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途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托尔斯泰也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使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关键,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任务的基石。那么,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最后开设的一门课程,对于新的课程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对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思考。如何使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昵?上好第一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第一堂课可以不直接讲解教材内容,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什么是化学?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致人死亡?燃着的木头,为什么水能浇灭而油却不能?同时还可以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先将一张用毛笔蘸酚酞写过字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用小喷雾器喷上氢氧化钠溶液,白纸立即出现一行醒目的红字:“同学们,欢迎你们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再用喷雾器喷上盐酸溶液,红字立即消失。学生的好奇心必然会被激发起来,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寻求答案,此时教师就可告诉学生:答案就在书中,从而引导学生为学好化学开个好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
  二、利用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创造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例如,学习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实验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提前一周找几枚无锈的铁钉,把铁钉按照浸入水中、半浸水、放在干燥空气中三个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每天观察记录有关现象,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经获得了“成果”,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既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又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避免教师一人讲解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使学生感到学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当今世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生产实践,化学常识、化学知识的应用比比皆是。例如:将鸡蛋放入醋中,鸡蛋壳会变软;发酵后的面团必须加碱才能蒸出馒头;在通风不畅的屋内烧煤炉,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用醋能除去热水瓶胆内的水垢;硫酸能除去钢铁表面上的铁锈;洗涤剂能清除油污,等等,这些无不包含化学知识。因此,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很多,如:“化学史教育”可以讲“放射性化学的奠基人——居里夫人”,她把毕生都献给了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事业。可以讲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为世界的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魔术”可以做“烧不坏的手帕”的小实验。“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酸雨的形成”,“臭氧空洞”,“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环境的保护”,还有许许多多的“化学故事”。“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生活小区去参观学习,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等等。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可以寓教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智慧,给学生以启迪和希望,提高他们的综合科学素养。
  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点,常会感到有些化学知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这样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积极主动学好化学知识?教师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习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
  五、巧妙设置疑点,诱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并且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悬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找“为什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六、平中找出奇妙,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十节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两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验证了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而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入两个烧杯中,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生成,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种“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七、深入探究研讨,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地循循诱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设计,开展讨论,质疑辩难,寻找问题的答案,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学生在整个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将该兴趣保持,进而转化为永久性志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努力学习,使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甚至走上献身化学科学之路。
其他文献
所谓“转化”,其实质就是将较复杂、较隐晦、较困难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较简单、较明朗、较容易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把原先不会做的题转化变成会做的题。因此,“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成败。我现以典型习题为例,介绍几种化学计算中常见的转化技巧。  一、由陌生转化为熟悉  在解题过程中,当接触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陌生问题时,要以已有知识为依据,将所要求解的问题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异中求
要在职校化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是一个突破口。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促进手脑并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观上,我们认识到职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客观上,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宏观的理论指导和对实验教学的整体把握,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不平衡性,验证性实验的比重过大,探索性实验的比例相对不足,等
新课标要求化学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一、规范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的交流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基础,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化学变化,等等,是描述物质性质或变化的专用术语.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去设计、规范展示化学用语的书写,引导学生重视化学用语。许多高考化学试题的落脚点就在化学用语上,学生出错,都是化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sp.zooepidemicus, SEZ)能引起猪的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及突发性死亡,是猪链球菌病的重要病原。类M蛋白(M-like protein gene, SzP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做过一个实验,他从包里取出一只捆绑着的活鸡,放在讲台上,然后抓了一把米去喂鸡。鸡尽管很饿,但在惊恐状态下不啄食。然后他给鸡松绑,让它在室内自由活动,再抓了一把米喂鸡,鸡很自然地啄食。  在现实中,一些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容置疑地向学生提出种种要求,甚至声色俱厉地斥责学生。正是这“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情况下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心理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探究的宗旨,它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探究的环境,使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实验,并力争有新的发现与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力。那么,如何开展好探究教学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些看法。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