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设计作品中仪式感的体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h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仪式感的起源开始,逐步深入到设计领域,探究分析了包装、书籍中仪式感的塑造。了解儀式感的深刻内涵从而运用在设计之中。
  【关键词】:仪式感;包装;书装
  一、仪式的起源
  关于仪式,在传统社会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仪式的起源,我们可以认为源于古代社会的“巫术活动”。“巫术”是“仪式”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形成的最初的阶段,并且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命意识。在社会教化和道德约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生活中的仪式感
  我觉得仪式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过不断的暗示自己,强化精神,将自己的内心和外在的世界相连接,将外界的物质与我们心中所理解的世界结合起来,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有一种对人生的控制感。能够让我继续坚持枯燥无聊的生活,熬过艰难颓唐的苦难,能够在遇到变故或者彷徨无助的时候给予强大的希望。
  三、设计中的仪式感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仪式感非常强的国家,日本的设计也有很强的日本风格,并很好的融入了日本的文化。将日本社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通过具体的产品体现出来,表达的是设计师对于生活的基本思考,并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反观中国,发展本民族文化,将文化运用到设计中来,是如今我们设计师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仪式感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设计作为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当下的设计与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在设计之中,仪式感营造对于设计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很多产品包装是有意识营造仪式感的设计作品。[2]
  锤子手机T1的包装获得了2015年iF国际设计奖。在此之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包装盒只是一个普通的盒子,用之即弃。但近几年设计师尤其感到包装的重要性,尤其是高端产品。一个好的包装,不仅能增加受众群体对产品的好感度,而且也可以增加展品的隐形价值。设计师希望消费者打开手机包装盒时能有种隆重的仪式感,让使用者有惊艳的感觉,所以让T1包装盒打开的时间持续到3秒以上。包装盒用纸的选择要好看,又要好摸,调动起打开盒子的人的各种感官属性,传达一种精密感。 稍长的等待时间,繁琐的拆盒步骤,营造出区别于普通生活的仪式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费者之所以购买高端产品,除了看重其本身的物理属性以外,还看重高端产品其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属性。尤其是在服务设计领域,实体产品设计方案通常仅仅是系统中的一小部分,而重点在于产品与人发生关系的“过程”的设计,并将这种“过程”仪式化。这也给设计师一个很大的启发,设计时不光要考虑产品包装的外在美感,还要兼顾到产品内在的精神属性。
  (二)仪式感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学而不厌》这本书获得了2016“世界最美的书”铜奖。这本书用宣纸来印刷中国画和书法。首先使读者从触觉上为读者增强了仪式感。翻开书,书的内页排版不是传统的横向排列,而是竖向。这种排版方式给读者一种读古书的体验,又在不经意间就增加了阅读时的仪式感,将东方禅意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书籍装帧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文字,图片的堆砌,而是要将书籍文字中想要表达的精气神融入到设计中。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书装设计和仪式感很好的结合,延续了纸质读物的魅力。[3]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仪式感并不只存在于古代的“礼仪”之中,存在于我们现代的生活当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设计之中,并且是非常常见的。在设计之中融入仪式感,就是对设计对象在使用的过程中与人发生的关系进行设计,并将这种关系向更深层次的延伸。反观品牌营销手段中,无论是粒粒橙广告的“喝前摇一摇”还是奥利奥广告的“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也是为了在产品体验中增加仪式感,使得消费者对这款产品更加有记忆点。在生活中同样地,仪式感的目的不是寻求结果,而是通过过程的体验传达一种精神享受。因为本身对摄影感兴趣,所以我拍了几张水果蔬菜的照片,做成了海报。了解水果蔬菜的不同面,换一个角度观察他们,多花时间,增加一些步骤,慢下来体会,心里会有不同的感觉。这是我研究后的第一次仪式感的尝试,虽然是很简单的作品,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在这其中我感受到了这其中“过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其庆编著.书装设计[M].重庆:二十一世纪设计家丛书·西 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陈志刚.设计中的仪式感的塑造——以“禅茶一味”为例》设 计驱动商业创新:2013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中文部分)[C]. 设计驱动商业创新:2013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 [A].2013-12-01.
