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意统摄字词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e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以文意统摄字词,是指字词教学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背景中进行,字词理解要为文意把握服务。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有两点理由:
  一是教一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即是把握文意。一位中学老师曾问叶圣陶先生:“语文课的教学,应侧重于章段结构的分析,还是词义的讲解?”先生回答说:“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讲词义和章段结构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字词教学被从文意把握中剥离出来的问题,讲词义没有为文意把握服务。
  二是这样做可以逐步根除逐句逐句讲文言文的问题。早在1961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我认为教文言文也不应该逐句逐句讲,至于逐句逐句讲语体文,那简直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逐段逐句讲文言文的情况,目前还是较普遍,不“逐句逐句讲”,那如何做?以文意统摄字词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向。
  按照以文意统摄字词的思路,《小石潭记》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如下:
  一、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任务:课文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请用“小石潭之( )”的格式逐一概括出来(括号里只填一个原文中的字)。
  明确:小石潭之(水);小石潭之(石);小石潭之(鱼);小石潭之(源);小石潭之(境)。
  小石潭之“源”一项,学生可能找不到适合的字来概括,或用“岸”概括。可相机作引导或点拨,小石潭之“源”的“源”是“源流”之意,“不可知其源”的“源”是“源头,源泉”之意,这里用原文的“源”字是用其字不用其意。
  小石潭之“境”一项,学生可能用“树”或“竹”“蔓”来概括,教师相机作引导或点拨,“树”“竹”“蔓”等都只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作者已经明确写到“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
  二、感知记叙对象特点
  任务: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所写对象特点。
  明确:小石潭之水:清;小石潭之石:卷;小石潭之鱼:乐;小石潭之源:折;小石潭之境:清。
  这里,我们不能只是教“结果”,还必须相机引导或点拨,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小石潭之“水”,学生还可能用“冽”或“鸣”概括,相机点拨:小石潭之水的特点是“清冽”(清凉),“清”即清冽的意思,因为只能用一个字,所以用“清”。相机辨析“冽”与“洌”的不同:冽,与冷有关,如“凛冽”;洌,清,如“泉香而酒洌”,“洌”与“浑”相反(如“莫笑农家腊酒浑”)。
  小石潭之“石”,学生还可能用“全”(整块)概括,“全”也的确是小石潭之石的一个特点,但不是最突出的特点,所以就只用一个“全”字略写,而“卷”因为是最突出的特点,所以用了“坻”“屿”“嵁”“岩”來比拟、来详写。相机探究“坻”“屿”“嵁”“岩”: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石壁,高峻的山崖。“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即“成为小洲,小岛,岩石,石壁”。
  小石潭之“鱼”,学生还可能用“游”或“动”来概括,需引导学生讨论、作比较以发现写鱼“游”“动”(或不动)都是为了写鱼“乐”的特点。相机辨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中两个“乐”字意思的不同:“心乐之”是心情为之高兴之意,“乐”是意动用法,“以……为乐”之意;“似与游者相乐”是好像与游人逗乐之意,“乐”是动词,“逗乐”之意。
  小石潭之“源”,学生还可能用原文的“行”“明”“差”“互”等字概括,引导作比较:行,前行;明,出现(灭,隐藏。明灭,时隐时现);差,长短不齐;互,交错;折,曲折。学生不难发现用“折”字最恰当。时隐时现、交错不齐也的确是小石潭源流的特点,因为要求只能用一个字,所以对用“明”“差”“互”概括的学生对小石潭源流特点的感知,在点评时也应给予肯定。
  小石潭之“境”,学生还可能用“寂”“凄”“寒”“怆”“幽”“邃”等字概括,也需引导学生作比较。其实文中作者已经明言“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如果学生没有用这些字来概括,为了相机学习这些词语,可问“除‘清’(凄清)外,还可用什么字来概括”,以创设相机拓展的情境。
  三、探究文章重点内容
  任务:试说说是哪些原因造成小石潭这种凄清的氛围,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感知到的?
