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应当是生活的哲学,应当是启迪人生智慧的科学。因此,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哲学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的阐述,或把它当作是论证现实的工具,更应当用科学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实践来充分发挥哲学的德育功能和心育功能。
据调查了解,当今部分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奉献精神,缺乏自立能力,利己主义严重。且由于他们处于生长期,心理、生理都不成熟,学习、生活诸多烦恼积压在心内,产生了不必要的焦虑、孤僻、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是一个人的良好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
面对当前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一大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学校的心理教育课的责任。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各课程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深入挖掘,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作为政治课,我们同样可以努力寻找到德育与心育的结合点,例如: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能充分发挥哲学的心育功能。
一、哲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依据
哲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致性,是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心理学由于它所研究的对象即心理、意识,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与哲学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对高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协调高中生的知、情、意、行、人格的关系,良好地适应社会,从根源上解决
心理健康的某些问题,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心理学上在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中所接受到的认识,接受者往往会有认同感,易接受。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使学生在一种非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接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找准渗透点是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高中哲学知识的模块主要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四个方面的知识。
1.在辩证唯物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唯物论的观点,正确评估自己,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我们经常听见有中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运气不好”等,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快乐的事,相反地,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和倒霉的事。于是乎整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或自大、或自卑的心理,不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导致一系列其他的心理问题。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树立唯物的态度,把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渗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待人和处事之中,从而能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之上,敢于面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能正确地估量自己,给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可以用这样一则哲理故事——《井蛙归井》: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小康生活。
哲理故事的寓意是: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盲从,别人的生活再好,也许并不适合你。同时,无论干什么事,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生如此,事业和爱情亦然。
由此可见,通过在唯物论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在心理上真正悦纳自己。
2.在唯物辩证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辩证的观点,培养正确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唯物辩证的思想,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好走极端,固执一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等。通过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对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避免偏激、固执、孤单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
以正确看待失败为例。没有人愿意失败,但没有失败的成功者还没有过。我们通常认为“失败”是非常消极和可怕的,一谈到失败,内心涌现的都是恐惧与悲哀。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种误会。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因此,失败是正常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和不成功而已。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失败是正常的,要想超越失败,前提条件就是要正视失败,洞察失败。成功是一连串的奋斗,是不断超越失败的过程。因此,失败是成功之母必须是有条件的。假如你确信自己是一个能够在学习上有突破能力的人,一个对理想抱着必胜信心的优秀者,那么,就不要为眼前的落后和挫折气馁,你必须坚持下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看自己的目标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为目标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不妨尝试着寻找联系、发展、矛盾的三大辩证法观点与学生心理问题的结合点,从而因势利导,对学生作十分有益的心理疏导,这对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在认识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培养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
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思维不够深刻。因此只重表面不重实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是中学生在认知事物时常犯的认识错误。这种错误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把握认识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认识事物时,不再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在人生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他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
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不仅从根源上说明了社会的客观性,而且鲜明地指出青年学生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学生建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三、积极寻找哲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1.要善于学习,具备渗透意识
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手段,把握“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如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关爱学生,呵护其健康成长的心态,经常关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要善于观察,找好渗透点
从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在学科教学中,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知识点或恰当的课堂时机,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偶然行为现象或学生思想的表现等,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同时,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要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渗透教育有的放矢。
3.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度
因为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把握好学科(如哲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主、次的度,不可将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教育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不可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扩散得过宽,力争把握好。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政治老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但这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努力找出能结合的点。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极大地丰富哲学教学,从而使哲学教学展示出独特的魅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据调查了解,当今部分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奉献精神,缺乏自立能力,利己主义严重。且由于他们处于生长期,心理、生理都不成熟,学习、生活诸多烦恼积压在心内,产生了不必要的焦虑、孤僻、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是一个人的良好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
面对当前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一大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学校的心理教育课的责任。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各课程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深入挖掘,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作为政治课,我们同样可以努力寻找到德育与心育的结合点,例如: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能充分发挥哲学的心育功能。
一、哲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依据
哲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致性,是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心理学由于它所研究的对象即心理、意识,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与哲学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对高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协调高中生的知、情、意、行、人格的关系,良好地适应社会,从根源上解决
心理健康的某些问题,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心理学上在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中所接受到的认识,接受者往往会有认同感,易接受。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使学生在一种非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接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找准渗透点是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高中哲学知识的模块主要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四个方面的知识。
1.在辩证唯物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唯物论的观点,正确评估自己,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我们经常听见有中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运气不好”等,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快乐的事,相反地,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和倒霉的事。于是乎整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或自大、或自卑的心理,不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导致一系列其他的心理问题。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树立唯物的态度,把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渗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待人和处事之中,从而能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之上,敢于面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能正确地估量自己,给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可以用这样一则哲理故事——《井蛙归井》: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小康生活。
哲理故事的寓意是: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盲从,别人的生活再好,也许并不适合你。同时,无论干什么事,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生如此,事业和爱情亦然。
由此可见,通过在唯物论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在心理上真正悦纳自己。
2.在唯物辩证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辩证的观点,培养正确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唯物辩证的思想,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好走极端,固执一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等。通过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对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避免偏激、固执、孤单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
以正确看待失败为例。没有人愿意失败,但没有失败的成功者还没有过。我们通常认为“失败”是非常消极和可怕的,一谈到失败,内心涌现的都是恐惧与悲哀。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种误会。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因此,失败是正常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和不成功而已。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失败是正常的,要想超越失败,前提条件就是要正视失败,洞察失败。成功是一连串的奋斗,是不断超越失败的过程。因此,失败是成功之母必须是有条件的。假如你确信自己是一个能够在学习上有突破能力的人,一个对理想抱着必胜信心的优秀者,那么,就不要为眼前的落后和挫折气馁,你必须坚持下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看自己的目标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为目标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不妨尝试着寻找联系、发展、矛盾的三大辩证法观点与学生心理问题的结合点,从而因势利导,对学生作十分有益的心理疏导,这对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在认识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培养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
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思维不够深刻。因此只重表面不重实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是中学生在认知事物时常犯的认识错误。这种错误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把握认识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认识事物时,不再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在人生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他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
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不仅从根源上说明了社会的客观性,而且鲜明地指出青年学生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学生建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三、积极寻找哲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1.要善于学习,具备渗透意识
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手段,把握“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如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关爱学生,呵护其健康成长的心态,经常关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要善于观察,找好渗透点
从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在学科教学中,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知识点或恰当的课堂时机,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偶然行为现象或学生思想的表现等,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同时,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要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渗透教育有的放矢。
3.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度
因为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把握好学科(如哲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主、次的度,不可将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教育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不可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扩散得过宽,力争把握好。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政治老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但这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努力找出能结合的点。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极大地丰富哲学教学,从而使哲学教学展示出独特的魅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