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忙碌而紧张的都市生活让人身心俱疲,但现代人已不可能如诗人王维一样,下班后逃离到静逸的山水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城市里光怪陆离的种种景象才是现代人的日常,然而,我们的现代都市的意象诗并不发达。鲁迅先生在1926年曾发出感叹:“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却没有都会诗人”。
时至今日,现代诗走过了一百年的创作历程,鲁迅所期盼的“都会诗人”还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在于诗歌需要诗意,而城市的诗意积累少,积淀浅,较之田园山水诗歌两千多年丰厚的优良传统,城市的诗化艺术遗产太过单薄。而且,旧体诗定型化的形式与特定的情感方式之间,已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密切联系,“风骚”的传统依然在今天的文人心理深层积淀着。现代人在特定的情境下,一旦进入与旧体诗相对应的“情感圈”,就会身不由己地与旧体诗发生共鸣,骨子里沉淀下来的传统诗词艺术精华不会丧失,必然在创作中被唤醒,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创造存在连续性,那些香草美人、春风秋月、草木鱼虫等物象在历史演变中承载的生活内容与情感世界所形成的特定对应关系,也会成为现代人诗歌创作中的意象形态和抒情范式,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强大基因,也是旧体诗欣赏和创作如今仍有活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许多城市的现代化景观,在日常的实用性上是方便的,在外观上也是繁华的,但在艺术的审美价值上却是相反。城市生活的喧嚣,上班族的疲惫,高楼重叠的阴影,拥挤人群的压迫感……如果把这些城市生活景象直接写进诗歌,通常会显得俗气,甚至丑陋,与精致典雅的传统诗歌意象大相径庭,与多数读者长久以来形成的审美习惯格格不入。因而,很少有诗人愿意冒险将意象的触觉伸向这样的都市景观,使之上升为某种艺术感觉或塑造出艺术情境。对都市的种种“恶美”景象加以提炼,开掘出现代诗情,这需要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眼光,同时,也需要锻造出现代读者新的审美习惯与艺术趣味。
建立独特的都市化意象形态
21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已日益城市化、工业化乃至电子化,这些現代性的变迁导致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化、碎片化。都市生活带来新的享乐,也带来新的痛苦,这些都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觉。普通人已惯常于这样的生活,隐没于现代化的洪流,而敏感的诗人则有能力也有义务把这种感受吟咏出来,艺术化地加以展示。
创作者置身于现代化生活土壤,再用传统的语言和抒情范式来表现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显然是不够的。林登豪散文诗中的日常生活意象打破了传统文化中单纯的对应关系,在都市文化背景中融入现代生命意识的多维经验。作为都市诗人,他能抓住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现象开掘出现代性价值,走出传统诗词的山水意象情结,在我们熟知的城市生活中驰骋艺术想象,建立自己独特的都市话语抒情系统,展示现代人的生命的疼痛和生存的悖论。林登豪在《打工妹》中写道:
跨进陌生的街区,面对烂尾楼,庆幸自己拥有青春的色彩。
走进租来的十几平方米小房间,拿起桌上的镜子,认真地端详自己。
最担心自己不认识自己。
坐在流水线前,舞动无法缩回的双手,心流疲惫,金属反光她们无精打采的脸庞。
繁华富裕的城市生活对农村人,尤其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抵挡的诱惑。进城打工不仅为了赚钱,也是选择一种快捷现代的生活方式。拥有城里人的生活,获得城市人的身份,不是简单的外面世界的诱惑,而是现代化生活进程的必然趋势和某种逻辑:
打工妹的年轮急速向身后奔走。
无法敞开心门。
意外的奖金催促打工妹走进“服装世界”,时装令人眼花缭乱,走出商场大门,模特身上的服饰已披在自己的身上。
消费主义不断倾销其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其虚设的美好城市生活无声地将打工妹的青春和生命榨干——“有双隐形之手,抹去不少青春的倩影”。打工妹为生存而忙碌,“两手空空,钱包空空,心灵空空”,但都市生活的美好愿景支撑着她,让她以“爱拼才会赢”的乐观心态走向了“不可预测的未来”。林登豪用“陌生的街区”“租来的小房间”“流水线前”“商场大门”几个跳跃意象勾画出打工妹城市生活的时空,表达都市文明与现代生活给人造成的紧张、单调、疲倦的压迫感。这些意象有写实意义,也具备象征性内涵,将打工妹进城后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状态甚至是潜意识的活动都敏锐、精微地传达出来。
美国思想家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个客观意义上的历史巨变,同时也是现代人对于自身生存境遇的一种切身体验,即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感受的真实体验。林登豪的《折叠:都市与山水》使传统文化中定型单一的意象获得了新的多元表达的欢欣,同时散文诗集里还引进了许多都市生活的普遍场景,赋予都市日常意象以形而上的思想内涵,使意象内质深度象征化——将意象按原样表现出来,却又使它代表较它本身更多的内容,作用于人们的内心体验。
“以大街为生活的中心,楼宇簇簇,人影憧憧。身陷楼宇中,对四季轮动的感觉很抽象,对四周的声浪很敏感。”(《居家之城》)“百货大楼、高档写字楼、邮电大楼切割你四周的空间。”(《最后的天桥》)“盯着行情屏幕的众多眼睛,似清一色的布娃娃……一袭长裙拖过股市之岸,是谁在欲望的岸边对视?屏幕上绿草拔节,哀叹一声声,红木俏立,躁动又不安。”(《股市与股民》)林登豪以简洁、传神的意象把都市内外环境对人身心的塑造和异化,敏锐而传神地绘画出来,充分表达了现代社会复杂的人生经验与生命体验。
由于建立起一系列的表达都市生活的意象群,林登豪的散文诗才能如此形象而便捷地展示都市人的所知所感,才能满足描述和表现现代人的审美新需要。诗人在感性意象中追求智性深度,使这些意象达到了最大的强度,“让语言和形式贴近感觉经验而不是让感觉经验去迁就语言形式”,在感性形象和理性思考的融合与交错中,显现出他所构建的都市意象形态所具有的浑厚、丰润的现代诗学品质。
以诗意书写揭示都市化生活的本质 散文诗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显病相的19世纪下半叶,它和象征派诗歌一样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对社会现实的自我解释和个人抗争。这正是散文诗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林登豪散文诗中的都市化的意象建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描摹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复杂、细腻的内宇宙,另一方面也是都市人变动的心理状态对文学艺术的新召唤,正如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言:“一个时代的经验需要一种新的忏悔,这世界仿佛常在等候着它的诗人。”我们的时代需要诗人对某些“有压抑感的现实”的关心和批评,对社会有一种“有启发性的或有希望的怀疑”。林登豪对城市的诗意书写,不再是乡村生活单纯朴实的宁静舒缓之美,也不是自然山水的优雅和谐之美,而是具有现代审美形态特征的“恶美”诗意,以此来表达创作主体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和态度,揭示都市化生活的本质。
林登豪散文诗创作的审美追求即在于这种具有“评判性”和“开放性”的现代“审丑”艺术精神——透过粉饰,化丑为美,挖掘生活的普遍实质。如他的《城之光环》:
一座城乐于接受时光激烈的抚摩,尽管皮肤光洁,容颜出众,血脉开始慢慢地忧郁。
飞鸟不愿装帧城之长空,是怕划伤城之脸?
