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反压货实录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ro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月以来的经营状况着实让吴老板难受。7月份的销量竟然还没有去年同期的一半,8月份眼看到月底了,销售始终没有转好的迹象,而往年这时候正是热销的季节。
  想着这七八年来迅速膨胀的企业规模,吴老板感觉自己就像在钢丝绳上跳舞,而现在他明显感到舞步凌乱,稍有不慎,就可能摔个头破血流。
  昨天,他几乎同时接到所代理的两个厂家的电话,都是压货的。吴老板突然感到有一股难以压抑的无名之火,想找人大骂一通。
  
  为什么要分散资源?
  
  吴老板是泉州市的陶瓷经销商,旗下代理两个陶瓷品牌。2000年签约的A品牌虽然在全国来讲实力不大,但是在泉州,经过吴老板8年的苦心经营,从2000年销售额150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1500万元,已是当地响当当的品牌;B品牌2007年底签约,这几个月来的销售额始终徘徊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
  在别人看来,吴老板完全没有必要再代理另外一个陶瓷品牌,因为B品牌无论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实力来讲都和A品牌相差不大,产品结构方面还不如A品牌。A品牌抛光砖、仿古砖、瓷片全部都有,各系列都能自成体系;B品牌却只有抛光砖和瓷片,抛光砖还可以,但瓷片的产品结构就比较凌乱,仅仅只能作为抛光砖产品的一个配套;产品的花色方面,两个公司相差不大。
  按照通常的经营思路,吴老板完全没有必要再代理一个和A品牌没有较强互补性的品牌来分散自身的营销资源,尤其在今年这样全面萎缩的市场状况之下,完全可以砍掉B品牌,专心把A品牌做好。
  
  现金牛身处危境
  
  但吴老板不这样想。他非常清楚陶瓷厂的经营,今年经营状况还挺好,说不定明年就被注销了。粗放式的经营和大流通的属性,使得这个行业的经营风险在加大,尤其是这两年的经济形势,原材料和燃料都在涨价,而市场却在萎缩。
  A品牌属于佛山的老厂,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但很多后进品牌纷纷迎头赶上,A品牌却像老牛破车一样徘徊不前。尤其是今年年底在江西高安投资的新厂,迟迟不能正常运转,让吴老板感到A品牌太缺乏做好做大的基础。一旦市场环境急剧恶化,A品牌肯定出现运转困难,破产都有可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到时候,吴老板肯定不能幸免。
  这就是为什么2007年底要签约B品牌了。吴老板多少嗅到了市场上的一股阴冷气息。
  吴老板的判断是正确的。2008年3月份开始,陶瓷类原材料开始新一轮涨价;5月份,几乎所有佛山陶企集体涨价5%;而到了8月份,部分陶瓷因为市场的原因,顶不住价格的压力,开始纷纷降价;9月份,全面的降价促销风潮弥漫了整个行业。市场转冷已经非常明朗,可此前的2006-2007年,佛山陶企却在全面扩张。
  全面扩张后的市场转淡,使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最近,行业已经传出负面消息,好多生产企业因资金链紧张,拖欠员3252资,导致工人集体闹事。有些企业为了节约开支,已经开始给工人放假。
  A企业目前还没有出现问题,但是,2007年向江西扩张的力不从心,让吴老板看到这个企业资金链的紧张和整体危机。吴老板感觉,和A企业终止合作关系是迟早的事情。
  渠道商本来就是物流的通道和厂家销售的平台,只有发展到能整合厂家资源的程度,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在这之前跟错厂家,马上就会削弱这个平台的功能。
  吴老板目前的规模虽然不算小,但远远还达不到居然之家、东方家园等连锁建材超市那样能向上游整合厂家的地步。在泉州当地,他也只能算上一个实力中等靠上的渠道商。所以,他必须早作准备。
  关键是什么时候终止这种合作关系?到了积重难返的时候就完了。
  