  明确:
  1. 小石潭周围树木茂密。主要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两句可知。相机探究“青”“翠”“蔓”等词语,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译为:青葱的树木苍翠的藤蔓,(互相)覆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相机教学生翻译的几种方法:①组词法,如“青”“树”“翠”“蔓”“摇”分别组词为“青葱”“树木”“苍翠”“藤蔓”“摇曳”;②换词法,如“环合”“披拂”用换词法解释为“环绕”“飘拂”;③诠释法,如“蒙”“络”“缀”“参差”诠释为“覆盖”“缠绕”“牵连”“参差不齐(或长短不齐)”;④字源法,如“络”字为何是缠绕的意思?“络”的篆文为<E:\冯\新建文件夹\中学\中学教师 2021年第6期\杨世良-1.tif>,<E:\冯\新建文件夹\中学\中学教师 2021年第6期\杨世良-1.tif>为捆绑的意思,<E:\冯\新建文件夹\中学\中学教师 2021年第6期\杨世良-1.tif>是进犯之意,表示入侵和绑架。这样,了解了造字本义,“络”字为何引申出“缠绕”之意就不难理解了。
  2. 小石潭与外界隔绝,人迹罕至。主要从“隔篁竹”“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中感知到。相机探究“伐”“取”“下”“寂寥”等词语。对“寂寥无人”重点作探究:同游者有6人之多,为什么说“寂寥无人”?应是说人迹罕至,与外界有一种隔绝之感,凄清之气让人难以抵挡。这里的“无人”是指没有一点儿让人觉得宜停宜留的气息,并非没有人之意。有一次,笔者和一个朋友曾去游过云南临沧邦东龙吟瀑瀑下水潭,尽管是冬春之时,素湍绿潭,风景很美,但我们两个人在瀑底,还是有一种不寒而栗之感,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充满凄清之气的无边的黑洞,被一种莫名的凄清之感重重包围着——这种感觉,或许就是柳宗元所说的“寂寥无人”之感。   3. 小石潭地势低洼。从“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几句中感知到,如果水不是从地势高处跌落到地势低处的水潭,是不会发出“如鸣珮环”的声音的。因为小石潭地处低洼之地,所以才需要向下走。
  4. 作者的心情郁闷或失落。文中虽有两个“乐”字,一个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另一个是“似与游者相乐”。但从短文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到,作者的心情并不“乐”,而是似乎有些郁闷与失落。先让学生试推测原因,再补充介绍相关背景。
  四、品味文章写法之妙
  任务:在小石潭之水、石、鱼、源、境中选择至少两个方面说说文章写法之好。
  明确:
  写小石潭之水,有两处写得最精彩:一处是“如鸣珮环”,写出了小石潭水声之美;另一處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字最妙,在写小石潭之鱼的同时,巧妙地写出了小石潭水之清澈,可谓传神之笔。
  写小石潭之石,用一个“全”字写出了小石潭之石是整块状,极为简练而有表现力;用“坻”“屿”“嵁”“岩”四种物体比拟小石潭之石翻卷之奇,写得具体而形象。
  写小石潭之鱼,一是写出了鱼儿的自由自在,“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几句形象地写出了鱼儿的自由自在;二是将鱼儿拟人化,或“佁然不动”,或“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好像在和游人嬉戏、逗乐)。
  写小石潭之源,主要是比喻和用语新奇。“斗折蛇行”用北斗星的形状和蛇爬行的样子来比喻小石潭的源流,极为新奇且形象生动。写小石潭源流的“岸势”用“犬牙差互”作比也是极为新奇生动。源流的或隐或现,用“明灭可见”状写,“明灭”二字用语也是新奇少见。
  写小石潭之境,有两点巧妙之处:①在写小石潭水声之美的同时巧妙地交代了小石潭所处之境地势的低洼,从“下见小谭”一个“下”字和“闻水声,如鸣珮环”都可知小石潭所处之境地势之低,如果水不是从地势高处跌落到地势低处的水潭,是不会发出“如鸣珮环”的声音的,这里恐怕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给人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就不奇怪了。②写景与写感受巧妙结合(即情景交融)。“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是写景物,可见小石潭与外界已经完全“隔”开;“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是写感受,小石潭与外界完全隔开,加之小石潭地处低洼之处,作者又是被贬谪之人,心情处在郁闷失落之中,给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之感就更显得很自然真切。
  在以上环节中,我们的目标是指向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但相机探究理解了大多数词语,而且字词的理解是为文意把握服务的,也基本避免了逐句逐句讲解的问题。这是一种值得进一步进行实践探究的教学思路。
  其实,以文意统摄字词,不仅用于文言文教学,现代文的教学也可尝试这种教学思路。
  ◇责任编辑 晏祥辉◇
其他文献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式工具,能将人脑内部的知识结构进行视觉化呈现,将放射性思维图式化,并记录人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可以广泛运用于中学英语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绘制多样化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发散源是发散性思维的起始点,是思维框架的中心。准确地锁定发散源,可使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上更为轻松迅捷,也使文章的阅读更具逻辑感,使学生在整个英语阅读过程更为愉悦。鉴于此,本文以2019年人教版英语新教
期刊
