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老子》中有几个论断非常著名,“上善若水”便是其中之一。从历史看,由此还衍生出不少也同样著名的论断,比如:“智者乐水”、“君子如水”、“女儿是水做的”等。直到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或将其写为座右铭,或将其取为笔名、QQ名,同时,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这句话的情况也不少,可见认同度颇高。那么何为“上善”?怎样“若水”?说法不一,领悟不同,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究与思考,以便更好地从中获益。
这个论断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上善”。今人的解释通常有两种说法:1 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任继愈:《老子今译》);2 崇高的善人、崇高的圣人(梁海明译注《老子》)。我不能说这两种说法没有道理,然而我觉得老子在这一章里以水为喻提出了七条关于“上善”的标准,以水品揭示人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一种完善的品格,既不是指某种被高度抽象的“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也不是指某位具体的人——“崇高的善人、崇高的圣人”,而是在揭示一种值得人人都去追求的“最完善的人格”。所以我认为。“上善若水”的解释应该是:最完善的人格要像水一样。
老子以水为喻提出七个标准:1.“居善地”:安身立命。要像水一样随遇而安;2.“心善渊”:要像水一样善于保持深沉,善于居住低洼之地:3.“与善仁”:与人交往表现得要像水一样博大仁爱;4.“言善信”:说话要像水的汛期一样真诚守信用:5.“政善治”:为政要像水一样清静而治;6.“事善能”:做事要像水那样善于发挥功能;7.“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善于把握天时。这七个标准表明,人如果能效法水的品格。就能产生最完善的人格。这与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标准: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有涵盖与交叉。内容大体相当。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一种值得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即“最完善的人格”。
那么“最完善的人格”为什么像水一样呢?这一点老子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水善于润泽万物,令它们繁盛地生长,而它却从不与万物竞高下,争长短,它总是安身立命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地,这种品格才最接近于“道”的自然性质啊。在这里,我们发现“水”的自然规律体现出一种“品格”:利万物、不争、处下。这种“品格”比之于人,就是一种“人格”,即一种被老子认为是最完善的人格。这种品格存在于自然中是一种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体现在人格中就是最完善的人格,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人格,善人、圣人并不能完全具备,普通人、凡人也不是一点不能具备。因此这种具有“普适性”的“上善”不应该被抽象为“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也不应该仅仅成为善人、圣人的专有。
综上所述,“上善”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为我们展示的,现在仍然值得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最完善的人格”理想。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两千多年来,长江后浪推前浪。感召过一代又一代的圣人、伟人、普通人去追求。并使他们在人格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抵达与完善,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行。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哪怕是最美妙的比喻也是蹩足的。水也有狂暴之时。懒惰之时。涣散之时,无论是“上善若水”,还是“智者乐水”、“君子如水”,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所以,在体会并追求“上善若水”所揭示出来的人格理想之时,我们不能因为水能“卑下”就一味萎缩:不能因为水的随物赋形。即遇方成方,遇圆成圆。就不愿坚持原则一味圆滑。并非所有的柔弱都能胜刚强;并非所有的委曲手段都能达到求全的目的。水之静不等于得过且过,随遇而安;水的灵动不等于投机取巧,不断钻营。时代在前进,我们应该对这种如水的人格模式进行应有的完善,注入新有含义,做到不误读。摒弃其中与时代相悖的因素,秉承传统。还要发扬传统。我们一般的人虽然当不了“崇高的善人”与“崇高的圣人”。但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做一名人格尽可能完善者。
这个论断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上善”。今人的解释通常有两种说法:1 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任继愈:《老子今译》);2 崇高的善人、崇高的圣人(梁海明译注《老子》)。我不能说这两种说法没有道理,然而我觉得老子在这一章里以水为喻提出了七条关于“上善”的标准,以水品揭示人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一种完善的品格,既不是指某种被高度抽象的“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也不是指某位具体的人——“崇高的善人、崇高的圣人”,而是在揭示一种值得人人都去追求的“最完善的人格”。所以我认为。“上善若水”的解释应该是:最完善的人格要像水一样。
老子以水为喻提出七个标准:1.“居善地”:安身立命。要像水一样随遇而安;2.“心善渊”:要像水一样善于保持深沉,善于居住低洼之地:3.“与善仁”:与人交往表现得要像水一样博大仁爱;4.“言善信”:说话要像水的汛期一样真诚守信用:5.“政善治”:为政要像水一样清静而治;6.“事善能”:做事要像水那样善于发挥功能;7.“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善于把握天时。这七个标准表明,人如果能效法水的品格。就能产生最完善的人格。这与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标准: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有涵盖与交叉。内容大体相当。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一种值得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即“最完善的人格”。
那么“最完善的人格”为什么像水一样呢?这一点老子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水善于润泽万物,令它们繁盛地生长,而它却从不与万物竞高下,争长短,它总是安身立命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地,这种品格才最接近于“道”的自然性质啊。在这里,我们发现“水”的自然规律体现出一种“品格”:利万物、不争、处下。这种“品格”比之于人,就是一种“人格”,即一种被老子认为是最完善的人格。这种品格存在于自然中是一种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体现在人格中就是最完善的人格,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人格,善人、圣人并不能完全具备,普通人、凡人也不是一点不能具备。因此这种具有“普适性”的“上善”不应该被抽象为“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也不应该仅仅成为善人、圣人的专有。
综上所述,“上善”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为我们展示的,现在仍然值得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最完善的人格”理想。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两千多年来,长江后浪推前浪。感召过一代又一代的圣人、伟人、普通人去追求。并使他们在人格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抵达与完善,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行。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哪怕是最美妙的比喻也是蹩足的。水也有狂暴之时。懒惰之时。涣散之时,无论是“上善若水”,还是“智者乐水”、“君子如水”,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所以,在体会并追求“上善若水”所揭示出来的人格理想之时,我们不能因为水能“卑下”就一味萎缩:不能因为水的随物赋形。即遇方成方,遇圆成圆。就不愿坚持原则一味圆滑。并非所有的柔弱都能胜刚强;并非所有的委曲手段都能达到求全的目的。水之静不等于得过且过,随遇而安;水的灵动不等于投机取巧,不断钻营。时代在前进,我们应该对这种如水的人格模式进行应有的完善,注入新有含义,做到不误读。摒弃其中与时代相悖的因素,秉承传统。还要发扬传统。我们一般的人虽然当不了“崇高的善人”与“崇高的圣人”。但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做一名人格尽可能完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