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言各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词汇中蕴涵了大量文化因素,因而在英、汉语中,许多对应词虽然有共同的所指即概念意义相同,但是它们的文化内涵即内涵意义却不尽相同。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英汉对应词的不等值现象,并提出了在翻译中,应重视文化差异及文化的对比研究,实现功能等值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文化差异;对应词;概念意义;内涵意义;不等值
【中图分类号】G642
一、词汇?——最直接反映文化因素的语言要素
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反映在语言文字中,并通过语言得到传播、交流、发展与延续,各种文化因素都能在语言中找到根据,语言文字中处处打有文化的烙印。
人類具有共同性,各民族文化也有相似或共同之处。这些相似与共同处必然会体现在语言中。因此语言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或基本对等也会出现。例如,英语中有“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之语,汉语中有“滴水穿石”之说;汉语有“趁热打铁”的成语,英语有“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的俗语。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遇到的更多的是各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各个国家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不同。语言中的这些文化因素,绝大部分蕴含在常用词语、句式和语用意义中。胡文仲(1999)中指出,“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有些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语义空缺的现象,即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像汉语中的“饺子”、“老乡”、“下岗”、“下海”等词汇是反映中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语,它们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因而在翻译中常被视为“不可译”的。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英汉对应词的不等值现象即不等值的文化意义,具体地说,即使英、汉语中存在所指意义或概念意义相对应的词汇,但是由于这些词语的文化意义或内涵意义不相对应,出现了不等值的现象。
二、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Leech在《语义学》(Semantics)中将意义分为七类,它们分别是: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词的概念意义亦可称为指示意义(denotative meaning)或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是指将词语同现实世界或虚构世界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例如,英语单词“bird”的概念意义是两条腿、长有翅膀、能下蛋的有喙的温血动物。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
内涵意义指词语的基本意义之外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表示人们对词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所怀有的情感或所持的态度。例如,“child”可以定义为儿童,但人们可以联想到许多其他特征,如可爱的、逗人的、讨人喜欢的、顽皮的、吵闹的等等。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有些内涵意义可能是相同文化及社会背景、相同性别或年龄的人共有;有些则可能局限于一个或几个人,并因他们的个人经历不同而不同。因此,内涵意义往往是不稳定的,旧的内涵意义可能消失,新的内涵意义可能会产生。我们把词的伴随意义或民族文化内容归入词的内涵意义。可见,词汇中反映出的文化因素属于内涵意义。
本文所讨论的英汉对应词,其“对应”指的就是两者概念意义的对应,即有共同的所指;英汉对应词的不等值,其“不等值”指的就是内涵意义的不对应。假设A、B为两种语言的对应词,即A与B的概念意义相同,其内涵意义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
1)A与B的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2)A与B的内涵意义不同
3)A有内涵意义,B无内涵意义
属于第一种情况的英汉词汇的数量比较少,如,“fox”与“狐狸”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都有“狡猾”这层意思。“rose”与“玫瑰”不但有相同的所指,还都是“爱情”的象征。这样的词汇不仅可以称为对应词,而且是等值的,可以称之为“对等词”,因而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第二、三种情况,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其中一个没有内涵意义,正是文本讨论的英汉对应词的不等值现象。
三、英汉对应词的不等值现象
根据对词语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的分析与比较,英汉语中对应词的不等值现象可分为两类(两种语言的对应词分别亦A、B代替):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A、B概念意义相同,但其中一个没有内涵意义。
3.1英汉对应词 其内涵意义不同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很多概念意义相同的英汉对应词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意义,或者说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有时A语言的内涵意义大于或小于B语言,有时两种语言的内涵意义截然相反。本文将介绍三类这样的词汇:动物词汇、颜色词以及政治词汇。
英、汉语中很多动物词汇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从而有很强的比喻意义。
“猫头鹰”与“owl”:在汉语中,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由于它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厉,因此人们把它的叫声与死人联系在一起,说猫头鹰叫孝。谁要是在丛林中听到了它的叫声,就预示着家里可能有人会死,因此猫头鹰在汉语中被视为不祥之鸟。然而在英语中“owl”是个表示智慧的鸟,把某人比喻成“owl”说明他聪明、有智慧,绝没有一丝不好的意思。因而英语中有“as wise as a owl”的说法。笔者还清晰地记得迪斯尼动画片《狮子王》中,“owl”充当了知识渊博的“博士”这一角色。
