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质》中格斯拉兄弟之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e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有着很好的手艺,做着很好的靴子。但是由于残酷的商业竞争,再加上他本人有点固执的高傲,使他渐渐失去了生意,最终悲惨地饿死。对于格斯拉兄弟的死,别人既觉得同情,又觉得奇怪。格斯拉的言行似乎与他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工业文明时代,手工作坊注定要被淘汰,而在工业文明面前,格斯拉兄弟所代表的价值观也显得不合时宜。格斯拉兄弟死了,实际上代表着一种价值观的死掉。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实在,即做人要做一个好人,做工匠要做一个好工匠。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艺术化、职业理想化和做人理想化。
  一、职业艺术化。在格斯拉兄弟的眼中,皮靴已经不仅仅是皮靴,而是一种艺术,于是在工业文明看来仅仅是赚钱手段之一的做皮靴,到了格斯拉兄弟的眼中却是无比神圣的。所以他把做皮靴看作是“手艺”而不会厌倦,亲自做皮靴而不会觉得辛苦;他会由衷地赞美皮革,“多么美的一张皮啊”,总是尽力去买最好的皮革;他会珍视自己做的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而他们做的靴子,也都是精美的工艺品:“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可以说,格斯拉兄弟真的已经做出了皮靴的灵魂。追求皮靴的完美让格斯拉兄弟不得不用很长的时间去做皮靴,因此失掉了很多顾客。对于格斯拉兄弟来说,职业变成了事业,为了谋生而做皮靴变成了为了做皮靴而忍受慢性饥饿直到死亡,这种职业艺术化的境界是不能用正确不正确、值得不值得去衡量的。
  二、职业理想化。格斯拉兄弟虽然能做出极其漂亮、耐穿的鞋,但却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于做皮靴这个职业的理解是理想化的。格斯拉兄弟认为皮靴的作用是穿来走路的,实用功能为主,艺术功能为铺,所以他们尽管会追求把皮靴做得美观,但还是将靴子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他们做的靴子总是格外的耐穿;所以他们会对大公司做出的鞋非常不满,认为大公司“不顾体面”,用广告来诱惑人,用质量差的靴子来欺骗顾客;所以他们一方面非常困惑而伤感地说“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另一方面仍然用最好的牛皮做最结实的靴子。实际上他没能理解工业文明时代人的消费心理,人们越来越追求买鞋的便捷和鞋的款式,尽管这些都只是鞋的表面,鞋的实质在格斯拉兄弟那里。(企业界有句话可以作为验证:“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一流的企业卖服务。”)所以人们会欣赏格斯拉兄弟的手艺,却不能理解他这样辛苦做鞋的目的。
  三、做人理想化。格斯拉兄弟是好的工匠,却不是好的商人;对格斯拉兄弟可以尊敬,却不可以相处。他们做人是理想化的,他们高傲得有些让人不可理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借助王室招牌。在借助王室招牌来抬高自己的潮流中,在注重宣传的工业化时代,格斯拉兄弟“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王室招牌的作用,也不是不想自己的生意好一点,但他们在失掉一间店面而那间店面又挂上王室招牌的时候,仍然维持着本色。这可以看作他们对自己做皮靴手艺的自信,也可以看作他们认为这样是保持了其人格的独立和自我精神的完整。
  2、不随便抬高价格。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来抬高价格,有足够的条件让自己生活得好一点。从靴子的角度来说,他有理由抬高价格:“他肯用最好的皮革”,他的产品是质量的保证;“可以做时新的式样”,式样上他可以紧跟潮流。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说,他可以抬高价格:主观上“要亲自做”,客观上“经常断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物价发生变化,而他“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他们恪守着诚信这一做人的底线,贫穷、饥饿都没有让其放弃。
  3、不低下高傲头颅。格斯拉兄弟是高傲的,从他们决不借助王室招牌就可见一斑。虽然是手艺人,格斯拉兄弟总是将做最好的靴子放在第一位,从不和顾客赤裸裸地谈价钱。即便是最后格斯拉生活都难以维持,急需这笔钱救命,而且面对的又是他的老主顾,他还是不愿谈及钱的事情,而是打破“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帐单开来”的常规,悄悄把账单放在靴口里。
  对于格斯拉来说,生存的意义超出了生存的本身,就像流星。对工业文明我们无可厚非,对格斯拉我们却应该表示尊敬。他的言行闪耀着“底层的光芒”,他的实在精神对今天浮躁的我们仍然非常有教育意义。
其他文献
寒假的每一天,在我,时间似乎被浓缩了三分之一。因为早晨睁开眼睛跟这个世界说“你好”的时间,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启齿。看起来,我平常的失眠纯属工作效应。本质上,我该是条挺爱睡觉的小懒蛇呢!  似乎约定好了似的,老天在寒假开始的那天起就摆起了臭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天阴冷着,小雨滴答滴答,偶尔打了伞,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感受年关将近时节日的气氛在街头慢慢浓郁的气息。偶尔会没心没肺地看看来来往往形形
读过鲁迅小说《故乡》的人,我想是很难忘记中年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闰土这个艺术形象获得成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成功的场面描写,功不可没。  “场面”这个词是从戏剧中借用来的。一个场面,就是一个空间内,景物不变的一段时间里人物活动的情况。场面描写,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它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写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是以人物为中心
快乐乃生命之本。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读书、作文是多数学生苦恼之事,如何让学生们勤于读书、乐于作文,一直是教师们广为探讨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太阳底下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对作家们而言,创作素材的获取渠道多样化了,同时也存在写作的深广度难以取得突破的事实,多年的经验写作容易走到一个瓶颈期。但在范小青身上,你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她的文字明白如话,夹杂着许多“闲笔”,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在读一篇散文,但妙处就在于她总能用一件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东西,比如账本、月饼、蜜蜂、名片等等,牵引出整个故事的进程,让读者隐约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文本解读中的语言品析是对课文的词句、段落、篇章等进行分析,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语言品析在把握词语意蕴、感悟情感主旨、领会写作手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品析语言,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有效激活了课堂。   
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其根源在于,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接收而忽视对知识的转化;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建立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参与;过于注重思维的敏捷性而忽视思维的深刻性。由于传统教学强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重继承、模仿而缺乏对新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继承的能力,因而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多数并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应当怎
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在日本、韩国、法国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仅在美国,就有100多所学校成为多元智能实验学校,有1000多所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而我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实验、应用也逐渐增多。万紫千红总是春。充分研读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阅读教学“互动”,会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快乐起来。     一.导入飞扬 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导入灵动光鲜,吸引学生,是打开学生求知
一.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就是让学
写作一篇议论文,如果说论点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文章的血肉。论据运用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优劣。可以从不同角度,有所侧重地列举三至五个例证,同时严格遵循议论文的用例原则,即举例要贴切,引述要简洁,组织要有序。    一.举例贴切的要求:    论据的选用要真实、准确、典型、新颖,能有效地证明论点。中学生写作议论文常见的弊病是举例游离中心、道听途说、重复堆砌、落后陈腐。  要注意国内外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塑造良好形象,教育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性格的可塑性强,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还很肤浅。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情感、思想和智慧,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趣、情感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