  后生可畏
  
  B企业虽然2003年才成立,目前产品等各方面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B企业属于新兴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模式和A全然不同,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显示了强大的活力。
  更为可贵的是,B企业的资金链非常健全,每一步的市场运作都张弛有度。
  不过,吴老板现在并不急于再投入太大的精力做B品牌。一方面,吴老板辛辛苦苦为A品牌拼搏了8年,才把它推上泉州数一数二的位置。这全是吴老板一年一年大规模的市场投入换来的,现在刚到收获的时候,吴老板不会轻易放手。
  而目前他还不是非常了解B品牌。如果它能在这次经济萧条中挺过来,就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现在先拿住不放,到时候再逐步推进也不晚。
  所以,吴老板的基本思路是:在一段时间内仍以A品牌为主;同时,逐渐培育B品牌,合适的时机将B品牌发展成为主导品牌。
  
  圈下游的钱给上游
  
  但是,今天的这两个催发货的电话让吴老板陷入了沉思。
  吴老板的业务主要以分销为主,下游分销商一般不愿建立库存,所以,这个行业要做好分销,库存量必须有一定的保障。
  但是几个月来,各个分销商生意不景气,导致吴老板的库房里积存了400多万元的存货。B品牌倒没什么,厂家也没有对吴老板寄予太大的希望,只是业务人员为了当月销量的问题而犯愁,容易对付。但是,A品牌的厂家在这个时候急于催发货,十拿九稳的原因是厂家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想借经销商压货来回笼资金。
  如果执意不发货,很可能会影响吴老板的发展。因为对于一个生产厂家来讲,资金的流动性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厂家很可能就因为这一条把经销商砍掉。要知道,在泉州,大量的人在觊觎着吴老板经建立好的市场基础。所以,A品牌的货不能不发,也不能少发。
  所以,吴老板找人写好了发货计划,发货单上写着A品牌发货150万元,B品牌发货10万元。
  但是,吴老板也自有主意。他很明白,在这个时候,他的资金是不能随便乱动的。这160万元的货款必须由别人来出。
  其实,吴老板已经想好了:向分销商要。
  怎么要呢?
  分销商不愿建立库存有两个根本原因:
  
  1.资金量不足。
  吴老板原来给分销商的价格中留有12%的空间,这12%包括他的运输费3%,仓储费2%,人员管理费和最后剩余的无法处理的陈货2%,吴老板自己的利润5%。
  现在吴老板要以进货价的价格处理给分销商,向分销商优惠12%,但要求一次性提货额5万元以上。5万元的货对于陶瓷产品来讲,仅仅几百箱,根本不用分销商租用仓库,随便找一个地方就能放下,5万元的货款也是随便一个分销商都能拿得出的。这批货款吴老板虽然亏了5%,但如果再从厂家提货,优惠幅度很可能超过5%。总体来讲,不亏。
  
  2.尾货难处理。
  退货是不可能的,只能答应分销商可以随时补货,而且,这次优惠的幅度对补货同样适用,但机会只有一次。
  当天晚上,他就在电话里向几个分销商试探了一下口风,结果,他们都比较感兴趣。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政策马上执行,吴老板27个分销商只有3个不同意进货,不同意的原因是当时确实没钱。   
  整饬库存
  
  吴老板通过这次降价,将库存转移到分销商手中,得到210万元的现金。看着库房里空了好多,吴老板心里有些舒畅起来。
  他又有了新想法:“我能不能将这个库房也搬走呢?”
  原来,吴老板当时为了管理上方便,就租用了建材市场的库房,租金较贵,每平方米12元。吴老板的库房1300平方米,每个月光仓库租金1万多元。经营好的时候,没觉得什么;经营条件变坏,每个月1万多元,也是一个挺大的数字。
  库房里还有将近200万元的存货,转移到新库房,二次搬运将会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统计的成本也很高,再加上一大堆货底子,整个来讲就得不偿失了。
  能不能也处理给分销商?
  但分销商已经给填饱了肚子,还能压下去多少呢?
  吴老板心里也没底。管他呢,能压多少就多少吧。
  吴老板首先统计了分销商这次进货的数量,评估了每一个分销商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忠诚度,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情况对分销商进行授信,额度从10万元到5千元,然后将库房里的货按授信额度和原来的促销价格分配给分销商。
  经过这次授信和库存分配,吴老板的库房里只剩下60万元的陈货,基本上都是一些小色号和缺配套的产品。吴老板对这部分存货进行分类,一部分用于分销商随时补货,另一部分小色号产品,就放在店里做堆头,实在不能卖的,产品全部按照1折的价格一次性处理掉了。
  8月底,吴老板退掉了建材市场的大库房,租下一个仅仅100平方米的库房,并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租下一个1000平方米的大库房用于分销商提货,库房租金5元/平方米,方便零售客户提货。这样,仅仅库房租金这笔费用,吴老板每个月就省下8000元。而且,零售和分销库房分开,库房内的产品分类更加合理。
  
