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秦牧语),精妙恰当的比喻,可以让深奥的文字变得浅显,平淡的文字变得生动。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体味比喻的奥妙,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当充分思考并积极实践的课题。虽然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比喻句学习指导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的问题,显得零散、杂乱而又肤浅。本文结合笔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喻品读指导的尝试和思考,谈一谈在此方面的点滴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一、、观其形——感受事物描摹的具体化
运用比喻,通过用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来打比方,拉近学生与陌生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想象事物的形状、颜色、神态等,使得这些特点能够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些让事物描摹变得更具体、更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地品味其中的韵味,使学生在“观其形”中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从而学有所获。
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品读如下段落:“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文本中精致恰当的比喻将九寨沟的迷人之处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比喻中感受九寨沟的美丽风光,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再播放瀑布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然后观看录像,说一说你的想象与现实一致吗?从而体会到“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比喻的生动形象,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魅力。
二、察其色——体味事物本质的鲜明化
除了形态方面的相似之外,不同事物之间本质、特征等方面的相似处,也可构成比喻。这种比喻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凸显事物的本质,让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体味比喻在这一方面的妙用,让原本显得平淡、单薄的事物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宛如活生生矗立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读一读、品一品中感受到文字中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该句:“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生活中,学生大多对于盆景不陌生,主要特点是将植物放在器皿里进行精心养护和造型加工,体现的是人工修饰带来的美。而文中提到“天然盆景”,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盆景?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呢!这种故意质疑的语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中认识到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从而深刻地体味到黄山松的奇特之处,感受到游人对她的偏爱。
三、感其香——咀嚼情境描绘的生动化
恰当且精妙的比喻,往往能够有效地渲染出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文字中描绘的场景、画面中去,这些比喻通常会与夸张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学生的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为了帮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比喻中的情境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推敲、比较、揣摩和想象中“感其香”,把握情境描绘中的表达奥秘。
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①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②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③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④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接着教师围绕着这些比喻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我们在山上漫步时,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还是云雾,让我们感觉是在天空中行走,就像进入了仙境一般,从而将学生置身于庐山云雾的情境当中。
四、品其味——揣摩情感爱憎的明朗化
文字中蕴含的情绪常常都是微妙的、抽象的,而恰如其分的比喻,能够使得文字中的情感变得明朗起来,让学生在品读中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和爱憎体验。在品味比喻给情感表达所带来的强化作用时,教师要强调“代入”意识和“换位”技巧,抓住比喻组织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从而真正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起伏。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从刘备这一人物的心理变化角度指导学生揣摩比喻的妙用。当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他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会感觉到茅塞顿开,并适时地告诉学生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境地;当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体会刘备内心由衷地兴奋和喜悦。从“乌云”“青天”到“鱼”与“水”,这几处比喻贴切地反映了刘备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产生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聚焦那些新颖别致、精彩传神的比喻,引领学生悉心揣摩比喻的精妙表达和深层含义,让散落在文字当中这些语言艺术的奇葩,成为提升学生文本品味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强有力推手!
【作者单位: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黄蒲小学 江苏】
一、、观其形——感受事物描摹的具体化
运用比喻,通过用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来打比方,拉近学生与陌生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想象事物的形状、颜色、神态等,使得这些特点能够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些让事物描摹变得更具体、更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地品味其中的韵味,使学生在“观其形”中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从而学有所获。
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品读如下段落:“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文本中精致恰当的比喻将九寨沟的迷人之处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比喻中感受九寨沟的美丽风光,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再播放瀑布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然后观看录像,说一说你的想象与现实一致吗?从而体会到“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比喻的生动形象,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魅力。
二、察其色——体味事物本质的鲜明化
除了形态方面的相似之外,不同事物之间本质、特征等方面的相似处,也可构成比喻。这种比喻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凸显事物的本质,让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体味比喻在这一方面的妙用,让原本显得平淡、单薄的事物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宛如活生生矗立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读一读、品一品中感受到文字中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该句:“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生活中,学生大多对于盆景不陌生,主要特点是将植物放在器皿里进行精心养护和造型加工,体现的是人工修饰带来的美。而文中提到“天然盆景”,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盆景?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呢!这种故意质疑的语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中认识到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从而深刻地体味到黄山松的奇特之处,感受到游人对她的偏爱。
三、感其香——咀嚼情境描绘的生动化
恰当且精妙的比喻,往往能够有效地渲染出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文字中描绘的场景、画面中去,这些比喻通常会与夸张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学生的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为了帮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比喻中的情境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推敲、比较、揣摩和想象中“感其香”,把握情境描绘中的表达奥秘。
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①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②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③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④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接着教师围绕着这些比喻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我们在山上漫步时,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还是云雾,让我们感觉是在天空中行走,就像进入了仙境一般,从而将学生置身于庐山云雾的情境当中。
四、品其味——揣摩情感爱憎的明朗化
文字中蕴含的情绪常常都是微妙的、抽象的,而恰如其分的比喻,能够使得文字中的情感变得明朗起来,让学生在品读中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和爱憎体验。在品味比喻给情感表达所带来的强化作用时,教师要强调“代入”意识和“换位”技巧,抓住比喻组织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从而真正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起伏。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从刘备这一人物的心理变化角度指导学生揣摩比喻的妙用。当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他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会感觉到茅塞顿开,并适时地告诉学生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境地;当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体会刘备内心由衷地兴奋和喜悦。从“乌云”“青天”到“鱼”与“水”,这几处比喻贴切地反映了刘备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产生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聚焦那些新颖别致、精彩传神的比喻,引领学生悉心揣摩比喻的精妙表达和深层含义,让散落在文字当中这些语言艺术的奇葩,成为提升学生文本品味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强有力推手!
【作者单位: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黄蒲小学 江苏】