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采取设计话题讨论,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等多种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互相激进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更加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 组织讨论 开展活动 激发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83-01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形式。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不应只是注重形式,追求课堂热闹气氛的天真游戏,也不应是生硬的角色扮演。它应根据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而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在乐中学英语。
  英语课堂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采取不同的形式,寓教于乐。活动可以是全员参与,亦可以是互相配合又竞争,这样既可复习和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品质。可以精心设计短剧表演,也可以组织演讲、复述故事,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等形式,拓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乏味为有趣,使感觉更加清新、想像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一、设计英语话题讨论课
  英语话题讨论课即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启发其自由讨论,激发学生多向交流欲望,达到在辩认中学习。使用英语的目的,话题的选择和在课堂上如何创造自由开放,激人奋进的环境是开展话题讨论课的关键所在。所选的话题必须是学生真正感兴趣并且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应该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话题的获得可以采取从学生中征集的方式,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已并最具有创造力。良好的环境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师在其中应该起到组织、鼓励、控制等作用。
  1.创造宽松环境,激发学生讲英语
  在The Olympic Games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设计了题目为“我看奥运”的讨论,此时有几个学生举手发言,他们中多是体育爱好者,而且准备得很好。学生们谈到了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列出了其中的比赛项目、参与者和获得奖牌的各个选手等之后,纷纷发言,讨论十分激烈,此话题是以奥运为基础的,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许多学生都有所了解,这就很贴近他们的生活。课后,老师应充分为他们营造各种环境,挖掘他们的潜力。
  2.讨论可增加学习词汇量,正确使用词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讨论的话题一般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在此过程中他们想用英语进行表达,就不得不去查询单词、词组还有好的语句,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翻阅字典,各类读物,久而久之,就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学会了正确使用词汇。
  二、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一是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学生对于课堂上的活动、竞赛和游戏充满了浓厚兴趣,这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是相符的。利用这一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二是在学每单元单词时,开展单词速记比赛,优胜方会得到些奖励。三是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时,想让学生把字写好,可以开展英语书法比赛。四是为了促使他们多读书、背书,平时经常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叫学生录下自己朗读的课文,挑出一部分在班中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开展朗读比赛。五是结合新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的的训练,每课都有情景操练,这样可以结合本课内容编排小品,唱英文歌曲等,组织小品节目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使老师改变过去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此外,配合学校每年一次的文化节,举行一些活动来增加学英语的气氛,效果也不错。
  三、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特点,开展课堂教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包括:同步课堂、教案集萃、参考试卷,英语阅读、多媒体素材库等。同步课程里包括每一单元的所有单词,知识以及语法知识、教案集萃中有多个著名老师的标准教案;参考试卷有大量的练习供学生做,并配有答案;在多媒体素材里,每一个单元都配有声、景、情并茂的内容。这样一来,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优美的画面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很快记住所学的内容。教师要经常制作课件,归纳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练习题,用一些绘画和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能增加课容量,加深记忆,还可以随时利用屏幕来复习以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四、分散难点,降低坡度,减少学习障碍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英语学习中后天培养的。教师运用适当教育、教学方法,有趣的实物,简笔画或幽默的语调、动作、表情,一定能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对那些缺乏兴趣、学习功力、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在“困难—不感兴趣—成绩差—更不感兴趣—成绩更差”的怪圈中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一方面,让学生多读多听多模仿,培养英语语感,另一方面,让他们把握住英语与汉语的区别。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和掌握。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意。”如果我们只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注意去强化和保持它,则任何兴趣都不会长久。因此,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我们应更多地注意发挥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时时体会成功的愉悦。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兴趣味的保持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效果,并恰当的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与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激发保持兴趣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组织哪种活动,都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做好评价总结工作。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6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录音、录像、电视、电脑、投影仪等诸多媒体已广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也悄然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多媒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来
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体现教学环节缜密而问;为逐层深入揭示主题而追问;为巧妙营造课堂氛围而问;为紧扣主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66-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教学语言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教学修养、人格魅力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教学语言特点,运用科学、规范、生动、有趣且富有情感的语言开展课堂教学,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
用机器对细胞自动分类,国外很早就开始研究,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发展很快;作为模式识别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一个方面,它也是较有成效和研究得比较充分的问题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文主要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收集信息,创设情境,推荐阅读,开展活动等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做好语文课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现在的文本“享受者”、“创造者”。  【关键词】课程标准 收集信息 创设情境 推荐阅读 开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中职英语教学既要兼顾他们走出社会的英语应用能力又要帮助高考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需具备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下,快速高效的提高英语能力。本人在教学中创新的运用了形象直观法、差异比较法、角色表演法、多媒体资源运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有显著的优势。  【关键词】探求 创新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80-0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Go for it ( 上 ) Unit 8。主要围绕学校旅行和休假日这两个话题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以此引出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以及特殊疑问句等语言功能。本单元旨在创造一个放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通过听、说、读、写、练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语言知识的能力
【摘要】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中缺少语言环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导致我们的英语学习就经常停留在课本上与应试中,达不到真正学习语言的目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践新的教学理论——情境认知法,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高等职业英语教学过程,使高职英语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中,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境认知 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
在任何形式的蕈菌产业中,蕈菌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是无法分割、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无论是依托蕈菌科学发展的蕈菌生产,还是通过生物技术进步开发的蕈菌产品,都需要依靠蕈
本文针对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相关英文术语出现混淆、模糊不清、译名混乱的现象,从综合运输的内在机理出发,重新界定了综合运输的概念与内涵,在分析国外综合运输发展背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