  一次开单,分次打款
  
  现在,吴老板开始考虑向厂家订货的问题。
  一次性开单160万元在很多厂家来讲都是一个大单。但这就是吴老板的风格。他不像很多其他经销商,今天开10万元,明天开20万元。吴老板要么一连几个月不开单,一开单肯定是100万元以上的大单。大单才能得到厂家的重视,大单才能得到厂家的优惠,吴老板已经从中尝到很多甜头。
  吴老板下单了。
  A品牌的业务经理高兴得不得了,要知道,150万元的单,他这个业务经理光提成就不少。他开始张罗开单留货,但左等右等,吴老板的钱怎么也没打过来。业务经理打了几个电话,吴老板都是借口正在等一个工程款。
  又过了两周,眼看就到月底了,业务经理实在着急了,又来催款。
  吴老板终于发话了:“小刘呀,最近厂里有没有促销活动呀?”
  业务经理回答:“没有,您这批货已经按照工程订货优惠5%了,最优惠的价格了。”
  吴老板说:“马上国庆节了,最近厂里应该有点动作吧?你看我是再等等,还是现在就提货?”
  业务经理说:“还没有消息呢!不过,您一连几个月不提货,公司可能会有想法。”
  吴老板心里暗笑:“会有想法?我还不知道你们这些业务员的惯用伎俩?”
  最后,在8月30日那天,吴老板终于向A品牌打款20万元提货。而10天之前,吴老板已经向B品牌提货10万元。
  
  市场形势急转直下
  
  9月份,佛山厂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降价促销,有的厂家优惠幅度已经15%以上,嗅觉比狗还灵敏的吴老板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并没有急于把全部预算开单,只利用促销的机会,向A品牌开单50万元,B品牌没有开单。
  10月20日,吴老板来到佛山,参观了A品牌和B品牌的工厂,看到了几乎相同的现象:工厂仓库几乎都是满满的。这说明,要么是促销效果不大,要么是前几个月的销售都不好,导致爆仓。
  所以,9月份的促销不是简单的“答谢”经销商,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两个厂家都出现这种情况,推而广之,整个行业的市场环境肯定开始恶劣起来。
  吴老板开始庆幸自己的决定:亏得我当时没有一下子把货拉回家。简单算了算,当时的预算现在还剩下将近100多万元呢。
  按说,吴老板这次空手回去肯定有道理,因为整体形势都不好,况且他刚在A品牌开走50万元的货。但是,吴老板因为分销商提货,确实需要补一部分货,原来开单的数量明显撑不了多久,为什么要放弃这个维系厂商关系的大好时机呢?
  吴老板主动找到A品牌老板,感叹一番形势之后,抱着为公司排忧解难的态度,又向A品牌开单30万。
  A品牌老板自然也不含糊,在原来10%优惠的基础上,再加5%的折扣。
  然后,吴老板以同样的套路,向B品牌开单20万元。
  打点好和厂家的关系,揣着剩下的钱,吴老板急急忙忙赶回泉州,因为他要部署下一步计划。
  
