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视角中的学术职业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w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分工的视角来看,现代大学的学科制度既促进也制约着学术职业的发展。而学术自由作为学术职业的突出特点,与学术人格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成为学术职业的现实推动力。我国学术职业的发展中面临着种种问题,应该从职业分工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的大学教师,以便确立他们的社会地位,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其他文献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全面完成人才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围绕人才战略的实施,致力于转变人才观念,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遵循“开放,流动,有序”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依法治教,职秀推进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继续抓好层次创造性人地物吸引和培养工作。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等教育不断深化,同时引发了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关注高等教育深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而要有效配置教育,防止文凭的泛滥和教育过度,在就业观念与人才观念上做出理性的思考与重新定位。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高等教育产品供给方式应实行政府主导的混合提供方式,以河北省为例,研究省级公共支出政策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支出应继续作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渠道之一,但应从支配性转向引导性,地方高等教育公共支出主体应为省级财政,需坚持效率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公共支出主体应为省级财政,需坚持效率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内部结构优化。
高校办学模式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与一定办学理念支配下形成的,包括办学目标,投资方式,办学方式,教育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内的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理论模式或操作式样,现代高校办学模式具有内涵丰富性与研究多维性,客观制约性与主观选择性,整体优化性与特色鲜明性等基本特征。
个体有选择地逐步内化外界精神文化的过程,是素质形成的关键。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大学生选取教育资源的广度及其内化的深度,是其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心理过滤器”,也是导致大学中期大学生明显分化的主要因素。
责任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依存)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和人与社会这几层相互支持的关系。而责任意识则是指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只有立足于责任意识,青年人才可能健康快速地成长,成为新千年的主人,责任意识培养的目标需要转换,责任意识培养又需要通过长期的综合教育培养,而“大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山西高等教育在调整中,把当时山西惟一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办学实力的山西大学分设为几个独立专门学院,一些系科划归外省院校,使后来的山西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困难和总体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学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重要的自变量。我国大学制度创新的主要任务是:改革单位制度,按照学术组织的基本属性重塑大学的制度结构;消解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营造平等竞争的大学制度环境。大学制度创新过程中,应避免路径的单一化,在移植“外生性”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发展“内生性”的制度安排,做到他律与自律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