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老家的姨妈打电话来,说给我寄了些自家做的腊肉,过年吃。 “这不还早吗?都已经做上了?”我问道。“不早啰,过两天家里还要蒸豆豉,做粑粑,忙不过来。”姨妈说。
是啊,在我那西南山区的老家,每到年前个把月,大家就都紧锣密鼓地忙碌着做好过年的准备了。大人们前前后后忙个不停,孩子们也趁机跟着瞎起哄。说起来,熏腊肉,蒸豆豉,做粑粑,是老家人每年年前都必然要做好的三件事。亲朋好友或者邻里之间还会悄悄注意一下,看自己家是不是慢了别人一拍,仿佛迟缓了这个年就过不好了。
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候,人们就会去买上几大块上好的猪腿肉、五花肉。抹上炒好的盐巴、花椒粉和其他的香料以后,放到大大的砂罐里封好,腌渍起来。等过了半个多月的样子,就可以拿出来熏了。
这个时候,街面上就会出现背着大捆大捆的松枝、柏枝、杉叶的农人,他们背上这些比他们本身还要大上好几倍,有时候还落着雪的树枝树叶,正是用来熏腊肉用的。如果这些枝叶的质量好,数量多,这些辛苦的人们也能得到个好价钱,过年也就不用那么发愁了。
熏腊肉是一件很有趣也很辛苦的事情。首先要找一块背风的角落,搭好一个熏肉用的铁架子,然后将腌好的肉一块块地码齐了,盖上一层纸板以保证烟不会跑掉。架子的下面就升起火来,慢慢将熏肉的树枝加进去,放出烟来熏烤着肥美的肉。看着树枝里隐隐闪光的火苗,闻着散发着山野芬芳的烟,听着油汪汪的猪肉熏烤出滋滋的声音,也算一件美事。不过,所谓慢工出细活,腊肉一熏就是一天,烟熏火燎的一天可并不轻松,有时候还会熏坏眼睛。但是看着那些熏得黝黑锃亮的腊肉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的楼板上,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似乎可以抵掉所有的辛苦了。
所谓蒸豆豉,其实就做豆豉了。做豆豉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豆子,而是一种长着小剑一样的叶子能开紫花的叫豆豉叶的植物。虽然天寒地冻,可村姑们总能找来大篮大篮碧绿的豆豉叶来卖。买来新鲜的豆豉叶之后,人们就把颗大粒满的黄豆泡好,上笼蒸熟,然后放到用豆豉叶铺好的竹篓里。在暖炉边放上一段时间后,豆豉就做好了。 其实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年前一定要蒸豆豉,因为它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更不明白,豆豉叶和黄豆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能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将黄豆变成豆豉?不过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小时绫,每到将热腾腾的黄豆倒进铺着豆豉叶的竹篓时,我就会很紧张,很激动,也许是因为蒸熟的豆子那种倾泻而下的气势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吧。
西南地区的人们把北方人说的年糕一类的东西叫做粑粑。在我们那里,过年做的粑粑有两种,黄粑和糍粑。
糍粑也许很多人会比较熟悉,就是将蒸好的糯米放到石臼里,用木杵一下一下地打,直到把米打成黏黏的糕。这糕会被捏成圆圆的大饼状,然后放到干硬以方便保存。不过,当糍粑被炸或者烤了以后就会变得外焦里软,蘸上糖吃,就像北方的年糕一样。而这黄粑么,是用糯米面和黄豆面混合着蒸熟的糯米捏成团,再用粽子叶包好来蒸的。蒸好的黄粑是焦糖色的,里面有一粒一粒亮晶晶的糯米粒。且不说吃的时候是如何的香糯,光是守着那比我还高的大蒸笼,望着它显得有些迷离的白色蒸汽,闻着不断飘散的甜蜜香味,都是一种享受。记得小的时候,每年做黄粑,外婆还会特许我自己动手捏一只笨笨的鸭子,用花椒粒做它的眼睛,然后放在粑粑们的最顶上。
等这三件重要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也该过年了,扫了尘,吃了腊月二十八的糖,送过灶王爷,就等着年三十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了。老家年夜的餐桌上,也总少不了一碗油滋滋香喷喷的腊肉和几块甜蜜的粑粑。