“喜鹊”与“magpie”:汉语中的喜鹊总是与善言、吉祥、好运气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magpie”的喻义却是唠叨、饶舌、喋喋不休,如“S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er colleagues nicknamed her magpie.” “狗”与“dog”:在西方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视为人类最好、最忠实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食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多为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以及“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但“狗”在汉语中多用于贬义,这从汉语成语中便可见一斑,例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狼心狗肺、蝇营狗苟等。
英、汉语中对应的颜色词虽然可以指代共同的颜色,但却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下面仅以红色为例作一对比。
红色:红色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自古就与吉祥、喜庆、幸福联系在一起。红色是富贵的象征。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名门官宦穿的衣服叫“朱衣”,乘的车称为“朱轩”。红色是吉利的象征,像“开门红”“满堂红”等词语象征吉利于是一切顺利。红色更是喜庆幸福的象征。传统的中国婚礼,新娘要穿红裙,头上要盖红盖头;新郎要披红绸带,胸前要戴大红花;门上要贴红喜联,屋内要贴红喜字。
英语中“red”一词有时也与喜庆和庆祝活动有关。如 “red-letter days”指的是日历上用红色标明的节日;但多数情况下,红色在英语文化中是一个贬义色彩很浓的词。“red”总会与鲜血、血腥、暴力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残暴、流血、危险、激进等意义,从而在英语文化中成为一种颜色禁忌。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意味着残杀和暴力统治;“red revenge”的意思是血腥复仇;“a red battle”指血战;“red hands”是血腥的,杀人的手。
由于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国情与政治制度,一些与政治有关的词汇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意义。其对应词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比如下:
(1)宣传(中性词或褒义词)——propaganda(贬义词)
(2)农民(忠厚朴实,无丝毫贬义)——peasant(举止粗鲁、思想狭隘,贬义)
(3)知识分子(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范畴广)——intellectual(致力于思维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范畴小)
(4)个人主义(自私、利己,贬义)——individualism(自立、进取,褒义)
(5)精神文明(政治范畴)——spiritual civilization(宗教范畴)
3.2英汉对应词 其一无内涵意义
A语言的词汇具有内涵意义,而相应的B语言中的词汇却没有类似的内涵,同样会造成英汉对应词文化意义不等值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也总结了三类词汇,它们分别是植物词汇、数词及某些专有名词。
在汉语中,松柏四季常青,松树可长达千年,因此象征长寿。桃也象征长寿,这与神话传说王母娘娘用蟠桃宴请神仙有关。因此把在民间祝寿用的桃称为寿桃。与松树、桃子相对应的英语单词pine,peach则不具有上述内涵意义。
又比如,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梅花在严寒季节盛开,傲立霜雪,用以象征坚忍、顽强。兰花生于幽谷,其花淡雅清香,常来象征高雅、纯洁。竹,高直挺拔、中空有节、质地坚硬,所以人们常用竹象征正直、坚贞、廉洁、有节气、有骨气。菊花具有凌霜耐寒、清香飘逸等特性,所以人们用菊来象征坚毅、清雅、淡泊的高尚品格。与梅、兰、竹、菊相对应的英语词汇plum blossom,orchid,bamboo,chrysanthemum只是这四种植物的名称,并不具有汉语词汇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数词中,13在西方语言中被普遍认为是个不祥的数字,因为这个数字与耶稣受难有关联。人们在生活中通常避开13这个数字,在旅行中避开13号,有点宾馆避开13层,避开13号作为房间号。在我国文化传统中,13本身不具备这些不祥的含义。但是近年,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人也将13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可见词汇的内涵意义是可以变化的。
在中国文化中,“九”是表示最高、最多的大数,又因“九”与“久”谐音,人们往往用“九”表示“长久”的意思。历代帝王都崇拜“九”,希望长治久安,因而皇帝穿九龙袍。皇宫三大殿总高度为九丈九尺,象征九重天。大门门钉也是横九排,竖九排,共有九九八十一颗门钉,取“重九”吉利之意。而英语中的“nine”并没有特殊的内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来自文学著作的專有名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汉语中这些词比比皆是,如孙悟空、张飞、曹操、武松、西门庆、潘金莲、林黛玉、贾宝玉等等。由于这些名字来自人们熟悉的文学著作,每个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鲜明的形象,每个名字都会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然而这些人物在英语中只是一些相应的名字,失去了它应有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人物,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如“红楼”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red mansion”,但汉语里的“红楼”不仅仅是红色的房子,它特指古时候大家闺秀的华美闺房,并具有“爱情”、“相思”的联想意义。李商隐有诗句“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韦庄有诗句“红楼别夜堪惆怅,得灯半卷流苏帐”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红楼”的内涵意义。