  收拾老业务体系
  
  旺季做销量,淡季做市场,这是市场通用的法则。关键是,这市场该怎么做?是抱着这些剩余的资金坐等经济形势好转,还是继续向前走。
  吴老板认为:虽说行业有萧条和繁荣,市场有淡季和旺季,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使命就是不断向前发展,没有淡旺季之分。淡季市场容量缩减,只能是我吃你,你吃我,但劣势企业必然难以为继,优势企业却可以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趁机扩展市场。吴老板感觉这个萧条的市场正是他的机会,谨慎之余,他要奋力一搏。
  对于工程渠道,看不到钱的工程不做,回款不能保证的工程不做。而分销渠道呢,就要复杂一些。
  分销商的存在是产品乱价和冲货的最重要因素,但不能完全舍弃,它纵有千般不是,但毕竟是一个极好的蓄水池。厂家一旦压货,可以马上以授信和打折的方式把货分给分销商。而且,将来厂家肯定会发现亲自管理这些分销渠道是不经济的,所以这些分销渠道还是自己的。
  分销渠道不能不要。但吴老板对分销渠道进行了规划:在泉州核心地区,自己直接控制的范围必将扩大,逐步蚕食掉这些分销商的市场;而泉州边缘地区就放给分销商经营,只要不亏本,价格可以放到最低。肯定会牺牲利润,却能保住市场。经济一转好,利润自然就来了。吴老板现在要做的是集中力量做深做细属于他自己的市场。
  第一件事就是缩减开支的。但不是盲目缩减一切开支,营销方面的开支只能扩大——这个时候是抢占市场的大好时机,因为敌人都一个一个营养不良。吴老板要做的是尽一切可能缩减营销之外的一切不必要开支,把钱都用在终端营销上。
  首先是店面。受2007年全国建大店风潮的影响,吴老板在泉州建了3个大店,面积都在800平方米以上。现在把全部店面改成300平方米以下的小店,并在其他不重要的市场建立150平方米的小店4个。这样,一个月节省了3万多元的店面租金和1.3万元的办公费用,而且,做到了每个市场都有店面,大大扩大了和消费者的接触面。
  其次是人员的配置。在原来大店的经营模式下,各店分开管理,全部员工94人中,行政人员就占了1/4;而且,店面基本上就依靠顾客上门,业务人员素质低下,绝少进行业务拓展。
  现在在泉州,吴 老板把位于建材市场附近的房子改成了办公室,所有人都在一起办公。这样,行政人员只保留1/3就足够了。
  业务结构上,吴老板按照7个店面把人员分成7个小组,每小组5个人,这5个人当中店面每天只留一个人,其余的人全部放出去做小区。售后服务专门成立一个组,5个人,负责铺贴工的业务开展和售后服务工作。
  公司不再设立市场部,由每个小组独立负责促销和宣传。各小组都是独立的业务核算单位,按照每月利润和支出的差额核定绩效和收入。这样一来,吴老板的全部人员只有61个,缩减了1/3,而且,由于收入和绩效直接挂钩,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增强。
  
