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凭借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非连续性文本
  虽然语文教材大多为连续性文本构成,但是仔细寻找却能发现,其中有些练习片段、作家卡片等包含着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为我们日常教学中渗透和融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如苏教版五下《习作5》中的“迎‘六一’征文启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非连续文本,要认真阅读才能明白征文的五项要求,即写什么内容、文笔要求、参赛对象、邮寄地址、截稿日期。这五项要求可让学生分条阅读,训练学生抓要点,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又如苏教版教材有很多“作家卡片”,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也可作为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教材。如作家萧红卡片,可让学生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谁?她是多大岁数去世的?2.“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荫凉的地方睡着了……”这句话出自哪部作品?3.著名作家茅盾是怎样称赞这部书的?这样训练旨在让学生学会在图解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
  二、 根据课文插图,读懂非连续性文本
  语文教材大都配有插图,图文并茂,并且有些插图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内涵丰富,这也是非连续性文本,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课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并得出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例如苏教版五上《清平乐 村居》一课的插图内容丰富,涵盖了这首词描绘的全部内容。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然后让学生描述这幅图所描绘的农家美景。再读这首词,图文结合验证自己的想法,反复诵读后再回到图画,让学生写一写这个农村清新秀丽、朴实恬静的生活。这是运用插图帮助理解课文,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好方法。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语文与生活”中的阅读诗歌,诗歌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描写。描写了四支歌,每支歌旁边还配了一幅图。教学可从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然后再朗读诗歌,验证图画内容,使图与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三、 根据单元练习,用好非连续性文本
  单元练习中非连续性文本比较多,如苏教版六下《学和做(4)》“我的成长册”,就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因素很强的教材,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搜集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创造潜能。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表格的方式策划设计栏目,规划板块有“成长记录”“我的照片”“我的爱好”“优秀作业”“作品展示”“我为社区献爱心”“我读过的好书”“老师寄语”“同学赠言”等。其次,依据表格上的内容,搜集所需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挑选,在搜集材料前,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张细化的表格。这样按表索骥,方向明确,不易遗漏。最后,精心制作成长册,又分为四步,第一步:对资料进行分类、挑选和编辑;第二步:自己动手做一个材料夹;第三步:细心粘贴,适当美化;第四步:给成长册起一个名字。这样既让学生阅读思考、提取信息、甄别资料,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再如苏教版六上《练习3》“语文与生活”中的“怎样修改病句”,这是道综合题有几项要求,学生只有认真阅读提取其中的相关信息,才能明白相关要求。这个非连续性文本先是阅读提取信息要求,然后再通过实践去检验,长期训练学生,自然就会阅读这样的文本了。
  四、 根据单元主题,开发非连续性文本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单元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编排的,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或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或在形式上有相通之处,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开发非连续文本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如苏教版四下第一单元的课文依次是:《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教学时,可以将四课文章看作一个整体一起教,这样,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教学内容也应重新选择,教学流程则应重新设计。这样既节约课堂时间,又为单元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巩固和单元主题拓展创造条件,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单元的一种有益的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 阅读教学的“线”  所谓“线”是指教学思路,也就是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我们将沿着一条怎样的线索,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初步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教师确定教学思路的方法是——  1. 从课题入手。《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学生对题目中的“励志”一词丰富的内涵未必能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问:“作者在命题的时候,为什么不用‘立’而用‘励’,有什么区别?”学生便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由于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在心理上会形成一个定势,久而久之会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为了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就需要向旧的规则宣战,采用反常化创造出新的形式,使人们的感知从习惯中解脱出来,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惊醒过来,重新回到原初的新鲜体验。笔者所理解的“陌生化”,就是从陌生的角度写熟悉内容所造成的一种新奇感,即打破常规,出其不意,通过创造新的内
一、 要有学习语言的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教材中的哪些内容、哪些辅助材料,可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平台。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出示了一幅挂图,问学生图上画了什么,学生说画了大树、猴子、太阳、狮子。接下来老师就问学生,狮子吃到猴子了吗?进而引出一段儿歌。这个教学环节中,那幅挂图起的是什么作用?仅仅只是为了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吗?显然,我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这幅图,引导学生学习把
一、 鼓励学生自由言说  1. 有备无患,烹调“教材习作”美味。“教材习作”的主题与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确定的,并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如何在“教材习作”与学生“自由言说”之间找到平衡呢?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习作来。在习作实践中,为了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我们在学期初就让学生对本学期的习作有全面的了解,在“教材习作”前进行“习作预告”。这样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定位告诉我们,当学生思路出现滞涩、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有失偏颇时,教师要发挥能动性,采取灵活有效的引读策略、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障碍,与文本展开智慧的对话,生成课堂的佳境。  一、 征引:从单薄走向丰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的阅读是读者的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的同化与顺应。如果学生阅读时的认知结构与文本情境距离过大,就难以进入文本的深层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