  [3]李鸿祥.探析书装设计中仪式感的塑造[M].品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
其他文献
【摘要】:郭熙的山水画创作理念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郭熙从讲山水画的“养”来道出儒释道三家文化在山水画里起到的作用。同时也提醒作为画者应在传承中要有创新,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关键词】:郭熙;林泉高致;山水画四要说;养;山水画  最近读了郭思编的《临泉高致》这本书,《临泉高致》以有山水训、画意、画决、画题、画格拾遗、画记、许光凝序几个章节来讲述了郭熙的山水画的高境,以此來启发后人,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如何把学到的“卡农”、“调度”、“独与群的关系”等编舞技法运用到作品编创当中,并通过《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体现引发的后续思考。《桃花红杏花白》是笔者在校期间所学的编导理论知识毕业后的第一次创作实践,这个作品可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也没有用来参加过任何比赛,但是,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和三年学习的一个总结。  【关键词】:编舞技法;创作动机;创作构思  一、关于《桃花红杏花白》  (
期刊
【摘要】:本文在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光影对于油画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就油画中光影的具体运用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油画;光影;运用  引言:作为油画艺术语言表达的方式之一,光影在整幅图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而合理的运用光影不仅能够帮助艺术家更好的表达出图画形象深层次的意境,而且也能够为开辟观赏者的心理空间、引发艺术家与观赏者的心理共鸣做出贡献。从当下来看,油画艺术家们经常会为了更为
期刊
【摘要】:绘画中的写生与创作是最基本的两种形式,写生可以说是为创作奠定基础,而创作则又会回到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当然这避免不了写生对我们功不可没的影响。油画特殊魅力在于它不同凡响的写实性、色彩性、力度和绘画性。我尽力求得油画自身魅力能在我的作品中得以展示。人类的现实不断变化、前进,但愿我的油画能有所新意。  “风景创作是把变幻无穷的天然美描绘下来,也就是以自我表现自然。”油画风景最开始话的时候要按
期刊
【摘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创造不同差别的工具,使商品能满足消费者独特的心理需求、从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本文从包装的概念、视觉元素及心理要求与策略三方面入手对包装设计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关键词】:包装设计;概念;视觉元素;心理要求与策略  包装最初只是承载和保护商品,使之避免损坏、散落、溢出或变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个商品包装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小,加之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
期刊
【摘要】:伴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各个学校都在从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据调查发现培训机构的教师缺乏相关经验,对课程以及教师的管理并不完善。本文以超音速艺术培训机构为例,通过对调查所得结论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述了培训机构的现状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所出现的不足。  【关键词】:艺术培训;现状调查;思考  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培训学校的日益增多,满足了孩子对于艺术的积累,同
期刊
【摘要】:通过对当代广告设计中的视觉营销与传达,进一步将这两个概念结合当代广告设计,反映出几种方式的营销概念与传达形式。當代代乃至将来都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手足情,阿恩海姆系统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艺术现象,以及自然流畅的广告风格,代之以亲切,其生理——心理基础就是心与物的异质同构,商品之间没有多大的竞争,从而使消费者产生身临其境并与之心灵对话的境界,进而唤起消费者潜意识的欲求。广告只有
期刊
【摘要】:舞蹈演员对塑造人物形象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剧本中人物的理解,二是在剧目或是舞剧中对人物的体现。本文结合舞剧《情殇》的排练及表演经历,对在舞剧中人物表演的塑造进行了分析,通过周萍与蘩漪、周朴园、四凤几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感情纠葛,用舞剧中简单的动作来说明表现力在当下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表现力;人物塑造;理解;体现  《情殇》这部舞剧,是根据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改编
期刊
【摘要】:分形是一种具有自相似性的事物,由曼德布罗特提出并发展开来,它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动画技术方面,更是有着巨大的作用,它解决了传统几何图形难以描述和构造的不规则模型问题,给计算机动画技术,特别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仿真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关键词】:分形;自相似性;分形杂色;随机  小时候,抬头仰望夜空,看着美妙的星星和月亮。心中常充满疑问,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而世界又
期刊
【摘要】:在09年国家大剧院意大利歌剧季中,我有幸接触到了帕尔玛剧院舞美设计总监亚历山大设计的《弄臣》这部作品,并且参与到了这部歌剧《弄臣》的制景工作之中,实际体验到舞台立体景造型的制作环节,有所体会也有所思考,并以此为题写了这篇论文。  【关键词】:传统搭建;布景切分;体现场景痕迹;新材料  对布景设计风格的认识和把握是整个制景造型工作的统领性观念。这部歌剧《弄臣》布景概念上的返璞归真,并不是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