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题一般都由积累与运用、各类文体的阅读以及作文三部分组成。而阅读题在一套语文题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重。相比考题的其他部分,阅读部分以其量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等原因,无疑是教师和学生均感头疼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么阅读训练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要注意训练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即把握文章的文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的中心,把握文章的主观倾向。文章的文体一般分为记作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类文体无论其语言特征还是表述目的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呈现形式均有所不同。作为训练,教师首当其冲的是根据各类文体的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识别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观情感的把握。这一点上,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读”的环节。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加强对学生“读”这一环节的训练,是一条整体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以及做题准确率的切实有效的途径。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做题前,要求学生不急着去关注文段后面的题目,而是先要通过教师示范阅读、个别学生演读、全体学生讨论、学生再做题的形式多方面、多渠道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感知。在学生对各类文体阅读技巧较为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类文体语感的灵敏捕捉。这样,学生就能大大提高对文章内容以及情感的整体感知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做题的针对性和准确率。z要注意训练学生对文体常识的把握
即把握各类文体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是各类文体知识点的大展台,是学生个体的语感能力、信息地捕捉及筛选能力、概括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有效呈现。而这一切,都是以考查学生对各类文体相关知识点为依归。这些知识点具体是哪些呢?记叙文方面,有记叙的要素、顺序、人称,描写的方法,表现的手法等。说明文方面,有说明的方法、对象、类别、顺序以及说明的语言等。议论文方面,有议论的话题、文章的论点、论证的方式和方法、议论的语言及结构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对各类文体知识点中容易混淆以及模糊的部分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区分。如表现手法具体指的是哪些,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说明方法以及论证方法其区别点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些相关的知识点如果在学生做题前没有得到明确,学生即使在第一个环节做得再好,学生也会无从下手或者做题时张冠李戴。如学生在说明文阅读训练时常常把“举例说明法”说明“举例论证”,把说明法“打比方”说成修辞“比喻”等等。不一而足。“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3 要注意训练学生对问题题千的表述
各类文体的题干表述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特征。如记叙文的问题往往这样回答:“通过对……的叙述,表达了……的感情。”如“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说明文的问题往往这样回答:“通过对……的介绍,说明了……”而议论文的问题往往这样回答:“通过对……的论述,强调了……”而大多数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往往忽略这一点,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如在一篇谈有关退耕还林的议论文中有这样一段句子:“山坡上种下几亩庄稼,秋天打下几颗粮食。”文末有这样一个题目:“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有的同学在回答时,忽略文体概念,题干表述时张冠李戴:“用‘几颗’一词,突出收成之少,说明了退耕还林的必要性。”这明明是一篇议论文,怎么“说明”呀?理应这样回答:“论证(强调)了退耕还林的必要性。”阅读训练中教师就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从各个方面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4 要注意训练学生对主观题的回答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文人文性认识的回归,中考阅读题中主观题分量不断加强,仅以湖南常德周边的几个地(市)2007年中考题为例,赋分在阅读题中比重平均达18分之多,几乎占了阅读分值的39。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关注的精神。但由于我们部分教师或者学生对主观题的处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主观题的回答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放任自流,毫无立场地肯定学生的不成熟的意见,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其结果,学生的回答完全脱离文本“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是个体与文本的交流。个体的情感体验是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内容而呈现。
因此,在阅读主观训练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文本意识,强调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对作者的情感倾向及价值观作出正确的研判,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对生活的积累作出正确的回答。如一篇《我的四季》的现代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主观题:“本文是一篇关于生命的散文,你读后对生命有什么看法?请写出你对生命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提醒人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宁静的感受,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得失而哀叹和寂寞。正确的回答是紧紧围绕这一点谈自己的感受。而有的学生却完全脱离文本这样回答:“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是革命的本钱。”等等。如果教师在训练中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回答将会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异彩纷呈”。
1 要注意训练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即把握文章的文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的中心,把握文章的主观倾向。文章的文体一般分为记作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类文体无论其语言特征还是表述目的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呈现形式均有所不同。作为训练,教师首当其冲的是根据各类文体的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识别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观情感的把握。这一点上,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读”的环节。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加强对学生“读”这一环节的训练,是一条整体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以及做题准确率的切实有效的途径。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做题前,要求学生不急着去关注文段后面的题目,而是先要通过教师示范阅读、个别学生演读、全体学生讨论、学生再做题的形式多方面、多渠道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感知。在学生对各类文体阅读技巧较为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类文体语感的灵敏捕捉。这样,学生就能大大提高对文章内容以及情感的整体感知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做题的针对性和准确率。z要注意训练学生对文体常识的把握
即把握各类文体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是各类文体知识点的大展台,是学生个体的语感能力、信息地捕捉及筛选能力、概括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有效呈现。而这一切,都是以考查学生对各类文体相关知识点为依归。这些知识点具体是哪些呢?记叙文方面,有记叙的要素、顺序、人称,描写的方法,表现的手法等。说明文方面,有说明的方法、对象、类别、顺序以及说明的语言等。议论文方面,有议论的话题、文章的论点、论证的方式和方法、议论的语言及结构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对各类文体知识点中容易混淆以及模糊的部分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区分。如表现手法具体指的是哪些,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说明方法以及论证方法其区别点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些相关的知识点如果在学生做题前没有得到明确,学生即使在第一个环节做得再好,学生也会无从下手或者做题时张冠李戴。如学生在说明文阅读训练时常常把“举例说明法”说明“举例论证”,把说明法“打比方”说成修辞“比喻”等等。不一而足。“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3 要注意训练学生对问题题千的表述
各类文体的题干表述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特征。如记叙文的问题往往这样回答:“通过对……的叙述,表达了……的感情。”如“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说明文的问题往往这样回答:“通过对……的介绍,说明了……”而议论文的问题往往这样回答:“通过对……的论述,强调了……”而大多数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往往忽略这一点,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如在一篇谈有关退耕还林的议论文中有这样一段句子:“山坡上种下几亩庄稼,秋天打下几颗粮食。”文末有这样一个题目:“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有的同学在回答时,忽略文体概念,题干表述时张冠李戴:“用‘几颗’一词,突出收成之少,说明了退耕还林的必要性。”这明明是一篇议论文,怎么“说明”呀?理应这样回答:“论证(强调)了退耕还林的必要性。”阅读训练中教师就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从各个方面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4 要注意训练学生对主观题的回答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文人文性认识的回归,中考阅读题中主观题分量不断加强,仅以湖南常德周边的几个地(市)2007年中考题为例,赋分在阅读题中比重平均达18分之多,几乎占了阅读分值的39。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关注的精神。但由于我们部分教师或者学生对主观题的处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主观题的回答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放任自流,毫无立场地肯定学生的不成熟的意见,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其结果,学生的回答完全脱离文本“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是个体与文本的交流。个体的情感体验是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内容而呈现。
因此,在阅读主观训练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文本意识,强调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对作者的情感倾向及价值观作出正确的研判,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对生活的积累作出正确的回答。如一篇《我的四季》的现代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主观题:“本文是一篇关于生命的散文,你读后对生命有什么看法?请写出你对生命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提醒人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宁静的感受,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得失而哀叹和寂寞。正确的回答是紧紧围绕这一点谈自己的感受。而有的学生却完全脱离文本这样回答:“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是革命的本钱。”等等。如果教师在训练中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回答将会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