  新业务体系
  
  在陶瓷行业,简单粗放的“促销—打款—发货”运作模式,将很多商家的现金流紧紧套住,很多商家做了几年生意下来,往往所得的利润就是仓库里的陈货。
  吴老板没有这个问题,他不缺现金。但有钱不等于有竞争能力。
  吴老板的业务体系以工程和分销业务为主,肯定不适合将来的发展需要。私人工程的追款问题是这类业务的一大毒瘤,政府对工程方面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而且受到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济的萧条也必然使厂家的渠道下沉,把分销商纳入直接管理的范围,以一个经销商有限的资源和厂家竞争,肯定处于劣势。
  所以,必须培育具备更强竞争能力的业务体系。
  吴老板开始认真总结陶瓷的销售渠道。除了回款难以保证的工程渠道和迟早被厂家吃掉的分销渠道之外,还有家装公司和设计师渠道,铺贴工渠道,以及小区推广。
  但是在泉州,正规的家装公司很少,家装公司和设计师吃回扣太大,根本没法控制,很多设计师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却知道如何利用商家之间的争斗渔翁得利。但是,如果要打造品牌,必须突出部分明星产品的高价位,势必要利用设计师进行推广。
  所以,装饰公司渠道可以忽略,但设计师不能忽略,应该忽略的只是那些滥竽充数、只知道到拿回扣的设计师。
  那铺贴工呢?泉州人均的购买能力不高,很多消费者买完产品之后,自己找铺贴工装修。瓷砖是半成品,需要铺贴之后才能看出效果,因此,铺贴工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产品的最终使用效果。不仅如此,如果利用好的话,铺贴工还能带来客户。铺贴工是一个处于社会下层的群体,尊重的需求往往大于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感情投入和较少的金钱就可带来丰厚的回报,何乐而不为?
  那小区推广呢?小区推广撇开了中间渠道,利润率较高,但涉及诸如小区拦截、小区宣传、物业沟通、样品房等复杂的环节,需要较高的营销技巧和人员投入。但吴老板断定,直接的小区推广必将成为淡季市场赢得竞争的核心手段。
  吴老板的思路逐渐明确下来:小区推广是将来发展的主渠道,设计师渠道作为辅助,售后服务则以铺贴工为核心,带动销售。
  谈到这里,文章就结束了,但吴老板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方向明确了,费用节省了,效率提高了,但这只是粗线条的勾勒。怎样一步步地完善这种思路,把计划落到实处,壮大自身的能力,吴老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他文献
给本地不同品类的名牌产品代理商做分销商,只能赚取代理商给的差价,却能很快建立良好的下游网络。这对刚入行的新经销商来说至关重要。    小梁是一年前加入食品经销行业的,初时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筹备了30万元资金,购买了大、小两辆送货车,招聘了业务员,租了大库房,接二连三地接下了糖酒、副食、保健品等几个产品。本以为可以轰轰烈烈大赚一笔,却不料事与愿违。一年之后小梁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雄心勃勃的他是
相比厂家的慢半拍,更靠近消费者的经销商算得上最先感受到“金融危机”的一类族群。消费的持续疲软,使经销商感叹今年的生意特别难做,持续了几年的经济高增长让习惯了那种快吞快出的经销商很不习惯现在的谨小慎微,但不谨慎不行啊,说不定哪天仓库里货物堆积如山就歇菜了。  年关临近,厂家新一轮的压货就要或者已经开始了,他们希望从经销商这里回笼更多的现金,于是比往年更优惠的政策比比皆是。  消费者紧握“钱袋子”,厂
目标:1.通过观看录像、情景表演以及玩游戏了解简单的防火知识和自救方法,建立初步的安全防范意识。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准备:1.收集有关火灾的图片及录像资料。2.事先
窗外,温柔的晚风轻拂着婆娑的树叶,银色的月光透过淡淡的窗帘印照进来。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床头的闹钟却不解风情似的发出刺耳的“滴滴”声,寻声望去,指针竟指向了“8”这个
伴随奥运会的临近,体育营销逐渐成为中国商界新宠。企业进行体育营销,即企业基于体育资源在社会生活中的高关注度,强大的媒体、公众影响力和积极良好的形象,借助将其产品、
没有被裁的员工,眼见着熟悉的同事卷铺盖走人,必然会想,与其等着被老板列入下一批裁员名单,不如自己找好下家,主动告辞。这样一来,又打乱了老板的人事资源部署。    市场环境起起落落,跌宕不停,生意持续上升,势必增加人手,相反,则要考虑如何裁掉多余的员工。.  世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裁人亦是如此。先来看看裁人的收益何在。    裁人好    1.直接降低工资成本。  这个账最容易算,减1个人
Three-dimensional nonstationary model of aerodynamical interaction of turbine stage and exhaust hood is realized, based on nonstationary 3D codes for calculatio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博得美人一笑,却失信天下,最终也失守天下。魏文侯仁爱诚信,君以信于民,民亦信于君,成就霸主伟业。信任是组织中最柔软的力量,却能带给组织最为强大的保护
功夫一:清内    简言之,就是一定要卖空自己的库存,不让库存有产品到明年,就是胜利。年前如此,紧接着的正月和其中的元宵节也是如此。大节后的消费集中在快消品方面,耐用品包括黑白电器、汽车、建材等,年后就是淡季。  1.清理自己的库存。很多经销商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不喜欢盘自己的库存。今年更应该清楚自己的库存到底还有多少东西,按照品牌、制造日期、保质期、单位、动销等进行分类,做到心知肚明。  2.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商业竞争中,如果以竞争对手为镜,则可以知不足。  树立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并且紧盯它,去比、去拼、去超越,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树立对手    上任店长之初,同事们大多都认为“我们的环境比对面竞争对手的好”、“他们的产品不如我们的好吃”等。但随后了解到,我们的销售额却比对方少近1/5。  我们“处处占优”,为什么却做不过他们?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