英语中也有不少出自文学名著的专有名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格林童话里的“Cinderella”(灰姑娘),现在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部门,或指有才干但一直未被赏识的人。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Shylock”(夏洛克)现在通常用来指心肠狠毒、惟利是图的小人。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常用来形容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显然,对于没有读过或不了解这些文学作品人来说,这些词特有的文化韵味是不可能感受到的。
四、不等值现象与翻译
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很多英汉对应词虽然有共同的所指即概念意义,但其中的文化蕴涵即内涵意义却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了不等值的现象。文化对语言的这种影响,对翻译工作造成了主要障碍。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对应词不等值的现象时,应该避免直译,采取意译或选取文化对等的词进行翻译的方法,以达到“功能等值”的效果。
奈达的“最贴近的自然等值”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功能等值理论。以《圣经》里的“Lamb of God”为例,奈达认为,在英语中,尤其在祭示文体中,“lamb”意味着“无辜”。但对爱斯基摩人来说,“lamb”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奈达建议将“lamb”改成“seal”,因为“seal”可以使他们联想到“无辜”,这便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英汉互译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例如,“the apple of eyes”与“掌上明珠”相对应;“Achilles’ heel”与“致命的弱点”相对应;“多如牛毛”与“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相对应;“挥金如土”与“spend money as water”相对应等等。
翻译不仅是语言而且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必须了解源出语与译入语之间语言的异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与对比研究也是及其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这样,翻译才能达到功能等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Leech, G. 1981. Seman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2. Nida, E. 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Samovar, L. A. 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王治奎,1999,《大学英汉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7. 王治奎,2000,《大学汉英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8. 袁春梅,1999,“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
关键词:文化差异;对应词;概念意义;内涵意义;不等值
【中图分类号】G642
一、词汇?——最直接反映文化因素的语言要素
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反映在语言文字中,并通过语言得到传播、交流、发展与延续,各种文化因素都能在语言中找到根据,语言文字中处处打有文化的烙印。
人類具有共同性,各民族文化也有相似或共同之处。这些相似与共同处必然会体现在语言中。因此语言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或基本对等也会出现。例如,英语中有“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之语,汉语中有“滴水穿石”之说;汉语有“趁热打铁”的成语,英语有“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的俗语。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遇到的更多的是各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各个国家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不同。语言中的这些文化因素,绝大部分蕴含在常用词语、句式和语用意义中。胡文仲(1999)中指出,“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有些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语义空缺的现象,即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像汉语中的“饺子”、“老乡”、“下岗”、“下海”等词汇是反映中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语,它们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因而在翻译中常被视为“不可译”的。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英汉对应词的不等值现象即不等值的文化意义,具体地说,即使英、汉语中存在所指意义或概念意义相对应的词汇,但是由于这些词语的文化意义或内涵意义不相对应,出现了不等值的现象。
二、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Leech在《语义学》(Semantics)中将意义分为七类,它们分别是: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词的概念意义亦可称为指示意义(denotative meaning)或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是指将词语同现实世界或虚构世界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例如,英语单词“bird”的概念意义是两条腿、长有翅膀、能下蛋的有喙的温血动物。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