楼群的间隙折皱了不少人的浪漫。
人群一不小心就陷入生活的模板。
诗人不是简单地提取都市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而是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景象加以剪辑,快速地闪回。这些画面让人既陌生又熟悉,既自然又震惊,深入揭示畸形的城市发展和病态的人生。“一群孩子失语在放学的路上,接送的家长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浮过路口。”(《城之光环》)在不满和哀痛的诗句背后,是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作品里的人物,是我们身边熟悉的身影,诗里的景象是我们身处的环境,阅读这样的散文诗,能随时触动读者对当下生活的反思,探寻都市化生活的本质。
城市有流光溢彩的光鲜外表,也有藏污纳垢的忧郁内里,“城之一隅有亮丽如织锦的草坪,我突然发现衣着时髦的人轻快地往里吐痰,一瞬间,我的胸口蠕动刺痛之感。唉!谁该无地自容呢?平头百姓在繁忙中丢失了自我,街角的教堂跳动人性脉搏。”(《城之源》)诗人以浪漫的笔调勾画出眼前丑陋的现实,造成视觉反差,产生强烈的情感沖突,形成语言和想象的双重张力。诗人不是简单指责不文明的现象或制造此种行为的路人,而是对麻木与冷漠的现实生活进行反思——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物欲的极度膨胀,人文教育和道德精神的滑坡,导致礼仪和仁爱的缺失,反倒是宗教成为人们暂时疗救精神的药方,安慰久已缺失的人文关怀。
林登豪将丑怪类意象引入城市“恶美”的诗意书写,通过撷取都市生活的片段,以一个日常生活的意象映出现代人生的世态百相,引发对整个现代化生活的深刻反省。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武断地把城市生活之恶,作为人类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表现或抨击,而是呈现物质世界对人性的异化,揭示物化后丑恶的人生,让人不由联想到波德莱尔笔下复杂、斑驳的“巴黎的忧郁”。
召唤精神性的存在
以培植现代人的灵魂
现代生活交织着无数的关系,快节奏生活浪潮的冲击,随时变换的都市场景,都能引发人们内心的紧张、迷茫、焦虑、震惊、空虚等各种情绪变化。城市生活是人类社会向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某种程度考量,它既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难以看透的生存空间:“大舞台弥漫打工的风霜,弥漫发家致富的夙愿。寄居城之落角,电梯升降生活的节奏,根扎何处呢?不断提高的防盗门高科技含量,难设防多变的心思。时常堵塞良心的进出口。”(《城之舞台》)
林登豪运用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意象和象征情境,并不是以新奇制胜,以怪诞炫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情而创作:“环城高速出口,插入城之巨胃,许许多多人开始腹胀了。一批又一批的泡沫饭盒在浮动,令城市加速易容。”(《快餐快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自身的处境:享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得不承受时代巨变对生存境遇和内心世界的改变。
城市化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在人们还未回神之际,已经被“抛入”城市生活的无情链条中,“几多人从脚手架俯冲下来,猴急地端起快餐盒。掏生活的双手拿着筷子,左右抖动,拒绝疲惫的审判。”(《快餐快餐》)
那丈量乡村与城市距离的农民工,那紧盯着屏幕K线图的股民,那风雨中穿梭于街头巷尾的快递小哥,那高楼大厦中忙碌进出的白领……林登豪有对正义、生命——包括卑微生命的关怀,有关怀一切需要关怀的人的冲动,对草根命运的关注源于他眼光向下、精神向上的内在创作机制。作者通过诗歌展示了都市文明里的各种文化心态,让读者看到在物质力量和工具技术中失去了灵性和个性的自我。
现代社会中异化的力量使敏感的艺术家痛苦、困惑,为了反抗这种异己的力量,忠实地记录心灵的印记,他们需要新的艺术创作来释放内心的郁积,回到主体的统一性中。阅读林登豪的散文诗,可以帮助人们重温细腻、繁复的个体感受,回到主体的统一性中,让“内在现实”的自由来观照“外在现实”的不自由,让各具特性的个人感受帮助现代人回归和确立自然性。
诗人,通过召唤精神性存在的诗意写作,探索现代生活的感觉和意识,从而在现实生存的分裂和困扰中,通过创作的快感建立起自我生命的完整性。读者,在这样的作品阅读中,观照与觉悟自身的生存境遇,缓解心灵的焦灼,寻找内在生活的力量,借以对抗生命的异化与物化的变异。在诗意缺乏的消费时代,林登豪的都市诗话,蕴藏着丰富的现代情绪和厚重的历史特质,使人的心灵空间更为深远和谐,在道德自觉和文化自省上具有一种醒世的力量。
结 语
