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写作训练能够培养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启迪学生的思想灵魂。学生通过写作能够进一步地发掘生活中的丰富多彩与是非善恶,为他们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奠定基础。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 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精神,重视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重视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需深思的现实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写作教学认为: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以激发写作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关键,以总结写作技巧为手段,以研究评改为重点。
1.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浓厚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成功的前提。“生活犹如源泉,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注意多方积累写作素材,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生活,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来反映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对生活的理解感悟能力也就进一步地得到了提高,写作的素材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
作文教学要坚持“从生活中来,有真情实感”的原则,鼓励学生经常走出课堂,积极投身到生活实践中去,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观察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注意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多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用热爱生活的情感去品味生活。通过设置相当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优美的故事营造情境,用新颖的文章创设情境,用奇特的材料创设情境等等,让学生如临其境,类似这些活动,学生大都竞相参加,兴趣倍增。这样,学生会把作文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喜欢作文,自觉写作。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写作比赛等项目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鼓励学生书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1注意写作培养的多元化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倡导异向思维,百花齐放,标新立异;鼓励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恰当的修辞,精彩的表达;使学生由愿说愿写,到善说善写,逐步让学生达到出口有佳句、落笔出奇文的境地。这种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走出单一枯燥的写作训练模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提高。
2.2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创新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报刊中、新闻中大量获取有时效性的材料,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有的借用已有材料和老题材,通过适当的技巧作相应的铺写,也能够使文章“出新”。
2.3引导学生做到语言创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由于文化积淀少,所以写出的文章就缺乏文采,语言干瘪无味,思路狭窄。学生的生活阅历范围较为狭窄,自然也就很难写出他们所需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的优秀习作来为自己积累写作素材,这种方式使课内课外互相促进。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摘背精彩句段,从古今中外的古代优秀的文化典籍、精品美文中汲取营养。
3.利用写作训练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指导—写作—阅卷—评讲”。上作文课时,传统的是教师指导后再写,学生写完后再评议,一般是两节课完成一篇作文,第一节课是老师先指导,告诉学生审题、立意,指出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大约15—30分钟,然后再让学生写。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以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循着老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老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创造性往往被扼杀了,因而写不出什么有新意的文章来。如果老师指导得过细,还容易出现全班作文雷同的现象。
为了克服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可以采取先让学生写,不做任何提示和指导,去掉学生的依赖思想,逼着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做完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作文进行个项指导。如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明确要求,防止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材料,学会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斟酌,防止写作素材的堆积或形成“流水帐”等;也可以分别就审题、立意、构思、成文、修改等方面进行指导;也可以从文章类别的角度,通过合理划分归类,概括出常见问题的一般行文思路和结构程式进行系统指导;还可以加强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训练,即把常见的写作方法概括出来指导学生加以运用,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写作特点进行创新。
4.依据新课程评价方式,研究评改学生习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修改和讲评的环节。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评改。
我们可以把书面批改和口头批改结合起来,把详批和略批结合起来,把教师范批和学生试批结合起来。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在具体修改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批改中注意明确共性和个性问题,对于共性问题作集体指导,对于个性问题作口头指导或书面点拨。作文批语要多鼓励、多启发,耐心批点,善于发现“闪光点”,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享受创作的“成功感”。作文讲评中也应当实现生活化,即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具体方式可多种多样,或对照比较,或归纳演绎,或赏析评改,不拘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讲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潜能。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教师只有在新课标精神要求下,不断进行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学生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好作文。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 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精神,重视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重视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需深思的现实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写作教学认为: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以激发写作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关键,以总结写作技巧为手段,以研究评改为重点。
1.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浓厚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成功的前提。“生活犹如源泉,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注意多方积累写作素材,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生活,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来反映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对生活的理解感悟能力也就进一步地得到了提高,写作的素材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
作文教学要坚持“从生活中来,有真情实感”的原则,鼓励学生经常走出课堂,积极投身到生活实践中去,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观察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注意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多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用热爱生活的情感去品味生活。通过设置相当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优美的故事营造情境,用新颖的文章创设情境,用奇特的材料创设情境等等,让学生如临其境,类似这些活动,学生大都竞相参加,兴趣倍增。这样,学生会把作文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喜欢作文,自觉写作。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写作比赛等项目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鼓励学生书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1注意写作培养的多元化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倡导异向思维,百花齐放,标新立异;鼓励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恰当的修辞,精彩的表达;使学生由愿说愿写,到善说善写,逐步让学生达到出口有佳句、落笔出奇文的境地。这种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走出单一枯燥的写作训练模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提高。
2.2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创新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报刊中、新闻中大量获取有时效性的材料,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有的借用已有材料和老题材,通过适当的技巧作相应的铺写,也能够使文章“出新”。
2.3引导学生做到语言创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由于文化积淀少,所以写出的文章就缺乏文采,语言干瘪无味,思路狭窄。学生的生活阅历范围较为狭窄,自然也就很难写出他们所需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的优秀习作来为自己积累写作素材,这种方式使课内课外互相促进。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摘背精彩句段,从古今中外的古代优秀的文化典籍、精品美文中汲取营养。
3.利用写作训练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指导—写作—阅卷—评讲”。上作文课时,传统的是教师指导后再写,学生写完后再评议,一般是两节课完成一篇作文,第一节课是老师先指导,告诉学生审题、立意,指出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大约15—30分钟,然后再让学生写。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以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循着老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老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创造性往往被扼杀了,因而写不出什么有新意的文章来。如果老师指导得过细,还容易出现全班作文雷同的现象。
为了克服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可以采取先让学生写,不做任何提示和指导,去掉学生的依赖思想,逼着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做完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作文进行个项指导。如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明确要求,防止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材料,学会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斟酌,防止写作素材的堆积或形成“流水帐”等;也可以分别就审题、立意、构思、成文、修改等方面进行指导;也可以从文章类别的角度,通过合理划分归类,概括出常见问题的一般行文思路和结构程式进行系统指导;还可以加强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训练,即把常见的写作方法概括出来指导学生加以运用,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写作特点进行创新。
4.依据新课程评价方式,研究评改学生习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修改和讲评的环节。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评改。
我们可以把书面批改和口头批改结合起来,把详批和略批结合起来,把教师范批和学生试批结合起来。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在具体修改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批改中注意明确共性和个性问题,对于共性问题作集体指导,对于个性问题作口头指导或书面点拨。作文批语要多鼓励、多启发,耐心批点,善于发现“闪光点”,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享受创作的“成功感”。作文讲评中也应当实现生活化,即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具体方式可多种多样,或对照比较,或归纳演绎,或赏析评改,不拘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讲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潜能。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教师只有在新课标精神要求下,不断进行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学生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