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59516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看万世师表孔子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守正不阿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教师人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的宣言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当前要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也不妨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获得新的启示。孔子的教学思想,实际上是返朴归真的一种至真至纯的最高境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论语》“侍坐”中有孔子授课的片段: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夫子哂之。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仔细分析这片段,会发现其间体现了孔子难得的教育思想。
  
  一、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理想的师生关系?旧时强调师道尊严,认为只有树立教师绝对的权威,才能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高高在上,无法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而近年来,在师生关系方面却又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了,倡导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上课时师生共同讨论,好像不这样,就不能体现和谐民主的气氛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于是对一个问题,大家信马由缰地发表意见,尽管看法不一致,可老师的评价都是“有道理”,“言之有理”;你对,他对,大家都说得对。果真如此吗?教师不置可否,甚至闪烁其辞,这其实比“灌输式”更为可怕。放弃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放弃对思维深度的必要引导,怎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素养和思维品质?如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解读,有的同学得出徇情不如傍大款的结论,老师也加以肯定。
  而孔子提倡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肯定要比学生丰厚,因此教师应当仁不让的在教学过程承担主导的责任。虽然教师不能独享言语霸权,但不等同于放弃言语权和丧失主导地位。那种过分热衷于外在的讨论和忙于点击课件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是放任自流的做法。我们不能忽视老师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们会发现:在《侍坐》中,孔子先是和蔼的对弟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是年长的,就放不开,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俨然是以学生的知心朋友的身份在引导学生,使人如沐春风。而当四人表明自己观点后,孔子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明确地表明态度,并对学生的发言一一作了点评。对子路的观点是不以为然的;对冉有的观点大体上同意;对曾点则是击节赞赏,明确表示:“吾与点也!”这态度鲜明的点评,也正是一个师者应尽之职。
  孔子的威信不是建立在师道尊严基础上的,而是因渊博睿智而可敬,因平易近人而可亲,学生“仰之弥高”,自然“钻之弥坚”,拳拳服膺而“亲其师信其道”,这亦师亦友是一种最理想最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
  
  宽松愉悦是和谐课堂的重要标志。教育心理学认为“严肃紧张、压抑窒息和喧嚣散漫的课堂气氛都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潜能。而孔子的教学无疑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夫子和颜悦色,师生如话家常,学生的紧张和疑虑被打消,一开始就创造了良好的情境。
  和谐也体现在孔子的授课中凸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尊重,决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不侮辱学生人格,和风细雨的对待学生,更多的表现为对学生不同意见的宽容,对学生独到见解的尊重。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相继发言,见识、抱负、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但孔子耐心的倾听每位弟子的发言,使他们畅所欲言,绝不因为不合自己的主张就打断学生。子路发言毕,夫子哂之,这里并非讥笑的意思。这意味深长的一笑,既有对他出将入相的才能抱负的肯定,又有对他行事鲁莽不假思索的委婉批评。对曾点,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
  从孔子这一授课片篇,我们可以得出两点体会:①师生对话、砥砺、争鸣这一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根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两人交换,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了”。古人也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尤其是像语文这样一门人文学科,更需要师生彼此之间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切磋砥砺,提出独特的见解。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往往深有感触:原来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为肤浅,甚至有些偏激,经过交流以后,则丰富得多,深刻的多了。文科教学不同于理科教学,是存在见仁见智的,这就需要争鸣。子路提出以勇治国,冉有提出富民治国,公西华提出以礼治国,而曾点则欣慕?这颇有点“自由论坛”的味道。在辩论中,真理越辩越明,在争鸣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所以孔子弟子三千,就有贤人七十,可谓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教学相长。可是我们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这种砥砺争鸣的课堂是不多见的。教师虽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但往往期望学生的回答“正中下怀”。②孔子循循善诱的启发艺术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孔子并非“授之以鱼”,直接宣讲自己的主张,而采用启发式教学,在他的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无所顾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对性格内敛敦厚、含蓄而略显拘谨的冉有等人,孔子很有耐心,一再启发:“何伤乎?亦各言其志”。
  这是和谐课堂的完美境界,创设良好情境,体现对话争鸣,真正以人为本,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之美,且具有一种诗意美。
  