内涵意义指词语的基本意义之外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表示人们对词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所怀有的情感或所持的态度。例如,“child”可以定义为儿童,但人们可以联想到许多其他特征,如可爱的、逗人的、讨人喜欢的、顽皮的、吵闹的等等。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有些内涵意义可能是相同文化及社会背景、相同性别或年龄的人共有;有些则可能局限于一个或几个人,并因他们的个人经历不同而不同。因此,内涵意义往往是不稳定的,旧的内涵意义可能消失,新的内涵意义可能会产生。我们把词的伴随意义或民族文化内容归入词的内涵意义。可见,词汇中反映出的文化因素属于内涵意义。
本文所讨论的英汉对应词,其“对应”指的就是两者概念意义的对应,即有共同的所指;英汉对应词的不等值,其“不等值”指的就是内涵意义的不对应。假设A、B为两种语言的对应词,即A与B的概念意义相同,其内涵意义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
1)A与B的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2)A与B的内涵意义不同
3)A有内涵意义,B无内涵意义
属于第一种情况的英汉词汇的数量比较少,如,“fox”与“狐狸”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都有“狡猾”这层意思。“rose”与“玫瑰”不但有相同的所指,还都是“爱情”的象征。这样的词汇不仅可以称为对应词,而且是等值的,可以称之为“对等词”,因而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第二、三种情况,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其中一个没有内涵意义,正是文本讨论的英汉对应词的不等值现象。
三、英汉对应词的不等值现象
根据对词语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的分析与比较,英汉语中对应词的不等值现象可分为两类(两种语言的对应词分别亦A、B代替):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A、B概念意义相同,但其中一个没有内涵意义。
3.1英汉对应词 其内涵意义不同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很多概念意义相同的英汉对应词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意义,或者说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有时A语言的内涵意义大于或小于B语言,有时两种语言的内涵意义截然相反。本文将介绍三类这样的词汇:动物词汇、颜色词以及政治词汇。
英、汉语中很多动物词汇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从而有很强的比喻意义。
“猫头鹰”与“owl”:在汉语中,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由于它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厉,因此人们把它的叫声与死人联系在一起,说猫头鹰叫孝。谁要是在丛林中听到了它的叫声,就预示着家里可能有人会死,因此猫头鹰在汉语中被视为不祥之鸟。然而在英语中“owl”是个表示智慧的鸟,把某人比喻成“owl”说明他聪明、有智慧,绝没有一丝不好的意思。因而英语中有“as wise as a owl”的说法。笔者还清晰地记得迪斯尼动画片《狮子王》中,“owl”充当了知识渊博的“博士”这一角色。
“喜鹊”与“magpie”:汉语中的喜鹊总是与善言、吉祥、好运气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magpie”的喻义却是唠叨、饶舌、喋喋不休,如“S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er colleagues nicknamed her magpie.” “狗”与“dog”:在西方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视为人类最好、最忠实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食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多为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以及“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但“狗”在汉语中多用于贬义,这从汉语成语中便可见一斑,例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狼心狗肺、蝇营狗苟等。
英、汉语中对应的颜色词虽然可以指代共同的颜色,但却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下面仅以红色为例作一对比。
红色:红色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自古就与吉祥、喜庆、幸福联系在一起。红色是富贵的象征。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名门官宦穿的衣服叫“朱衣”,乘的车称为“朱轩”。红色是吉利的象征,像“开门红”“满堂红”等词语象征吉利于是一切顺利。红色更是喜庆幸福的象征。传统的中国婚礼,新娘要穿红裙,头上要盖红盖头;新郎要披红绸带,胸前要戴大红花;门上要贴红喜联,屋内要贴红喜字。
英语中“red”一词有时也与喜庆和庆祝活动有关。如 “red-letter days”指的是日历上用红色标明的节日;但多数情况下,红色在英语文化中是一个贬义色彩很浓的词。“red”总会与鲜血、血腥、暴力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残暴、流血、危险、激进等意义,从而在英语文化中成为一种颜色禁忌。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意味着残杀和暴力统治;“red revenge”的意思是血腥复仇;“a red battle”指血战;“red hands”是血腥的,杀人的手。
由于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国情与政治制度,一些与政治有关的词汇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意义。其对应词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比如下:
(1)宣传(中性词或褒义词)——propaganda(贬义词)
(2)农民(忠厚朴实,无丝毫贬义)——peasant(举止粗鲁、思想狭隘,贬义)
(3)知识分子(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范畴广)——intellectual(致力于思维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范畴小)
(4)个人主义(自私、利己,贬义)——individualism(自立、进取,褒义)
(5)精神文明(政治范畴)——spiritual civilization(宗教范畴)
3.2英汉对应词 其一无内涵意义