林登豪将丑怪意象引入城市书写,正是集中于对都市生活景观“审丑”的诗美追求,是表现现代生活与现代情绪的重要艺术途径,是中国诗歌审美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蜕变的有效尝试。他的散文诗努力寻求现代经验的艺术整合,将象征与写实相糅交融,不断向现代性深层跃进,揭示现代人流动不居的细微感觉和深层意识。
人事,应该成为所有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伟大的作品都蕴含着知识分子的寄托,有着对历史和现实的冷静思考,有着对个体生命的底层关怀。目前,中国的诗坛体现时代精神的佳作还十分匮乏,文坛呼唤烙印时代痕迹的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能回避他所处的时代,他需要敏感地分担时代的痛楚,深刻地书写人民的忧伤,真切地感受人类生活的艰难与欢欣——有这样历史综合能力的诗人,其自身必然隐伏着巨大的痛苦和创作冲动。
责任编辑 林东涵
时至今日,现代诗走过了一百年的创作历程,鲁迅所期盼的“都会诗人”还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在于诗歌需要诗意,而城市的诗意积累少,积淀浅,较之田园山水诗歌两千多年丰厚的优良传统,城市的诗化艺术遗产太过单薄。而且,旧体诗定型化的形式与特定的情感方式之间,已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密切联系,“风骚”的传统依然在今天的文人心理深层积淀着。现代人在特定的情境下,一旦进入与旧体诗相对应的“情感圈”,就会身不由己地与旧体诗发生共鸣,骨子里沉淀下来的传统诗词艺术精华不会丧失,必然在创作中被唤醒,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创造存在连续性,那些香草美人、春风秋月、草木鱼虫等物象在历史演变中承载的生活内容与情感世界所形成的特定对应关系,也会成为现代人诗歌创作中的意象形态和抒情范式,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强大基因,也是旧体诗欣赏和创作如今仍有活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许多城市的现代化景观,在日常的实用性上是方便的,在外观上也是繁华的,但在艺术的审美价值上却是相反。城市生活的喧嚣,上班族的疲惫,高楼重叠的阴影,拥挤人群的压迫感……如果把这些城市生活景象直接写进诗歌,通常会显得俗气,甚至丑陋,与精致典雅的传统诗歌意象大相径庭,与多数读者长久以来形成的审美习惯格格不入。因而,很少有诗人愿意冒险将意象的触觉伸向这样的都市景观,使之上升为某种艺术感觉或塑造出艺术情境。对都市的种种“恶美”景象加以提炼,开掘出现代诗情,这需要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眼光,同时,也需要锻造出现代读者新的审美习惯与艺术趣味。
建立独特的都市化意象形态
21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已日益城市化、工业化乃至电子化,这些現代性的变迁导致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化、碎片化。都市生活带来新的享乐,也带来新的痛苦,这些都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觉。普通人已惯常于这样的生活,隐没于现代化的洪流,而敏感的诗人则有能力也有义务把这种感受吟咏出来,艺术化地加以展示。
创作者置身于现代化生活土壤,再用传统的语言和抒情范式来表现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显然是不够的。林登豪散文诗中的日常生活意象打破了传统文化中单纯的对应关系,在都市文化背景中融入现代生命意识的多维经验。作为都市诗人,他能抓住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现象开掘出现代性价值,走出传统诗词的山水意象情结,在我们熟知的城市生活中驰骋艺术想象,建立自己独特的都市话语抒情系统,展示现代人的生命的疼痛和生存的悖论。林登豪在《打工妹》中写道:
跨进陌生的街区,面对烂尾楼,庆幸自己拥有青春的色彩。
走进租来的十几平方米小房间,拿起桌上的镜子,认真地端详自己。
最担心自己不认识自己。
坐在流水线前,舞动无法缩回的双手,心流疲惫,金属反光她们无精打采的脸庞。
繁华富裕的城市生活对农村人,尤其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抵挡的诱惑。进城打工不仅为了赚钱,也是选择一种快捷现代的生活方式。拥有城里人的生活,获得城市人的身份,不是简单的外面世界的诱惑,而是现代化生活进程的必然趋势和某种逻辑:
打工妹的年轮急速向身后奔走。
无法敞开心门。
意外的奖金催促打工妹走进“服装世界”,时装令人眼花缭乱,走出商场大门,模特身上的服饰已披在自己的身上。
