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导学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基于儿童视角设计导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路”更精准,才能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数学导学问题的策略设计进行了探究,总结出了突显童味、顺应童心、关注童思的三大设计策略,希望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导学问题;儿童视角;设计策略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打造“生本化”的数学课堂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导学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进行导学问题的设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的数学思考与数学探究,从而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突显童味——让“数学解读”更深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要带领他们亲历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只有基于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获得更深层面的感悟,才能使其成为精神以及价值认同的引领。由此,教师必须立足于儿童视角,为他们设计具有“童味化”的导学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深刻化的“数学解读”。
(一)设计“童味化”导学问题,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以具体形象占据思维主导的儿童,在认知以符号化为典型特征的数学抽象知识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難度。由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要通过设计“童味化”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解读,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才会结合自身经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一位教师结合学生的座位,为他们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怎样确定小军的位置?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相关经验,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学生用“第五排第四个”表示小军的位置,有的学生用“第四组第五个”表示小军的位置。显然,此时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表示方法的不同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并不会由此生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需求。于是,教师立足于儿童视角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小军的位置没有变化,但你们的表达方法却有所不同呢?借助怎样的方式才能够让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具有一致性呢?是否能用更简捷的方式来确定位置呢?”
这一系列的导学问题既充分结合了教材内容,又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元认知,使学生可以亲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并能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进行良好的铺垫。
(二)设计“童味化”导学问题,深度掌握数学技能
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相对较弱,思维也不够缜密,虽然数学技能是经过简化后的操作程序,但是经过了高度提炼,所以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问题时,很多儿童不愿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大都停留在直观的表象或者肤浅的外在表现上,由此必然会弱化思维的深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童味化”导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掌握数学技能。
例如,在教学“用位置与方向确定距离”时,需要学生结合比例尺的使用、方向以及角的度量等相关知识,才能够在平面图中精准地确定位置,这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呈现情境图以及数学问题之后,提出了如下导学问题:(1)怎样才能确定灯塔的方向?通过这个问题一方面引出新知“北偏东”,同时引发和旧知“东北”之间的认知冲突;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指南针,突出以南北为标准明确“面”;(2)军舰的位置都在灯塔的北偏东,究竟哪一艘的位置在北偏东30度方向上?这个问题引出了和角度测量相关的知识,明确“线”。然后,在确定军舰A的位置为北偏东30度之后,在这一角度线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位置点,引导学生了解军舰A和灯塔之间的距离,由此明确“点”。
学生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完成了具体意象和抽象知识之间的联系,既有助于他们丰富表象经验,同时通过逐步深入以及逐步还原,完成了“面—线—点”的有机融合,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既有助于学生优化认知结构,同时又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顺应童心——让“数学体验”更丰富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设计导学问题,要突显导学问题的“童心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体验”更丰富,从而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数学体验”中促进数学素养的生长。
(一)设计“童心化”导学问题,同化数学新知
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大多会采用已知经验完成对新知识的同化和解释,如果他们脑海中缺少和新知相关的内容,教师就需要通过“童心化”导学问题帮助他们建构数学新知,这样,自然就能够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生长。
例如,在《图形密铺》一课中,教材分别向学生展示了五种平面图形,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基于实验探究判断图形是否可以密铺。这是一种为了实验而实验的过程,极大地忽视了数学本质以及数学思考。由此教师可以在开始实验操作之前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密铺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普遍,比如人行道的地砖,不管是长方形、正方形还是正六边形,都可以实现密铺,由此你会联想到其他问题吗?”于是很多学生就会联想到:对于三角形、梯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而言,是否能够实现密铺?如果是其他图形都能够密铺吗?因为问题起源于学生的质疑,这样便能够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实验和主动思考的热情。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正五边形不能够实现密铺,教师再一次提问:基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当教师为学生留有短暂的思考时间之后,学生便纷纷提出以下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正五边形不能够实现密铺?为什么其他直边的平面图形可以实现密铺?能够密铺的图形中藏着怎样的奥秘?密铺和哪些条件相关?
这一系列提问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设计“童心化”导学问题,诱发数学发现 数学发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设计“童心化”导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数学发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画出任意大小的圆,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究竟和什么相关?在指导学生画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圆的周长是否和半径或者直径相关?基于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学生借助软绳等工具测量出所画的圆的周长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完成对质疑的验证。学生基于这一过程自主推导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一开始学生对这一问题必然会感到手足无措,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画圆发现其中的差异,使他们准确地发现了能够引发质疑的点,并大胆猜想。
这样,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之下,学生们自主发现周长与半径之间的比例关系,由此完成了对结论的验证。
三、关注童思——让“数学反思”更有效
数学反思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引导,使学生能够基于反思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帮助学生丰富已有经验,或者是对原有的错误进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基于儿童视角来设计“童思化”导学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设计“童思化”导学问题,反思探究过程
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童思化”导学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得出数学结论。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借助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计算公式的探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可以将已知长方形的长与宽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数一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就能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此时,教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其中任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导学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自主探索推导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过程自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设计“童思化”导学问题,引导数学总结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童思化”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总结,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在学生完成了分数概念的学习之后提问:整数和小数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的运用,同时也存在计数单位,但整数和小数之间会存在固定的进率,而分数没有。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数的认知,了解分数独有的特殊性,也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收敛思维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既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也要精心呵护童心;既要努力帮扶每一个儿童,同时也要打造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由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对导学问题进行优化和调整,以达成最佳的教学结构,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心智”以及“精神”的双重滋润与生长。
关键词:导学问题;儿童视角;设计策略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打造“生本化”的数学课堂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导学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进行导学问题的设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的数学思考与数学探究,从而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突显童味——让“数学解读”更深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要带领他们亲历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只有基于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获得更深层面的感悟,才能使其成为精神以及价值认同的引领。由此,教师必须立足于儿童视角,为他们设计具有“童味化”的导学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深刻化的“数学解读”。
(一)设计“童味化”导学问题,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以具体形象占据思维主导的儿童,在认知以符号化为典型特征的数学抽象知识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難度。由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要通过设计“童味化”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解读,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才会结合自身经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一位教师结合学生的座位,为他们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怎样确定小军的位置?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相关经验,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学生用“第五排第四个”表示小军的位置,有的学生用“第四组第五个”表示小军的位置。显然,此时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表示方法的不同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并不会由此生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需求。于是,教师立足于儿童视角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小军的位置没有变化,但你们的表达方法却有所不同呢?借助怎样的方式才能够让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具有一致性呢?是否能用更简捷的方式来确定位置呢?”
