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是摒弃传统教学的不足,在继承传统教学的有利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就是使其更具生命力,更具有效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改革的关键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本质上应立足在有效的教学上。
作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遵循作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面对新教材,怎样才能真正组织好作文课程的有效教学呢?我们应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以“生”为本,重新审视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把作文教学放到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内展开研究,才能找到作文教学成功的答案。下面谈谈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重构写作价值观,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有效教学应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倡导正确的写作价值观。教师评判作文,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发展与日后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能力发展。一些学生特别害怕作文,因为他们从小到大的作文成绩都不好,渐渐失去了写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确实,当前仍有不少教师他们评分的观念陈旧,再好的作文也只给八九十分,认为分数评得低,习作水平才会高。凡此种种,学生很难从分数中看到作文对现实和将来的意义,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就渐渐失去写作的信心和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分数确实是学生的命根。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这一心理,权且通过分数来呈现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成功。从而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目前,我采用“量化”评分法引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笔与大作文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空间。大作文适宜规范的操作训练,而随笔则更具有个性创作,内容、命题、文体、表达方式和字数等均较自由。这诸多自由,为学生生命内部潜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利用赏识心理,激发学生成功心态
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和欣赏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传统的作文讲评,教师往往关注学生作文的缺点。我认为预期过多地指责学生作文中的缺点,求全责备,还不如多多欣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在作文讲评中,用语应以褒扬为住,即使对待较差的作文,也应该持以欣赏的眼光来寻找其中的每一个“亮点”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是一点一滴也应即使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整篇不行,就欣赏段落,段落不行,就欣赏句子。如果说要指出学生作文的缺点也尽可能用温和的语气,绝不用生硬的话刺激学生,以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有一个学生写了《我的母亲》,文章结构层次混乱,病句、错别字连篇,书写也不认真,但文中这么个句子:“我是母亲的希望和寄托,但这个希望和寄托是多么沉重,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对这个句子我给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对他的内心深处的烦恼,表示了理解。我评曰:“能写一个句子,也一定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学生稍有亮色的一个句子,得到了老师的好评,他内心就会很高兴,从此可能就端正了写作态度,产生了写作兴趣。
三、尊重个体感受,倡导展示真情
作文有效教学强调作文的个性化和情感性。真情实感是写作的生命,因为惟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又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名篇,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写物,无不蕴涵着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真实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描写了父亲为给儿子买橘子努力挣扎攀登月台时吃力的神态。这些微小的事情所表现的父对子的至亲至爱的亲情,叫人感动不已,更加增进了对天下父母的理解。
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展示真情时,一定坚持倡导表达的“真实性”和“自由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写作中坚持实话实说,以吾手写吾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从根本上说,写作是没有什么技巧的,惟有真实和自由地反映思想内心的文章才能感动人心。我们应积极倡导“真实”的写作,引导学生大胆自由地展示自己率真的灵魂。
四、改变批改模式,放开批改话语权
作文有效教学非常强调评价的多元化。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教师独霸话语权评点学生的作文,不论是详细批改还是粗略批改,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老师独霸话语权,有的批改的正确性与否,本身也值得推敲。这实在是一桩“力大作用小,出力不讨好”的事。改变批改模式实际上就是老师放开话语权,改变那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方式,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发挥他们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学生的作文可以由学生自己评价修改,也可以互相评价修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自批时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自揭其短,然后根据自批的意见自改。在这种“当家作主”的心态下,学生兴趣盎然,批改的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指指戳戳”。其实,学生的协作能力是靠自己写出来的,自己改出来的。当然共同批改也要有所变化。有时让学生先自改,再互改,最后由教师批改一部分。有时师生交叉互改。总之,我们在强调评价多元化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张志公语)永远成为过去。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作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遵循作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面对新教材,怎样才能真正组织好作文课程的有效教学呢?我们应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以“生”为本,重新审视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把作文教学放到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内展开研究,才能找到作文教学成功的答案。下面谈谈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重构写作价值观,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有效教学应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倡导正确的写作价值观。教师评判作文,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发展与日后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能力发展。一些学生特别害怕作文,因为他们从小到大的作文成绩都不好,渐渐失去了写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确实,当前仍有不少教师他们评分的观念陈旧,再好的作文也只给八九十分,认为分数评得低,习作水平才会高。凡此种种,学生很难从分数中看到作文对现实和将来的意义,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就渐渐失去写作的信心和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分数确实是学生的命根。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这一心理,权且通过分数来呈现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成功。从而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目前,我采用“量化”评分法引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笔与大作文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空间。大作文适宜规范的操作训练,而随笔则更具有个性创作,内容、命题、文体、表达方式和字数等均较自由。这诸多自由,为学生生命内部潜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利用赏识心理,激发学生成功心态
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和欣赏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传统的作文讲评,教师往往关注学生作文的缺点。我认为预期过多地指责学生作文中的缺点,求全责备,还不如多多欣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在作文讲评中,用语应以褒扬为住,即使对待较差的作文,也应该持以欣赏的眼光来寻找其中的每一个“亮点”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是一点一滴也应即使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整篇不行,就欣赏段落,段落不行,就欣赏句子。如果说要指出学生作文的缺点也尽可能用温和的语气,绝不用生硬的话刺激学生,以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有一个学生写了《我的母亲》,文章结构层次混乱,病句、错别字连篇,书写也不认真,但文中这么个句子:“我是母亲的希望和寄托,但这个希望和寄托是多么沉重,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对这个句子我给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对他的内心深处的烦恼,表示了理解。我评曰:“能写一个句子,也一定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学生稍有亮色的一个句子,得到了老师的好评,他内心就会很高兴,从此可能就端正了写作态度,产生了写作兴趣。
三、尊重个体感受,倡导展示真情
作文有效教学强调作文的个性化和情感性。真情实感是写作的生命,因为惟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又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名篇,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写物,无不蕴涵着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真实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描写了父亲为给儿子买橘子努力挣扎攀登月台时吃力的神态。这些微小的事情所表现的父对子的至亲至爱的亲情,叫人感动不已,更加增进了对天下父母的理解。
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展示真情时,一定坚持倡导表达的“真实性”和“自由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写作中坚持实话实说,以吾手写吾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从根本上说,写作是没有什么技巧的,惟有真实和自由地反映思想内心的文章才能感动人心。我们应积极倡导“真实”的写作,引导学生大胆自由地展示自己率真的灵魂。
四、改变批改模式,放开批改话语权
作文有效教学非常强调评价的多元化。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教师独霸话语权评点学生的作文,不论是详细批改还是粗略批改,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老师独霸话语权,有的批改的正确性与否,本身也值得推敲。这实在是一桩“力大作用小,出力不讨好”的事。改变批改模式实际上就是老师放开话语权,改变那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方式,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发挥他们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学生的作文可以由学生自己评价修改,也可以互相评价修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自批时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自揭其短,然后根据自批的意见自改。在这种“当家作主”的心态下,学生兴趣盎然,批改的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指指戳戳”。其实,学生的协作能力是靠自己写出来的,自己改出来的。当然共同批改也要有所变化。有时让学生先自改,再互改,最后由教师批改一部分。有时师生交叉互改。总之,我们在强调评价多元化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张志公语)永远成为过去。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