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有人说“成功乃成功之母”,笔者认为“成长乃成功之母”。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绘制自己人生历程的成长曲线,成长是长期的、连续的、不断延展的。成功是短暂的、离散的、瞬间的,是成长曲线上的一个个点。它是由曲线生长出来的,也将延续出后续无数个点,是曲线上亮丽而又普通的点。但凡有追求的人,都想早日成功,殊不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一、健康的成长从孩提开始  刚刚出生的婴儿开始不断
期刊
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历年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科学思维是学生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关键能力。本文中,笔者以“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复习课为例,探索在复习课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课例分析  (一)分析原因,归纳概括  科学思维是基于客观事实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期刊
一、教材特点    1.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  本套教材遵循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即语言在滚动循环过程中逐步递进,在滚动中积累语言,在循环中提高语言。如,三年级下册学习字母,要求学生达到认读水平;四年级上册要求达到字母书写(Read and write板块)并开始练习简单的句子书写(每课一句);四年级下册加大书写力度,在Read and write板块既书写前三册出现的重点词汇
期刊
当下,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然而,很多教师,面对中考和升学的双重压力,在初三备考时,担心复习时间不够用,学生知识体系不够健全,于是不敢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复习教学中“满堂灌”“满堂讲”的现象依然风行。然而,据部分初三教师反馈,这样备考不仅“枯燥乏味”,更是“消耗精气神”。甚至,有教师反映,一到初三,他们就自乱阵脚,讲课零零散散,作业布置随心所欲,更有甚者,自认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应当是灵动、和谐的,这当中肯定少不了智慧教师的妙语连珠,更少不了在教师引领下的学子数学思维的大放异彩.当然,想要培养出“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学生,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置必得尤为重视,只有精心打造这个“过程”,才能创造“以生为本”的课堂,从而给学生提供相对民主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展开富有智慧的讨论,并发扬独立思考的精
期刊
【人物简介】马立康,回族,弥渡县第一完全中学美术教师,从教三十余年。他的国画作品在教育系统书画作品评选活动中,屡次荣获一等奖。1998年,他荣获“全省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称号;2013年,荣获“云南省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被评为弥渡县第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15年,荣获“白州文化名家”称号。  大理州剑川县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有着浓厚的尊
期刊
人物的精神就是人物的气质、品质等东西,往往通过典型材料,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表现出来,也可以借助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形式表现出来。  一、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  在朝鲜战场上,魏巍的每一天都被人民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他收集了100多个事例,采访了20多个战例,写成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保留了5个,最后发表时又删去了2个,仅剩3个,它们分别是“松骨峰战斗”“马玉祥
期刊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把一篇作文比作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不像一棵活树,作文没有细节就显得平淡,不生动,不真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赵树理也说:“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
期刊
文言文阅读在初中生眼里,普遍被认为是难点。阅读的难点来自陌生的信息无法落实,而陌生的文言实词的出现无疑是阅读路上最可怕的“拦路虎”。由于文言实词数量大,且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如何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的含义成为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固然是基础,但是掌握正确的方法推断具体文句中实词的含义则是关键。本文探讨通过两种方式的借用联想以及两种“代入”方法,共同解决文言文课外实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