这一系列的导学问题既充分结合了教材内容,又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元认知,使学生可以亲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并能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进行良好的铺垫。
(二)设计“童味化”导学问题,深度掌握数学技能
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相对较弱,思维也不够缜密,虽然数学技能是经过简化后的操作程序,但是经过了高度提炼,所以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问题时,很多儿童不愿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大都停留在直观的表象或者肤浅的外在表现上,由此必然会弱化思维的深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童味化”导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掌握数学技能。
例如,在教学“用位置与方向确定距离”时,需要学生结合比例尺的使用、方向以及角的度量等相关知识,才能够在平面图中精准地确定位置,这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呈现情境图以及数学问题之后,提出了如下导学问题:(1)怎样才能确定灯塔的方向?通过这个问题一方面引出新知“北偏东”,同时引发和旧知“东北”之间的认知冲突;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指南针,突出以南北为标准明确“面”;(2)军舰的位置都在灯塔的北偏东,究竟哪一艘的位置在北偏东30度方向上?这个问题引出了和角度测量相关的知识,明确“线”。然后,在确定军舰A的位置为北偏东30度之后,在这一角度线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位置点,引导学生了解军舰A和灯塔之间的距离,由此明确“点”。
学生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完成了具体意象和抽象知识之间的联系,既有助于他们丰富表象经验,同时通过逐步深入以及逐步还原,完成了“面—线—点”的有机融合,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既有助于学生优化认知结构,同时又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顺应童心——让“数学体验”更丰富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设计导学问题,要突显导学问题的“童心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体验”更丰富,从而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数学体验”中促进数学素养的生长。
(一)设计“童心化”导学问题,同化数学新知
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大多会采用已知经验完成对新知识的同化和解释,如果他们脑海中缺少和新知相关的内容,教师就需要通过“童心化”导学问题帮助他们建构数学新知,这样,自然就能够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生长。
例如,在《图形密铺》一课中,教材分别向学生展示了五种平面图形,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基于实验探究判断图形是否可以密铺。这是一种为了实验而实验的过程,极大地忽视了数学本质以及数学思考。由此教师可以在开始实验操作之前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密铺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普遍,比如人行道的地砖,不管是长方形、正方形还是正六边形,都可以实现密铺,由此你会联想到其他问题吗?”于是很多学生就会联想到:对于三角形、梯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而言,是否能够实现密铺?如果是其他图形都能够密铺吗?因为问题起源于学生的质疑,这样便能够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实验和主动思考的热情。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正五边形不能够实现密铺,教师再一次提问:基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当教师为学生留有短暂的思考时间之后,学生便纷纷提出以下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正五边形不能够实现密铺?为什么其他直边的平面图形可以实现密铺?能够密铺的图形中藏着怎样的奥秘?密铺和哪些条件相关?
这一系列提问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设计“童心化”导学问题,诱发数学发现 数学发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设计“童心化”导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数学发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画出任意大小的圆,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究竟和什么相关?在指导学生画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圆的周长是否和半径或者直径相关?基于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学生借助软绳等工具测量出所画的圆的周长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完成对质疑的验证。学生基于这一过程自主推导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一开始学生对这一问题必然会感到手足无措,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画圆发现其中的差异,使他们准确地发现了能够引发质疑的点,并大胆猜想。
这样,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之下,学生们自主发现周长与半径之间的比例关系,由此完成了对结论的验证。
三、关注童思——让“数学反思”更有效
数学反思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引导,使学生能够基于反思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帮助学生丰富已有经验,或者是对原有的错误进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基于儿童视角来设计“童思化”导学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设计“童思化”导学问题,反思探究过程
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童思化”导学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得出数学结论。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借助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计算公式的探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可以将已知长方形的长与宽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数一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就能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此时,教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其中任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导学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自主探索推导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过程自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设计“童思化”导学问题,引导数学总结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童思化”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总结,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在学生完成了分数概念的学习之后提问:整数和小数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的运用,同时也存在计数单位,但整数和小数之间会存在固定的进率,而分数没有。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数的认知,了解分数独有的特殊性,也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收敛思维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既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也要精心呵护童心;既要努力帮扶每一个儿童,同时也要打造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由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对导学问题进行优化和调整,以达成最佳的教学结构,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心智”以及“精神”的双重滋润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