  三、守正不阿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弘道立人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操守。
  《侍坐》片段中,孔子守正不阿的人格力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主张“仁”,反对武力征伐,可是子路作为登堂入室的得意弟子,却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很显然,这不是王道,孔子不以为然:而当他听到曾点深得自己的真传,可继承自己志向时,大加赞赏。也许有人会说,孔子这是完全凭个人好恶的道德说教。其实不然。己所不欲而强加于人,唱高调或过而不切实际教学都是不可取的。不妨看看孔子身体力行的一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国兼并,战乱频繁,孔子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四方,奔走呼号,屡遭踬踣而不易其志,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所以当子路、冉有在他面前遮遮掩掩时,孔子义正严词地指斥“弟子尸位素餐、委过于人”,尤其是“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可谓诛心之论,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留情。表现了孔子爱憎分明、守正不阿的人格操守。在这里,温厚和蔼的夫子不见了,而是一个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真理的捍卫者。
  当今社会日渐暄嚣浮躁,许多传统的价值取向逐渐被解构,呈多元化倾向,各种不良的思潮也侵蚀着我们的学生。物质上的巨人或许造就了精神上的侏儒。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需要有一种临事不苟、守正不阿的人格的。当你的学生在只知周迅,不知鲁迅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时,你应该站出来,当你的学生冒出滑天下之大稽“岳飞能帮我写一首歌词吗”的问题时,你怎能轻描淡写?当你的学生哗众取宠地说“雷锋是个傻帽”时,你岂能一笑了之?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点特立独行、不苟流俗的人格操守。是不容许这样浅薄无知糟践经典的。自古以来,文人是孱弱的,语文教师虽不是纯粹的文人,但也应该有一点这样的“硬气”,这绝不是迂腐、书生气,而是一种守正不阿的人格操守。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重温孔子上的这一堂课,或许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他文献
据欧洲委员会官网2017年2月15日报道,“伊拉斯谟 ”将扩大覆盖范围,向全球学生和在职人员开放。“伊拉斯谟 ”是一项支持欧洲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的欧盟项目,提供147亿预算以支持400多万欧洲人出国学习、培训以及参加志愿服务。自2015年起,“伊拉斯谟 ”一直资助欧洲和世界其他大学间的学生和在职人员交流互动,而此次“伊拉斯谟 ”将延伸至全球其他非欧洲国家,进一步促进各项交流。该项目由一系列地区
【摘 要】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困境。本文对祥林嫂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了其命运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并以此揭示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意义    “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动机,作为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祝福》为我们塑造了一
阅读教学与表达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瓶颈,如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诸子百家的文言篇目底蕴深厚是联姻训练的好材料,如果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情景片断,深入体悟,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就能为作文训练奠定基础。    一、引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文学繁荣,百花齐放。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灵魂的救赎,而《逍遥游》最能
【摘 要】新课程下学生学业压力大,语文课堂流于传统,学生沉默以对,文章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浅谈了课堂教学激励学习兴趣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流行语 创新 拓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程内容和安排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课程量加大,时间紧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上课不到20分钟,有的就开始“叛变”,东倒西歪的,看课外书的,搞小动作的,甚至窃窃私语的,甚至练
【摘要】当我们在更大的背景下观照阅读教学时,国际上通行的PISA阅读评价体系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阅读教学内容当更加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同时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也当作出相应的改革,借鉴吸收国际流行的评价体系中的合理因子,以科学的评价更好地引导我们的阅读教学。总之,新语文的阅读教学必将走“大阅读”之路。  【关键词】大阅读 阅读教学 新语文
【摘 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兴趣调“动”、疑问推“动”、情境促“动”、激情感“动”、评价激“动”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五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课堂气氛 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不像小学、初中那样活跃了,大多表现得很矜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呢?笔者尝试下列五种方法,颇有
【摘要】目前中学生缺少写作素材,对身边可资写作的素材不会选择与运用,导致写作捉襟见肘,作文“无米下锅”。本文试图对作文素材的类型,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选择、运用,进行探讨,指导学生将有限的材料在作文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关键词】写作 素材 选择 运用    2008年《人民教育》第5期刊登王栋生老师的文章,它以江苏04年以来的作文试题作为调侃对象,披露中学写作教学的窘况。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作文教
【摘 要】 人们追求完美,但完美的内涵,却是残缺,因为残缺,生命才会沿着追求的轨道延伸。本文对文学作品中的“缺陷美”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完美 残缺 文学审美    除了残缺美,我相信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种美能说出它诞生的具体年代。在无数人的心目中,公元1820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虽然不能准确地说出具体的某一天,但就是在那一年的米洛斯岛上,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带着“庄严的妩媚”和震
会议特稿  编者按:2019年11月25日,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腾讯、全球硅谷投资公司(GSV)、新东方、好未来联合主办,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提供学术合作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作为特邀合作伙伴参与。大会以“学无止境·教育为公”为主题,以“面向共同未来的探索”“教育与科技”“学校与社会”“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摘 要】为了实现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制订了新的教学要求。这就意味着中学教育也必须随之作出积极的调整:一方面,追求应试教育的世俗价值观是合情的;另一方面,讲求素质的理想教育观又是合理的。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成为了教师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笔者认为只有成为了一名合情合理的语文教师,才能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实行应试教育的教学,让学生既能平稳地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又能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