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224w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老子》中有几个论断非常著名,“上善若水”便是其中之一。从历史看,由此还衍生出不少也同样著名的论断,比如:“智者乐水”、“君子如水”、“女儿是水做的”等。直到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或将其写为座右铭,或将其取为笔名、QQ名,同时,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这句话的情况也不少,可见认同度颇高。那么何为“上善”?怎样“若水”?说法不一,领悟不同,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究与思考,以便更好地从中获益。
  这个论断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上善”。今人的解释通常有两种说法:1 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任继愈:《老子今译》);2 崇高的善人、崇高的圣人(梁海明译注《老子》)。我不能说这两种说法没有道理,然而我觉得老子在这一章里以水为喻提出了七条关于“上善”的标准,以水品揭示人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一种完善的品格,既不是指某种被高度抽象的“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也不是指某位具体的人——“崇高的善人、崇高的圣人”,而是在揭示一种值得人人都去追求的“最完善的人格”。所以我认为。“上善若水”的解释应该是:最完善的人格要像水一样。
  老子以水为喻提出七个标准:1.“居善地”:安身立命。要像水一样随遇而安;2.“心善渊”:要像水一样善于保持深沉,善于居住低洼之地:3.“与善仁”:与人交往表现得要像水一样博大仁爱;4.“言善信”:说话要像水的汛期一样真诚守信用:5.“政善治”:为政要像水一样清静而治;6.“事善能”:做事要像水那样善于发挥功能;7.“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善于把握天时。这七个标准表明,人如果能效法水的品格。就能产生最完善的人格。这与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标准: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有涵盖与交叉。内容大体相当。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一种值得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即“最完善的人格”。
  那么“最完善的人格”为什么像水一样呢?这一点老子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水善于润泽万物,令它们繁盛地生长,而它却从不与万物竞高下,争长短,它总是安身立命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地,这种品格才最接近于“道”的自然性质啊。在这里,我们发现“水”的自然规律体现出一种“品格”:利万物、不争、处下。这种“品格”比之于人,就是一种“人格”,即一种被老子认为是最完善的人格。这种品格存在于自然中是一种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体现在人格中就是最完善的人格,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人格,善人、圣人并不能完全具备,普通人、凡人也不是一点不能具备。因此这种具有“普适性”的“上善”不应该被抽象为“最上等的善、最高的善”,也不应该仅仅成为善人、圣人的专有。
  综上所述,“上善”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为我们展示的,现在仍然值得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最完善的人格”理想。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两千多年来,长江后浪推前浪。感召过一代又一代的圣人、伟人、普通人去追求。并使他们在人格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抵达与完善,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行。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哪怕是最美妙的比喻也是蹩足的。水也有狂暴之时。懒惰之时。涣散之时,无论是“上善若水”,还是“智者乐水”、“君子如水”,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所以,在体会并追求“上善若水”所揭示出来的人格理想之时,我们不能因为水能“卑下”就一味萎缩:不能因为水的随物赋形。即遇方成方,遇圆成圆。就不愿坚持原则一味圆滑。并非所有的柔弱都能胜刚强;并非所有的委曲手段都能达到求全的目的。水之静不等于得过且过,随遇而安;水的灵动不等于投机取巧,不断钻营。时代在前进,我们应该对这种如水的人格模式进行应有的完善,注入新有含义,做到不误读。摒弃其中与时代相悖的因素,秉承传统。还要发扬传统。我们一般的人虽然当不了“崇高的善人”与“崇高的圣人”。但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做一名人格尽可能完善者。
其他文献
从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后来许多北方人也能欣赏火腿,不过火腿究竟是南货,在北方不是顶流行的食物.地道的北方餐馆做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是
期刊
《朱子语类辑略》是宋代语录体的重要语料。本文从比喻特色入手,结合语录体的特点,从喻体范围、设喻角度、现场取喻、句式特点等方面,考察了《朱子语类辑略》的比喻特色。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现代信息革命的到来,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也促使世界经济发生了由物质经济到信息经济的转变,以新兴信息技术为支柱的信息产业迅速
一、引言培智学校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有一篇课文《陈毅读书》,说的是陈毅小时候爱学习的故事。其中叙述了陈毅在课前自习的几种方法和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的情况.并写了老师对
有这样一句俗话:"鱼头三钱参".意思是说,一个鱼头的滋补作用,可顶得上三钱人参.研究表明,鱼头的营养价值确实很高,滋补、保健作用也很大,适当食用,对身心十分有益.
期刊
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起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然而我们很多教师为了追进度、抓成绩而忽视这一重要环节。满堂讲解、分析,把一篇完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根本了解不到其中的感情、韵
半个多世纪以来,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乡愁》)”,汇聚了多少思乡泪,隔断了多少血脉情。乡愁,是一种美丽的传染病,深深地感染了台岛的每一个有识之士。舒兰的《乡色酒》,道出了
电影《梅兰芳》的开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常常让我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规矩和打破规矩的问题。那是邱如白的一段台词:“为什么京剧里这扮相,都得把脸绷起来,哦,后来我弄明白了,那是得管着你脸上的表情……这戏里当官的都得端着腰带,这明摆着教你怎么摆架子,京剧里处处都是规矩,一句话,不许动。京剧里的人都是不自由的,他们让人拿笼子给套起来了,那他们的七情六欲怎么办,喜怒哀乐怎么办,都给藏起来,京剧里头应该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