A语言的词汇具有内涵意义,而相应的B语言中的词汇却没有类似的内涵,同样会造成英汉对应词文化意义不等值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也总结了三类词汇,它们分别是植物词汇、数词及某些专有名词。
在汉语中,松柏四季常青,松树可长达千年,因此象征长寿。桃也象征长寿,这与神话传说王母娘娘用蟠桃宴请神仙有关。因此把在民间祝寿用的桃称为寿桃。与松树、桃子相对应的英语单词pine,peach则不具有上述内涵意义。
又比如,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梅花在严寒季节盛开,傲立霜雪,用以象征坚忍、顽强。兰花生于幽谷,其花淡雅清香,常来象征高雅、纯洁。竹,高直挺拔、中空有节、质地坚硬,所以人们常用竹象征正直、坚贞、廉洁、有节气、有骨气。菊花具有凌霜耐寒、清香飘逸等特性,所以人们用菊来象征坚毅、清雅、淡泊的高尚品格。与梅、兰、竹、菊相对应的英语词汇plum blossom,orchid,bamboo,chrysanthemum只是这四种植物的名称,并不具有汉语词汇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数词中,13在西方语言中被普遍认为是个不祥的数字,因为这个数字与耶稣受难有关联。人们在生活中通常避开13这个数字,在旅行中避开13号,有点宾馆避开13层,避开13号作为房间号。在我国文化传统中,13本身不具备这些不祥的含义。但是近年,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人也将13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可见词汇的内涵意义是可以变化的。
在中国文化中,“九”是表示最高、最多的大数,又因“九”与“久”谐音,人们往往用“九”表示“长久”的意思。历代帝王都崇拜“九”,希望长治久安,因而皇帝穿九龙袍。皇宫三大殿总高度为九丈九尺,象征九重天。大门门钉也是横九排,竖九排,共有九九八十一颗门钉,取“重九”吉利之意。而英语中的“nine”并没有特殊的内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来自文学著作的專有名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汉语中这些词比比皆是,如孙悟空、张飞、曹操、武松、西门庆、潘金莲、林黛玉、贾宝玉等等。由于这些名字来自人们熟悉的文学著作,每个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鲜明的形象,每个名字都会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然而这些人物在英语中只是一些相应的名字,失去了它应有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人物,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如“红楼”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red mansion”,但汉语里的“红楼”不仅仅是红色的房子,它特指古时候大家闺秀的华美闺房,并具有“爱情”、“相思”的联想意义。李商隐有诗句“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韦庄有诗句“红楼别夜堪惆怅,得灯半卷流苏帐”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红楼”的内涵意义。
英语中也有不少出自文学名著的专有名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格林童话里的“Cinderella”(灰姑娘),现在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部门,或指有才干但一直未被赏识的人。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Shylock”(夏洛克)现在通常用来指心肠狠毒、惟利是图的小人。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常用来形容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显然,对于没有读过或不了解这些文学作品人来说,这些词特有的文化韵味是不可能感受到的。
四、不等值现象与翻译
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很多英汉对应词虽然有共同的所指即概念意义,但其中的文化蕴涵即内涵意义却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了不等值的现象。文化对语言的这种影响,对翻译工作造成了主要障碍。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对应词不等值的现象时,应该避免直译,采取意译或选取文化对等的词进行翻译的方法,以达到“功能等值”的效果。
奈达的“最贴近的自然等值”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功能等值理论。以《圣经》里的“Lamb of God”为例,奈达认为,在英语中,尤其在祭示文体中,“lamb”意味着“无辜”。但对爱斯基摩人来说,“lamb”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奈达建议将“lamb”改成“seal”,因为“seal”可以使他们联想到“无辜”,这便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英汉互译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例如,“the apple of eyes”与“掌上明珠”相对应;“Achilles’ heel”与“致命的弱点”相对应;“多如牛毛”与“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相对应;“挥金如土”与“spend money as water”相对应等等。
翻译不仅是语言而且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必须了解源出语与译入语之间语言的异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与对比研究也是及其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这样,翻译才能达到功能等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Leech, G. 1981. Seman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2. Nida, E. 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Samovar, L. A. 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王治奎,1999,《大学英汉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7. 王治奎,2000,《大学汉英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8. 袁春梅,1999,“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