社会活动中学习,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创新。
3.强调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达到课堂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训练技能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改进教学策略,在优化上下功夫,把握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层次化,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信息多向交流。并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确保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科研工作围绕实施新课改,培养个性这一中心课题展开,以培养学生自治、自学、自强的能力为目标,以常规专题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为重点。
4.强调新型师生关系,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做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双边的关系。在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以身示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疏导,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
三、素质教育行与识的矛盾
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从这种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短短几年内受到的热烈拥护来看,它确实反应了现代化社会的教育需求,但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最突出的问题便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培养人格、全面发展、快乐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业绩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进行考量,教育工作者面对绩效考核体系与工作主要目标之间的矛盾,只能择其一,陷入既不能努力让学生学习死知识,又不能专心培养孩子兴趣的僵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面临学生的升学、学习考核等问题上,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知识性的内容仍然是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虽然强调全面发展,但是在学生成绩考评上,在诸如音乐、体育、美术、文学、奥数、科学等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是考量的很重要的因素,也在家长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误区,那便是:不仅仅是要综合成绩好,还要有特长,这样才能在以最终点数为衡量标准的考核体系中胜出。胜出仍然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
为什么家长都要孩子胜出呢?关键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我国无论是初等还是高等教育仍然处在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备,师资力量有待提升的阶段,因此抢占优秀的教育资源,便能为孩子在未来发展中有着更好的成就奠定基础,同时,进入下一级资源丰富学校的学生数量越多、便更能为学校吸引更多的资源。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会拼命从学生知识教育、特长教育上下功夫,以求得自己利益最大化。
这样一来,素质教育的实施难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单纯从人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便出现很大矛盾。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行与识的矛盾,核心在于对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很难真正做到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全心全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滕州市姜屯镇大彦小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式 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 矛盾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中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有三层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它的英文名称是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意即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这是一个概括性极强但缺乏具体操作的定义,该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但并无如何操作的具体方法论,这也是素质教育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多争论的原因之一。
二、素质教育的操作
素质教育一经提出,全国教育界便掀起一股股素质教育改革的热潮,从学龄前儿童的初级教育到研究生阶段的高等教育、甚至是自学考试和业余学习的教育中,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各种关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案例和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由于其在定义上的概括性,对于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操作缺乏可以参考的行为模板,以及对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价受到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以致素质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某些误区。
在探讨素质教育如何操作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何谓“素质”。根据《高级汉语词典》的定义,素质有三个解释:(1)diathesis: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2)quality:事物本来的性质(3)accomplishment: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很显然,在素质教育的概念中,素质指的是综合素养。
既然所谓“素质”指的是各种综合素养,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概念便是各种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成各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知识不再是死的知识,技能要以实用为目标,以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接受知识和技能,发展知识和技能以提高综合素质。
以此为出发点,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与应试教育不同的以下教育现象:
1.关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提倡在顺应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快乐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理念,以教师为主导。
2.强调全面发展,尤其是文体特长的发展。纵观各路媒体对素质教育的报道,基本都在强调艺术和体育特长的综合提高,不少高中教育取消文理分科,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早已改变原来仅停留在知识教育水平的思维,减轻传统知识学习的课业压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课外活动时间以紧跟时代潮流、向最新的科学技术学习、在社会活动中学习,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创新。
3.强调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达到课堂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训练技能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改进教学策略,在优化上下功夫,把握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层次化,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信息多向交流。并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确保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科研工作围绕实施新课改,培养个性这一中心课题展开,以培养学生自治、自学、自强的能力为目标,以常规专题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为重点。
4.强调新型师生关系,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做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双边的关系。在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以身示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疏导,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
三、素质教育行与识的矛盾
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从这种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短短几年内受到的热烈拥护来看,它确实反应了现代化社会的教育需求,但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最突出的问题便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培养人格、全面发展、快乐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业绩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进行考量,教育工作者面对绩效考核体系与工作主要目标之间的矛盾,只能择其一,陷入既不能努力让学生学习死知识,又不能专心培养孩子兴趣的僵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面临学生的升学、学习考核等问题上,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知识性的内容仍然是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虽然强调全面发展,但是在学生成绩考评上,在诸如音乐、体育、美术、文学、奥数、科学等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是考量的很重要的因素,也在家长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误区,那便是:不仅仅是要综合成绩好,还要有特长,这样才能在以最终点数为衡量标准的考核体系中胜出。胜出仍然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
为什么家长都要孩子胜出呢?关键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我国无论是初等还是高等教育仍然处在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备,师资力量有待提升的阶段,因此抢占优秀的教育资源,便能为孩子在未来发展中有着更好的成就奠定基础,同时,进入下一级资源丰富学校的学生数量越多、便更能为学校吸引更多的资源。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会拼命从学生知识教育、特长教育上下功夫,以求得自己利益最大化。
这样一来,素质教育的实施难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单纯从人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便出现很大矛盾。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行与识的矛盾,核心在于对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很难真正做到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全心全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滕州市姜屯镇大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