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3+3”中高衔接项目中职阶段专业课课程内容及实施的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etian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汽车中职高职“3+3”培养模式的背景以及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目前衔接过程中课程内容及实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中高衔接项目中中职阶段专业课性质、优化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改变课程教学方式,合理制定出汽车“3+3”中高衔接项目中职阶段专业课课程内容及实施方案,使中职阶段的课程与高职阶段的课程有效衔接,让学生具备到高职校后继续有效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汽车“3+3”中高衔接 专业课程内容及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56-01
  一、“3+3”培养模式
  “3+3”模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第5学期必须安排符合转段条件学生参加对口单独招生报名,符合条件的由牵头院校直接录取。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6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高职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高级技能人才。
  二、“3+3” 课程改革基本方针
  “3+3”并不是中职、高职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衔接,“贯通”是“3+3”的核心。在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夯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培养面向“汽车后市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汽车构造拆装能力、汽车维护保养能力、汽车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排除能力,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汽车“3+3”衔接过程中专业课课程内容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内容及实施”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保持中高职有序衔接是实现职教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而中高职课程衔接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为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汽修专业特点,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整体构思、科学设计、分段实施,既要保持中职课程的相对完整,又要注重高职课程的合理分工,以保证有升学需求学生的有序衔接和不升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中职的失重倾向;过度注重衔接而忽视了中职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2.中高职的独立倾向;没有摆脱原有的办系统的学思维,中高职各自为政,仅仅是形式上的衔接,没有经过系统的研讨、调研。使得课程内容重叠、交叉现象严重,分工不明确、合理,衔接不紧密,课程实施后的效率和效果难以保障。
  四、汽车“3+3”中职阶段专业课程内容及实施的优化
  1.明确课程性质、优化课程标准
  根据普通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实践的熟练度及规范要求。根据教师提出的实施步骤完成操作任务为目的。而针对“3+3”学生而言,在基础动手能力的要求上,更强调系统不同功能、部件工作原理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强化对问题的分析,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在中体教学内容上,将教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任务目标明确,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为后续高职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具备到高职校后继续有效学习的能力。
  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
  设计项目任务,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分为若干个项目,再以具体任务来实施,每个任务的设定紧扣教学要点,以企业单位实际岗位需求为目的组织教学,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后续高职学习奠定基础。
  3.以赛促教 强化技能训练
  “3+3”为分层次教学,在中职阶段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任务实施过程中,将技能大赛所涉及的知识点以任务拓展的方式有效拆分到项目任务中,使课堂更为有序,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4.结合实际案例 提高学习兴趣
  在实际安排课程内容时,结合实车案例,将抽象问题实际化,不仅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更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學方式的选择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选用不同,同时还需学情分析。“3+3”的学生相对于普通中职学生而言,学习基础扎实,他们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那么,教师在授课时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于浅显的理论知识可采用课前预习,上课提问的形式;原理型、难懂的知识点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技能操作学生查阅维修手册,小组指导操作流程,教师检查,学生根据正确的流程操作。总而言之,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提高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目前,“3+3”中高衔接培养模式还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中职阶段的专业课教学及实施在不断优化。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应不间断的跟踪,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中职阶段的课程与高职阶段的课程有效衔接,让学生具备到高职校后继续有效学习的能力。
  作者简介:
  陈小林(1982-),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课程改革。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学生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本文中将重点围绕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校 学生档案 档案管理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52-01  高校学生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和各种动态的真实记录,内容包括学籍档案、性格爱好、奖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当今社会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掌握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具备的一定的科研能力,对于学科要有一定的钻研精神及追求。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促互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影响,高校普遍忽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基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教育部于2014年开始逐步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通过联合校企,强化师资技能培养,以此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更多高能师
期刊
【摘要】林业高职院校在生态资源、师资力量、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基础,在当前国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应该积极承担起弘扬与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本文从生态文明教育背景入手,探讨当前形势下,林业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和优势。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 生态文明教育 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研
期刊
【摘要】医学模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对此,本文基于现代化的医学模式,对病理学教学活动的改革作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 病理学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50-01  前言  我国的医学模式虽然一直以疾病与健康这两者之
期刊
【摘要】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由于采用的是相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食品微生物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上不够紧密,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从食品微生物课堂效率、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入手,深入探讨了具体的有效改革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更好地培养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类专业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 实践 现状 改革  【基金項目】2018年
期刊
【摘要】纵观《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的精神我们可以发现,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尤其是体育教学活动中,足球运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克服其现有的困难,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组织足球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中获得体育锻炼的机会,并对足球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专业导论课程是新生宏观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专业导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内容安排以及各教师授课都比较随意,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学生对该课程也提不起兴趣,旷课逃课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针对目前高校的专业导论课程的不足,本文以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为例,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为课程的具体改革实施提供很好的决策。  
期刊
【摘要】目的:对小儿腹部肿块超声检查的带教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行小儿腹部肿块超声诊断实习的学生,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取优质带教,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对比两组带教后小儿腹部肿块超声检查技能评分及考试成绩。结果:研究组腹部肿块超声检查技能评分及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优质腹部肿块超声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小儿腹部肿块超声检查流程及方法,提高对腹部肿块超声检查知识的掌
期刊
【摘要】基于培养创新型兽医人才的目标,在兽医学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这必将为兽医学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兽医学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延边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延大教发[2015]82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H170021)。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针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个性化教育不足等问题,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农业工程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个性化培养相适应的专业教学体系与知识结构,成立了“112”模式的个性化培养指导团队,提出了多层次个性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结果表明,个性化培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农业工程 人才 个性化培养模式  【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