消费主义不断倾销其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其虚设的美好城市生活无声地将打工妹的青春和生命榨干——“有双隐形之手,抹去不少青春的倩影”。打工妹为生存而忙碌,“两手空空,钱包空空,心灵空空”,但都市生活的美好愿景支撑着她,让她以“爱拼才会赢”的乐观心态走向了“不可预测的未来”。林登豪用“陌生的街区”“租来的小房间”“流水线前”“商场大门”几个跳跃意象勾画出打工妹城市生活的时空,表达都市文明与现代生活给人造成的紧张、单调、疲倦的压迫感。这些意象有写实意义,也具备象征性内涵,将打工妹进城后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状态甚至是潜意识的活动都敏锐、精微地传达出来。
美国思想家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个客观意义上的历史巨变,同时也是现代人对于自身生存境遇的一种切身体验,即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感受的真实体验。林登豪的《折叠:都市与山水》使传统文化中定型单一的意象获得了新的多元表达的欢欣,同时散文诗集里还引进了许多都市生活的普遍场景,赋予都市日常意象以形而上的思想内涵,使意象内质深度象征化——将意象按原样表现出来,却又使它代表较它本身更多的内容,作用于人们的内心体验。
“以大街为生活的中心,楼宇簇簇,人影憧憧。身陷楼宇中,对四季轮动的感觉很抽象,对四周的声浪很敏感。”(《居家之城》)“百货大楼、高档写字楼、邮电大楼切割你四周的空间。”(《最后的天桥》)“盯着行情屏幕的众多眼睛,似清一色的布娃娃……一袭长裙拖过股市之岸,是谁在欲望的岸边对视?屏幕上绿草拔节,哀叹一声声,红木俏立,躁动又不安。”(《股市与股民》)林登豪以简洁、传神的意象把都市内外环境对人身心的塑造和异化,敏锐而传神地绘画出来,充分表达了现代社会复杂的人生经验与生命体验。
由于建立起一系列的表达都市生活的意象群,林登豪的散文诗才能如此形象而便捷地展示都市人的所知所感,才能满足描述和表现现代人的审美新需要。诗人在感性意象中追求智性深度,使这些意象达到了最大的强度,“让语言和形式贴近感觉经验而不是让感觉经验去迁就语言形式”,在感性形象和理性思考的融合与交错中,显现出他所构建的都市意象形态所具有的浑厚、丰润的现代诗学品质。
以诗意书写揭示都市化生活的本质 散文诗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显病相的19世纪下半叶,它和象征派诗歌一样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对社会现实的自我解释和个人抗争。这正是散文诗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林登豪散文诗中的都市化的意象建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描摹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复杂、细腻的内宇宙,另一方面也是都市人变动的心理状态对文学艺术的新召唤,正如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言:“一个时代的经验需要一种新的忏悔,这世界仿佛常在等候着它的诗人。”我们的时代需要诗人对某些“有压抑感的现实”的关心和批评,对社会有一种“有启发性的或有希望的怀疑”。林登豪对城市的诗意书写,不再是乡村生活单纯朴实的宁静舒缓之美,也不是自然山水的优雅和谐之美,而是具有现代审美形态特征的“恶美”诗意,以此来表达创作主体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和态度,揭示都市化生活的本质。
林登豪散文诗创作的审美追求即在于这种具有“评判性”和“开放性”的现代“审丑”艺术精神——透过粉饰,化丑为美,挖掘生活的普遍实质。如他的《城之光环》:
一座城乐于接受时光激烈的抚摩,尽管皮肤光洁,容颜出众,血脉开始慢慢地忧郁。
飞鸟不愿装帧城之长空,是怕划伤城之脸?
楼群的间隙折皱了不少人的浪漫。
人群一不小心就陷入生活的模板。
诗人不是简单地提取都市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而是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景象加以剪辑,快速地闪回。这些画面让人既陌生又熟悉,既自然又震惊,深入揭示畸形的城市发展和病态的人生。“一群孩子失语在放学的路上,接送的家长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浮过路口。”(《城之光环》)在不满和哀痛的诗句背后,是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作品里的人物,是我们身边熟悉的身影,诗里的景象是我们身处的环境,阅读这样的散文诗,能随时触动读者对当下生活的反思,探寻都市化生活的本质。
