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自主探索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e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的学习情况。本文旨在通过以下几点做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情境 探究能力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参与
  科学探究活动;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在上《光和影》这一课时,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利用投影仪在幕布上做着各种手影,让学生猜猜看到的是什么,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手影的形象。在游戏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影子是怎么产生的?看看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有了探究动机,并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地探究问题的答案:灯—光源;手—物体;屏幕—屏。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能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并能积极投入到自主性探究中来。
  2.通过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在教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一课时,要求学生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同时向其他同学介绍那里的风景和地形地貌。据我在课前统计:外出过的学生只有十分之一左右,且普遍对地形地貌缺乏感性认识。在《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中,学生对地球内部的运动更是缺乏了解。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从资料库里或网上找一些相关图片资料、动画和课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3.通过分组实验创设情境。好动是儿童的特点。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如进行“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分组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教材中要求学生做的实验,教师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验。
  4.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情境。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下去。在《摆的快慢》的教学中,我首先进行摆的演示,让摆来回摆动,让学生数一数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使摆一分钟来回摆动60次,有什么办法?引出学生的各种猜测:①调整摆锤的重量。②调整摆绳的长度。③调整摆的幅度。让学生思考:究竟与哪种因素有关,以及怎样才能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二、教会学生探索方法,积极参与探究实验。
  
  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借鉴而来的。探究性学习应从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开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结论。
  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一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即学生探究的目标;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中,教师拿出绿豆种子,提出问题:“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这些绿豆放了很长时间,为什么还不发芽呢?怎样才能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才会对探究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索。
  2.提出假设。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各种科学假设。“种子为什么不发芽”引出学生的各种猜测:没有水、阳光、泥土、适合的温度等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将假设的众多因素摆出来,然后提出究竟与哪种因素有关。
  3.设计方案。教师指出:“我们的假设必须经过实验检验才能知道,要做好实验必须设计好实验方案。”制订实验方案时学生往往考虑不周到,特别是对比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不控制条件应该相同。难点是要控制某一个条件往往要改变不控制的条件。如对阳光的控制。把实验组放在阳光下,对照组放在室内,势必会造成下一组阳光的温度比室内高,水分易蒸发减少,使不控制的条件发生变化。
  4.进行实验。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分组独立完成实验,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并准确无误、完整客观地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种子发芽的实验要几天才能完成,因此,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对两组的发芽情况(高度、粗细、颜色)进行对比,提高收集到的证据的可靠性。
  5.形成结论。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学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否定或肯定假设,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得出结论,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明确学习目的前提下,教师应培养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自行设计实验的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去完成实验过程;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在探究式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设计实验,力图证明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要求,教给他们设计实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2.要体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安排探究式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诱导学生研究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仅仅是验证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小学生都很喜欢科学课,主要原因是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实践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能力,也能促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后的合作交流和讨论辩论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评价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意识、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激发和个性的发展也取得有益的效果。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社会生活、自然界发现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重点从敢问、爱问、会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培养 敢问 爱问 会问    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
摘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贯彻这一理念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谈谈如何提高课堂讨论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讨论学习 精髓 主导作用 方法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位教师都努力把课程改革的新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致力于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于是,教师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想、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期刊
本文作者通过对高中美术综合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讨了在学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在注重美术自身结构的同时,如何融合各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科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