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兴趣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理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以此为契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最优质的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与理论性特征,相对中小学历史来说更显枯燥、无味,而且知识点也较为繁琐、琐碎,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背诵与记忆。因此,大多数高中生并不怎么热衷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对其普遍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就显得格外必要了。以下,本人谨以自身真实的教学过程为例,就“兴趣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巧设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教材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新课导入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结合学生实际,实现教学目标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三、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加强教学效果
周星驰、******、冯巩等著名艺术家都有经典语言,如《大话西游》中“……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别以为你穿着马甲儿我就不认识你了”就可以用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冯巩“奥迪、奥托和奥运是兄弟”的歪理论用于“一五”计划中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所生产的奥迪A6轿车上。还有,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宣告,如果教师能用浓重的湖南方言说出来,将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此外,“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用于袁世凯“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灭以及蒋介石集团的最终崩溃;评价洋务运动时可用“旧瓶装新酒”或“驴头不对马嘴”等等。
四、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生自信
情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可以震撼人的心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虚拟、渲染出历史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情感心灵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内容时,可以虚拟这样一个情境:由五个学生来演五个角色:一个学生扮演旁白,一个学生扮演扔垃圾的人,另外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儒家的孔子、法家的韩非子和道家的老子。这时扮演扔垃圾的学生首先在台上扔垃圾,接着扮演孔子的同学走上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为什么要扔垃圾呀?”随后扮演韩非子的同学上台说:“你必须把垃圾拣起来,而且要接受严厉的惩罚!”最后扮演老子的同学上台说:“小孩子,管他干什么?随他去吧!”通过这个情境,就活灵活现地将儒、法、道家观点展示出来,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历史是一面镜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进而热爱历史,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李吉林.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2.《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已任》人民教育评论员《人民教育》1998年第9期
7.《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黄小波《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
8.《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刘晓平《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12月
【关键词】兴趣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理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以此为契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最优质的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与理论性特征,相对中小学历史来说更显枯燥、无味,而且知识点也较为繁琐、琐碎,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背诵与记忆。因此,大多数高中生并不怎么热衷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对其普遍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就显得格外必要了。以下,本人谨以自身真实的教学过程为例,就“兴趣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巧设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教材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新课导入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结合学生实际,实现教学目标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三、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加强教学效果
周星驰、******、冯巩等著名艺术家都有经典语言,如《大话西游》中“……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别以为你穿着马甲儿我就不认识你了”就可以用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冯巩“奥迪、奥托和奥运是兄弟”的歪理论用于“一五”计划中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所生产的奥迪A6轿车上。还有,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宣告,如果教师能用浓重的湖南方言说出来,将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此外,“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用于袁世凯“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灭以及蒋介石集团的最终崩溃;评价洋务运动时可用“旧瓶装新酒”或“驴头不对马嘴”等等。
四、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生自信
情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可以震撼人的心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虚拟、渲染出历史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情感心灵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内容时,可以虚拟这样一个情境:由五个学生来演五个角色:一个学生扮演旁白,一个学生扮演扔垃圾的人,另外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儒家的孔子、法家的韩非子和道家的老子。这时扮演扔垃圾的学生首先在台上扔垃圾,接着扮演孔子的同学走上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为什么要扔垃圾呀?”随后扮演韩非子的同学上台说:“你必须把垃圾拣起来,而且要接受严厉的惩罚!”最后扮演老子的同学上台说:“小孩子,管他干什么?随他去吧!”通过这个情境,就活灵活现地将儒、法、道家观点展示出来,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历史是一面镜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进而热爱历史,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李吉林.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2.《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已任》人民教育评论员《人民教育》1998年第9期
7.《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黄小波《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
8.《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刘晓平《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