城市有流光溢彩的光鲜外表,也有藏污纳垢的忧郁内里,“城之一隅有亮丽如织锦的草坪,我突然发现衣着时髦的人轻快地往里吐痰,一瞬间,我的胸口蠕动刺痛之感。唉!谁该无地自容呢?平头百姓在繁忙中丢失了自我,街角的教堂跳动人性脉搏。”(《城之源》)诗人以浪漫的笔调勾画出眼前丑陋的现实,造成视觉反差,产生强烈的情感沖突,形成语言和想象的双重张力。诗人不是简单指责不文明的现象或制造此种行为的路人,而是对麻木与冷漠的现实生活进行反思——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物欲的极度膨胀,人文教育和道德精神的滑坡,导致礼仪和仁爱的缺失,反倒是宗教成为人们暂时疗救精神的药方,安慰久已缺失的人文关怀。
林登豪将丑怪类意象引入城市“恶美”的诗意书写,通过撷取都市生活的片段,以一个日常生活的意象映出现代人生的世态百相,引发对整个现代化生活的深刻反省。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武断地把城市生活之恶,作为人类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表现或抨击,而是呈现物质世界对人性的异化,揭示物化后丑恶的人生,让人不由联想到波德莱尔笔下复杂、斑驳的“巴黎的忧郁”。
召唤精神性的存在
以培植现代人的灵魂
现代生活交织着无数的关系,快节奏生活浪潮的冲击,随时变换的都市场景,都能引发人们内心的紧张、迷茫、焦虑、震惊、空虚等各种情绪变化。城市生活是人类社会向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某种程度考量,它既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难以看透的生存空间:“大舞台弥漫打工的风霜,弥漫发家致富的夙愿。寄居城之落角,电梯升降生活的节奏,根扎何处呢?不断提高的防盗门高科技含量,难设防多变的心思。时常堵塞良心的进出口。”(《城之舞台》)
林登豪运用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意象和象征情境,并不是以新奇制胜,以怪诞炫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情而创作:“环城高速出口,插入城之巨胃,许许多多人开始腹胀了。一批又一批的泡沫饭盒在浮动,令城市加速易容。”(《快餐快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自身的处境:享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得不承受时代巨变对生存境遇和内心世界的改变。
城市化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在人们还未回神之际,已经被“抛入”城市生活的无情链条中,“几多人从脚手架俯冲下来,猴急地端起快餐盒。掏生活的双手拿着筷子,左右抖动,拒绝疲惫的审判。”(《快餐快餐》)
那丈量乡村与城市距离的农民工,那紧盯着屏幕K线图的股民,那风雨中穿梭于街头巷尾的快递小哥,那高楼大厦中忙碌进出的白领……林登豪有对正义、生命——包括卑微生命的关怀,有关怀一切需要关怀的人的冲动,对草根命运的关注源于他眼光向下、精神向上的内在创作机制。作者通过诗歌展示了都市文明里的各种文化心态,让读者看到在物质力量和工具技术中失去了灵性和个性的自我。
现代社会中异化的力量使敏感的艺术家痛苦、困惑,为了反抗这种异己的力量,忠实地记录心灵的印记,他们需要新的艺术创作来释放内心的郁积,回到主体的统一性中。阅读林登豪的散文诗,可以帮助人们重温细腻、繁复的个体感受,回到主体的统一性中,让“内在现实”的自由来观照“外在现实”的不自由,让各具特性的个人感受帮助现代人回归和确立自然性。
诗人,通过召唤精神性存在的诗意写作,探索现代生活的感觉和意识,从而在现实生存的分裂和困扰中,通过创作的快感建立起自我生命的完整性。读者,在这样的作品阅读中,观照与觉悟自身的生存境遇,缓解心灵的焦灼,寻找内在生活的力量,借以对抗生命的异化与物化的变异。在诗意缺乏的消费时代,林登豪的都市诗话,蕴藏着丰富的现代情绪和厚重的历史特质,使人的心灵空间更为深远和谐,在道德自觉和文化自省上具有一种醒世的力量。
结 语
林登豪将丑怪意象引入城市书写,正是集中于对都市生活景观“审丑”的诗美追求,是表现现代生活与现代情绪的重要艺术途径,是中国诗歌审美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蜕变的有效尝试。他的散文诗努力寻求现代经验的艺术整合,将象征与写实相糅交融,不断向现代性深层跃进,揭示现代人流动不居的细微感觉和深层意识。
人事,应该成为所有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伟大的作品都蕴含着知识分子的寄托,有着对历史和现实的冷静思考,有着对个体生命的底层关怀。目前,中国的诗坛体现时代精神的佳作还十分匮乏,文坛呼唤烙印时代痕迹的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能回避他所处的时代,他需要敏感地分担时代的痛楚,深刻地书写人民的忧伤,真切地感受人类生活的艰难与欢欣——有这样历史综合能力的诗人,其自身必然隐伏着巨大的痛苦和创作冲动。
责任编辑 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