是啊,在我那西南山区的老家,每到年前个把月,大家就都紧锣密鼓地忙碌着做好过年的准备了。大人们前前后后忙个不停,孩子们也趁机跟着瞎起哄。说起来,熏腊肉,蒸豆豉,做粑粑,是老家人每年年前都必然要做好的三件事。亲朋好友或者邻里之间还会悄悄注意一下,看自己家是不是慢了别人一拍,仿佛迟缓了这个年就过不好了。
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候,人们就会去买上几大块上好的猪腿肉、五花肉。抹上炒好的盐巴、花椒粉和其他的香料以后,放到大大的砂罐里封好,腌渍起来。等过了半个多月的样子,就可以拿出来熏了。
这个时候,街面上就会出现背着大捆大捆的松枝、柏枝、杉叶的农人,他们背上这些比他们本身还要大上好几倍,有时候还落着雪的树枝树叶,正是用来熏腊肉用的。如果这些枝叶的质量好,数量多,这些辛苦的人们也能得到个好价钱,过年也就不用那么发愁了。
熏腊肉是一件很有趣也很辛苦的事情。首先要找一块背风的角落,搭好一个熏肉用的铁架子,然后将腌好的肉一块块地码齐了,盖上一层纸板以保证烟不会跑掉。架子的下面就升起火来,慢慢将熏肉的树枝加进去,放出烟来熏烤着肥美的肉。看着树枝里隐隐闪光的火苗,闻着散发着山野芬芳的烟,听着油汪汪的猪肉熏烤出滋滋的声音,也算一件美事。不过,所谓慢工出细活,腊肉一熏就是一天,烟熏火燎的一天可并不轻松,有时候还会熏坏眼睛。但是看着那些熏得黝黑锃亮的腊肉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的楼板上,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似乎可以抵掉所有的辛苦了。
所谓蒸豆豉,其实就做豆豉了。做豆豉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豆子,而是一种长着小剑一样的叶子能开紫花的叫豆豉叶的植物。虽然天寒地冻,可村姑们总能找来大篮大篮碧绿的豆豉叶来卖。买来新鲜的豆豉叶之后,人们就把颗大粒满的黄豆泡好,上笼蒸熟,然后放到用豆豉叶铺好的竹篓里。在暖炉边放上一段时间后,豆豉就做好了。 其实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年前一定要蒸豆豉,因为它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更不明白,豆豉叶和黄豆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能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将黄豆变成豆豉?不过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小时绫,每到将热腾腾的黄豆倒进铺着豆豉叶的竹篓时,我就会很紧张,很激动,也许是因为蒸熟的豆子那种倾泻而下的气势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吧。
西南地区的人们把北方人说的年糕一类的东西叫做粑粑。在我们那里,过年做的粑粑有两种,黄粑和糍粑。
糍粑也许很多人会比较熟悉,就是将蒸好的糯米放到石臼里,用木杵一下一下地打,直到把米打成黏黏的糕。这糕会被捏成圆圆的大饼状,然后放到干硬以方便保存。不过,当糍粑被炸或者烤了以后就会变得外焦里软,蘸上糖吃,就像北方的年糕一样。而这黄粑么,是用糯米面和黄豆面混合着蒸熟的糯米捏成团,再用粽子叶包好来蒸的。蒸好的黄粑是焦糖色的,里面有一粒一粒亮晶晶的糯米粒。且不说吃的时候是如何的香糯,光是守着那比我还高的大蒸笼,望着它显得有些迷离的白色蒸汽,闻着不断飘散的甜蜜香味,都是一种享受。记得小的时候,每年做黄粑,外婆还会特许我自己动手捏一只笨笨的鸭子,用花椒粒做它的眼睛,然后放在粑粑们的最顶上。
等这三件重要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也该过年了,扫了尘,吃了腊月二十八的糖,送过灶王爷,就等着年三十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了。老家年夜的餐桌上,也总少不了一碗油滋滋香喷喷的腊肉和几块甜蜜的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