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们今后做什么样的人。笔者认为: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向课内外延伸是该课程凸显生命活力,获得教学实效的关键。
一、课前开展好学情估测工作,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如何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针对性,使学生自觉接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现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使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有效互动起来。这就要求课任教师课前要重视学生学的准备,以各种方式进行好学情估测工作,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预设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问卷调查,摸思想基础
在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卷调查表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实事求是地完成调查表。教师认真地将问卷调查表归类、分析,摸准学生原有思想基础,有的放矢地精心预设教学策略,选择适合的教育媒体,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2.知行诊断,对症下药
课始对学生进行知行水平的诊断,就像医生给病人号脉一样,有助于教师查明学生的思想之“症”,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策略实施的客观依据,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如《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教学课始,先让学生理解“挫折”一词,然后追问:“你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你是怎样对待的?你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的回答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原有的思想认识水平,为后面的主题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使思想教育的实施更具针对性。
二、课后开展好知行合一活动,使教学更有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知行的合一。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经历以知促行、以行固知、知行合一的过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课外延伸环节的作用,将课内外结合,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中,使思想品德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1.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平日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也会有较全面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应让班主任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以充分利用班主任的巨大影响力,引导学生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所学的道德知识应用于具体生活实践中,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习了《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后,班主任可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会做的坚持做,不会做的学着做。第二天晨会课引导学生回顾前一天在家的表现,并对按要求做的同学给予表扬,以激励、督促学生养成体贴父母的好习惯。过一段时间后,每周总结回顾一次。时间长了,品德课上的所学就会内化成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2.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要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取得长效性,光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这块德育主阵地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各学科教材特点,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巩固所明之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如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花瓣飘香》一课,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育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以知促行,行中固知,真正进入知行合一的境界。课外我们可以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活动,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中。例如:在三月份“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开展中,教育学生要勤劳节俭,关心他人,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将雷锋的螺丝钉精神运用到学习中来。四月份的清明扫墓活动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遵守纪律和发扬革命传统等教育。
4.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使学生消化和吸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接受的道德观点,家长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学《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一课后,如果家长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必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发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可让学生用所明之理去劝父母改变观点,还可以召开家长会(或用“家校联系册”),向家长阐明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中引导孩子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支持让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并为之提供必要的场地、材料、书刊等,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以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外延伸环节上下工夫,才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一切环境与时空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也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使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一、课前开展好学情估测工作,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如何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针对性,使学生自觉接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现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使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有效互动起来。这就要求课任教师课前要重视学生学的准备,以各种方式进行好学情估测工作,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预设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问卷调查,摸思想基础
在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卷调查表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实事求是地完成调查表。教师认真地将问卷调查表归类、分析,摸准学生原有思想基础,有的放矢地精心预设教学策略,选择适合的教育媒体,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2.知行诊断,对症下药
课始对学生进行知行水平的诊断,就像医生给病人号脉一样,有助于教师查明学生的思想之“症”,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策略实施的客观依据,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如《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教学课始,先让学生理解“挫折”一词,然后追问:“你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你是怎样对待的?你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的回答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原有的思想认识水平,为后面的主题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使思想教育的实施更具针对性。
二、课后开展好知行合一活动,使教学更有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知行的合一。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经历以知促行、以行固知、知行合一的过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课外延伸环节的作用,将课内外结合,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中,使思想品德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1.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平日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也会有较全面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应让班主任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以充分利用班主任的巨大影响力,引导学生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所学的道德知识应用于具体生活实践中,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习了《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后,班主任可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会做的坚持做,不会做的学着做。第二天晨会课引导学生回顾前一天在家的表现,并对按要求做的同学给予表扬,以激励、督促学生养成体贴父母的好习惯。过一段时间后,每周总结回顾一次。时间长了,品德课上的所学就会内化成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2.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要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取得长效性,光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这块德育主阵地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各学科教材特点,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巩固所明之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如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花瓣飘香》一课,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育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以知促行,行中固知,真正进入知行合一的境界。课外我们可以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活动,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中。例如:在三月份“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开展中,教育学生要勤劳节俭,关心他人,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将雷锋的螺丝钉精神运用到学习中来。四月份的清明扫墓活动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遵守纪律和发扬革命传统等教育。
4.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使学生消化和吸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接受的道德观点,家长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学《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一课后,如果家长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必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发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可让学生用所明之理去劝父母改变观点,还可以召开家长会(或用“家校联系册”),向家长阐明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中引导孩子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支持让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并为之提供必要的场地、材料、书刊等,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以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外延伸环节上下工夫,才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一切环境与时空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也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使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